-
公开(公告)号:CN110078065B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1910170993.X
申请日:2015-07-07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得到高容量、且具备优异的输入输出特性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的碳材料,作为其结果,提供高性能的非水系二次电池。本发明涉及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碳材料包含能够吸留和放出锂离子的石墨,该碳材料的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范围的累积孔容为0.08mL/g以上,通过流动式粒子图像分析求出的圆度为0.88以上,下述式(1A)所示的微孔径与粒径之比(PD/d50(%))为1.8以下。PD/d50(%)=通过压汞法求出的微孔分布中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的范围的众数微孔径(PD)/体积基准平均粒径(d50)×100(1A)。
-
公开(公告)号:CN110451499A
公开(公告)日:2019-11-15
申请号:CN201910747995.0
申请日:2015-07-07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IPC: C01B32/20 , H01M4/583 , H01M4/587 , H01M4/6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得到高容量、且具备优异的输入输出特性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的碳材料,作为其结果,提供高性能的非水系二次电池。本发明涉及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碳材料包含能够吸留和放出锂离子的石墨,该碳材料的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范围的累积孔容为0.08mL/g以上,通过流动式粒子图像分析求出的圆度为0.88以上,下述式(1A)所示的微孔径与粒径之比(PD/d50(%))为1.8以下。PD/d50(%)=通过压汞法求出的微孔分布中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的范围的众数微孔径(PD)/体积基准平均粒径(d50)×100(1A)。
-
公开(公告)号:CN106663808B
公开(公告)日:2019-09-06
申请号:CN201580037146.6
申请日:2015-07-07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得到高容量、且具备优异的输入输出特性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的碳材料,作为其结果,提供高性能的非水系二次电池。本发明涉及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碳材料包含能够吸留和放出锂离子的石墨,该碳材料的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范围的累积孔容为0.08mL/g以上,通过流动式粒子图像分析求出的圆度为0.88以上,下述式(1A)所示的微孔径与粒径之比(PD/d50(%))为1.8以下。PD/d50(%)=通过压汞法求出的微孔分布中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的范围的众数微孔径(PD)/体积基准平均粒径(d50)×100(1A)。
-
公开(公告)号:CN103477476B
公开(公告)日:2017-09-08
申请号:CN201280015672.9
申请日:2012-03-29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3 , H01M4/1393 , H01M4/366 , H01M4/587 , H01M10/0525 , H01M2004/021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不破坏表面结构地制造具有高密度的负极活性物质,从而提供具有优异的输出、循环特性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本发明涉及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含有:用碳质物质或石墨质物质将经过加压处理的碳材料包覆而得到的复合碳材料、和以下规定的碳材料。碳材料:选自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将未进行加压处理的原料碳材料用碳质物质或石墨质物质包覆的包覆石墨、非晶质碳中的1种以上碳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15784219B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211210673.0
申请日:2015-07-07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得到高容量、且具备优异的输入输出特性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的碳材料,作为其结果,提供高性能的非水系二次电池。本发明涉及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碳材料包含能够吸留和放出锂离子的石墨,该碳材料的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范围的累积孔容为0.08mL/g以上,通过流动式粒子图像分析求出的圆度为0.88以上,下述式(1A)所示的微孔径与粒径之比(PD/d50(%))为1.8以下。PD/d50(%)=通过压汞法求出的微孔分布中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的范围的众数微孔径(PD)/体积基准平均粒径(d50)×100(1A)。
-
公开(公告)号:CN115784219A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211210673.0
申请日:2015-07-07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得到高容量、且具备优异的输入输出特性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的碳材料,作为其结果,提供高性能的非水系二次电池。本发明涉及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碳材料包含能够吸留和放出锂离子的石墨,该碳材料的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范围的累积孔容为0.08mL/g以上,通过流动式粒子图像分析求出的圆度为0.88以上,下述式(1A)所示的微孔径与粒径之比(PD/d50(%))为1.8以下。PD/d50(%)=通过压汞法求出的微孔分布中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的范围的众数微孔径(PD)/体积基准平均粒径(d50)×100(1A)。
-
公开(公告)号:CN115571876A
公开(公告)日:2023-01-06
申请号:CN202211210686.8
申请日:2015-07-07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IPC: C01B32/20 , H01M4/583 , H01M4/587 , H01M4/6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得到高容量、且具备优异的输入输出特性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的碳材料,作为其结果,提供高性能的非水系二次电池。本发明涉及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碳材料包含能够吸留和放出锂离子的石墨,该碳材料的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范围的累积孔容为0.08mL/g以上,通过流动式粒子图像分析求出的圆度为0.88以上,下述式(1A)所示的微孔径与粒径之比(PD/d50(%))为1.8以下。PD/d50(%)=通过压汞法求出的微孔分布中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的范围的众数微孔径(PD)/体积基准平均粒径(d50)×100(1A)。
-
公开(公告)号:CN115504464A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2211210603.5
申请日:2015-07-07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得到高容量、且具备优异的输入输出特性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的碳材料,作为其结果,提供高性能的非水系二次电池。本发明涉及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碳材料包含能够吸留和放出锂离子的石墨,该碳材料的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范围的累积孔容为0.08mL/g以上,通过流动式粒子图像分析求出的圆度为0.88以上,下述式(1A)所示的微孔径与粒径之比(PD/d50(%))为1.8以下。PD/d50(%)=通过压汞法求出的微孔分布中微孔径0.01μm以上且1μm以下的范围的众数微孔径(PD)/体积基准平均粒径(d50)×100(1A)。
-
公开(公告)号:CN105765772A
公开(公告)日:2016-07-13
申请号:CN201480065097.2
申请日:2014-11-27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87 , H01M4/13 , H01M4/133 , H01M4/362 , H01M4/364 , H01M4/386 , H01M4/483 , H01M10/0525 , H01M2004/027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高容量、高输出且循环特性优异、不可逆容量少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负极用碳材料等。本发明涉及的非水系二次电池负极用碳材料含有:(1)含有硅元素的复合碳粒子(A)、以及(2)由石墨粒子(C)与非晶质碳复合化而成的非晶质复合石墨粒子(B)。
-
公开(公告)号:CN103477476A
公开(公告)日:2013-12-25
申请号:CN201280015672.9
申请日:2012-03-29
Applicant: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3 , H01M4/1393 , H01M4/366 , H01M4/587 , H01M10/0525 , H01M2004/021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不破坏表面结构地制造具有高密度的负极活性物质,从而提供具有优异的输出、循环特性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本发明涉及的非水系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含有:用碳质物质或石墨质物质将经过加压处理的碳材料包覆而得到的复合碳材料、和以下规定的碳材料。碳材料:选自天然石墨、人造石墨、将未进行加压处理的原料碳材料用碳质物质或石墨质物质包覆的包覆石墨、非晶质碳中的1种以上碳材料。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