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组件及烹饪器具
    171.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6724110U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121407368.1

    申请日:2021-06-2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烹饪组件及烹饪器具,该烹饪组件包括锅具及发热件,所述锅具和所述发热件其中一者形成有凸部,另一者设有与所述凸部凹凸配合的凹部,所述凹部的形状与所述凸部的形状匹配,所述锅具通过所述凸部和所述凹部凹凸配合以连接于所述发热件。该烹饪组件及烹饪器具在使用时,可以增大锅具和发热件之间的传热面积,进而减小传热热阻,提升传热效率。相比传统的烹饪组件中锅具和发热件采用大平面或大弧面的方式贴合,本申请中的烹饪组件在使用时,锅具和发热件通过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凹凸配合连接,进而提升了锅具和发热件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增大锅具和发热件之间的传热面积,提升传热效率。

    一种控制面板及具有其的炒菜机

    公开(公告)号:CN216675446U

    公开(公告)日:2022-06-07

    申请号:CN202123317113.9

    申请日:2021-12-2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控制面板具有其的炒菜机。控制面板包括:面板主体,具有容纳腔和背离容纳腔延伸的连接部;走线轴,穿设于连接部上,走线轴包括:进线口和出线口,进线口朝向容纳腔设置,出线口远离容纳腔设置,进线口与出线口之间构造有适于连接线通过的空间,走线轴适于保护连接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控制面板,容纳腔中的连接线无需弯折即可直接经由进线口进入进线口与出线口之间的空间,而后从出线口穿出,避免了与面板主体直接接触,从而避免了在面板主体绕连接部转动过程中造成连接线的磨损或折断,实现对连接线的保护,从而提供了一种连接线不易损坏的控制面板。

    一种散热结构及具有其的炒菜机

    公开(公告)号:CN216565647U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123319664.9

    申请日:2021-12-2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散热结构及具有其的炒菜机。所述散热结构包括:壳体部,具有容纳空间、设置于壳体部的底壁上的进气孔和设置于壳体部的侧壁上的排气孔;风扇,设于容纳空间与进气孔对应的位置;散热片,设于风扇远离进气孔的一侧,且与风扇拆卸连接,散热片与主板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结构利用风扇旋转使外部空气由进气孔进入壳体部内部,经由散热片对主板进行散热,热交换后的空气由排气孔排出,实现进入壳体部的冷空气和热交换后的空气分别由不同的位置导入和导出,从而更好地带走壳体部内的热量,有效提升散热效果,防止壳体部内部的电器元件温度过高,从而提供了一种散热效果好的散热结构。

    一种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炒菜机

    公开(公告)号:CN216534962U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123319811.2

    申请日:2021-12-2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撑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炒菜机。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板,适于支撑主板;至少两个支撑柱,环绕支撑板的周向设置,至少两个支撑柱之间形成适于放置线圈盘的第一空间;磁条架,设置于支撑板的周侧,与支撑板固定连接,适于安装磁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支撑结构,支撑结构既能通过支撑板装配和支撑主板,又能通过磁条架装配磁条以实现加热,并且至少两个支撑柱之间形成的第一空间适于放置线圈盘,实现将加热部分和支撑部分集成结合,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有效减少装配螺钉等零部件,降低装配难度,节省制造成本,从而提供了一种占用空间小且零件数量少的加热部分和支撑部分集成设置的支撑结构。

    一种搅拌桨及炒菜机
    17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6534955U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123319236.6

    申请日:2021-12-2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搅拌桨及炒菜机。所述搅拌桨包括:桨叶;搅拌桨装配座,与所述桨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搅拌桨装配座安装于内锅内,并使所述桨叶与所述内锅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搅拌桨装配座适于带动所述桨叶相对内锅进行转动;所述桨叶沿其厚度方向上形成有至少一个适于液体介质穿过的过液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搅拌桨,通过设置桨叶沿其厚度方向上形成有至少一个适于液体介质穿过的过液部,从而在对一些汤汁较多的菜品进行翻炒时,能够使汤汁从过液部流过,减小液体的阻力,使桨叶仅对少量液体和固体食材进行翻炒,避免汤汁过多时对固体食材翻炒不到位的情况发生,提高翻炒效率,降低电机功率。

    一种搅拌桨及炒菜机
    17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6534954U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123317115.8

    申请日:2021-12-2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搅拌桨及炒菜机。所述搅拌桨包括:桨叶;搅拌桨装配座,与所述桨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搅拌桨装配座安装于内锅内,并使所述桨叶与所述内锅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搅拌桨装配座适于带动所述桨叶相对内锅进行转动,沿所述桨叶的旋转方向,所述桨叶沿宽度方向的表面与对应位置的所述内锅表面的切向方向成角度α设置,其中,0°<α<9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搅拌桨,通过将桨叶设计成倾斜的形式,能够使食材在桨叶划过后实现翻滚,避免桨叶始终推动某一部分食材环绕内锅底部移动,保证食材翻炒的一致性、食盐佐料的均匀性,避免炒菜不均,减少食物粘锅和减少用户因烧焦对内锅的清洗难度。

    一种烹饪器具
    17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6534890U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123317232.4

    申请日:2021-12-2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底座;煲体,活动设置于所述底座上;角度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底座与所述煲体之间,适于带动所述煲体相对所述底座进行翻转,所述煲体的开口端所在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X,其中,0°≤X≤1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在底座与所述煲体之间设置角度调节机构,并带动煲体相对底座进行翻转,从而实现煲体旋转角度的控制,满足不同的工作状态下对煲体角度的需求,方便实现智能化控制;同时,通过设置角度调节机构能够实现煲体旋转角度的自动调整,解放双手,提高用户体验感。

    搅拌组件及炒菜机
    17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5348329U

    公开(公告)日:2021-12-31

    申请号:CN202121644395.0

    申请日:2021-07-20

    Abstract: 一种搅拌组件及炒菜机,其中搅拌组件包括壳体,壳体形成有腔体;腔体内设有可转动的搅拌刀;搅拌刀包括刀片,刀片一侧形成有驱动面,驱动面一侧形成有第一侧端,另一侧形成有第二侧端;驱动面倾斜设置,使第一侧端低于第二侧端;随搅拌刀转动,腔体内的食材从第一侧端滚动到第二侧端,以翻转食材。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搅拌组件,采用搅拌刀可以避免食材在加工过程中出现食材堆积的现象,避免了食材仅仅一面受热,出现受热不均匀的问题。

    一种蒸汽阀结构及烹饪器具

    公开(公告)号:CN214631709U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2023348642.0

    申请日:2020-12-3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蒸汽阀结构及烹饪器具。蒸汽阀结构包括:底座组件,贯穿形成有进气通道;上盖组件,活动设置于底座组件上,并适于选择性的遮盖进气通道;底座组件上还设置有升降驱动结构,升降驱动结构适于带动上盖组件远离或靠近进气通道,并在开启与关闭进气通道的状态之间切换,并适于在开启进气通道的状态下调整开口面积S。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蒸汽阀结构,通过在底座组件上设置上盖组件,并通过升降驱动结构的动作,使得上盖组件远离或靠近进气通道,使蒸发阀结构的出气口面积大小可调,从而调节蒸汽的出气量,提高蒸汽阀结构的调节性能,提高适应性。

    一种风冷结构及压力煲
    18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4510743U

    公开(公告)日:2021-10-29

    申请号:CN202023340431.2

    申请日:2020-12-3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冷结构及压力煲。风冷结构包括:风道;风机,设置于风道的第一端;以及散热片组件,设置于风道第二端,并与风机经由风道连通,散热片组件适于与待散热结构接触;风道的第一端设置有进风口或出风口,风道的第二端设置有出风口或进风口;散热片组件周向边缘形成有进风端或出风端,散热片组件中部区域形成有出风端或进风端,进风端与出风端之间通过散热通道相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冷结构,使冷空气由下端进入,并使热空气由上端吹出,符合自然界冷空气在下,热空气在上的规律,达到冷热空气分离的目的,保证在使用过程中,吸入的空气温度始终处于较低温度,提高冷却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