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导管式双级吊舱推进器及其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078770A

    公开(公告)日:2020-12-15

    申请号:CN202010822979.6

    申请日:2019-11-14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导管式双级吊舱推进器及其设计方法,属于船舶推进技术领域。设计方法包括(1)依据初步构建出的模型,输入设计参数,构建模型有限元计算的边界条件;该模型包括导管及包裹于导管内的C形导叶;在导管的轴向上,C形导叶位于两叶轮之间;(2)基于模型所获取的水力模型,使用CFD方法对初始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3)以CFD方法评估优化后的叶轮与导叶,进行多次迭代,且在每次迭代后检查推进器出口的环向速度是否有残余,获取前叶轮、后叶轮及导叶的角度参数。所设计出的推进器通过在前后轮之间布设C形导叶,不仅能回收环向旋转能量,以提高能耗功效,可广泛应用于船舶、舰艇等等领域中。

    一种鱼体定重定形智能切割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657328A

    公开(公告)日:2020-09-15

    申请号:CN202010522980.7

    申请日:2020-06-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鱼体定重定形智能切割装置。本发明包括切割刀排组件、位于切割刀排组件上方的六边形料槽旋转组件和位于六边形料槽旋转组件上的可拆卸的鱼体放置槽。所述的切割刀排组件主要由刀片安装轴、若干圆刀片、圆刀片之间的厚度垫圈、轴承座和落料拨杆组成;所述圆刀片和厚度垫圈安装在刀片安装轴上,圆刀片的间距可调,由厚度垫圈确定;所述的圆刀片之间安装有一排落料拨杆,用于将切割完成的鱼体从圆刀片之间拨落;通过调整圆刀片之间的厚度垫圈来确定鱼体的切割厚度;刀片安装轴两端固定在轴承座上。本发明能将鱼体定重定形智能化切割,解决现有人工切割效率不高、成本率低等问题,满足工厂大规模连续生产的需求。

    一种融合下视视觉与惯导信息的定向罗盘

    公开(公告)号:CN108444468B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1810119674.1

    申请日:2018-02-06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nventor: 张宇 柳莹 李平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融合下视视觉与惯导信息的定向罗盘,属于定位设备技术领域。该定向罗盘包含数据采集单元和处理器:所述数据采集单元包括一个惯性测量单元和一个下视安装的摄像头,所述惯性测量单元用于采集载体在三维空间中的三轴角速度和加速度,所述摄像头用于采集载体下方的图像序列;所述处理器,通过惯性测量单元采集的数据得到姿态角,通过摄像头采集的数据得到航向角,并对上述姿态角和航向角进行融合,得到载体最终的航向角。本发明可靠性高,实时性强,能够在有磁场干扰的环境和空中作业的任务中工作,可用于机器人和无人机的航向角测量。

    一种带C形导叶的全导管式双级吊舱推进器

    公开(公告)号:CN110920845A

    公开(公告)日:2020-03-27

    申请号:CN201911115022.1

    申请日:2019-11-14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C形导叶的全导管式双级吊舱推进器,属于船舶推进技术领域。推进器包括导管及包裹于导管内的前叶轮、后叶轮、C形导叶、导叶轮毂与单一的叶轮驱动电机;在导管轴向上,C形导叶位于前叶轮与后叶轮之间;叶轮驱动电机的定子与转子均水密地套装在导叶轮毂内,用于驱使前叶轮与后叶轮同向转动;在导管径向上,该C形导叶固设在导叶轮毂与导管之间,且导叶腹部相对导叶两端部均朝前叶轮的旋转方向拱起,用于降低导管出口水流的环向速度,以回收叶轮旋转所转换生成的环向旋转能量。通过在前后轮之间布设C形导叶,不仅能回收环向旋转能量,以提高能耗功效,且能便于设备的安装与后续维护,可广泛应用于船舶、舰艇等等领域中。

    一种室外机器人云台
    9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014452A

    公开(公告)日:2019-07-16

    申请号:CN201910339853.0

    申请日:2019-04-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室外机器人云台,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滑动连接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转动连接第一悬臂,所述第一悬臂沿所述支撑座的滑动方向伸出,所述第一悬臂远离所述支撑座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悬臂,所述第二悬臂置于所述第一悬臂正上方,所述第二悬臂设有固定台,所述固定台置于所述支撑座正上方,所述固定台上设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上转动连接摄像头。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室外机器人云台,通过此种简单结构的云台的设计,能够适应较复杂的路况,避免采集系统受损,稳定性较好,同时,能够在较为狭窄的环境中采集内部环境。

    一种便携式钢丝绳探伤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0006990A

    公开(公告)日:2019-07-12

    申请号:CN201910250534.2

    申请日:2019-03-29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便携式钢丝绳探伤设备,探伤设备其中一个磁头的外部设有控制仓,控制仓内设有控制板、电池和电机驱动板,另一个磁头的外部设有把手,每个磁头的顶部设有一个连接座,攀绳器固定架与连接座旋转相连,攀绳器固定架的一侧设有电机,电机用于驱动攀绳器固定架上的橡胶轮转动,电机与电机驱动板相连,控制板与电机驱动板相连,电池用于给控制板和电机驱动板供电。所述攀绳器固定架的另一侧设有连杆固定座,其中一个连杆固定座上旋转连接第一连杆,另一个连杆固定座上旋转连接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通过连接螺母相连。本发明提出的探伤设备能在钢丝绳上移动,使得检测钢丝绳时,不用手持探伤设备进行检测。

    一种减少弯管管内流动阻力的结构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277041B

    公开(公告)日:2018-02-02

    申请号:CN201510787700.4

    申请日:2015-11-17

    Abstract: 一种减少弯管管内流动阻力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管管道的弯头处内壁表面设有褶皱结构。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提供了减少换热器内流体流动阻力的结构设计,从而可以保证在增加流体流速以强化传热性能的同时,不引起流动阻力的增加;为强化传热技术保驾护航,减少流阻损耗;本发明设计的褶皱结构不仅可以应用在换热器的进出口弯管管道内壁、换热器主体内的扭曲翅片表面,还可以应用在类似有流体流动且存在弯头或扭曲流道、需减少流动阻力的工作环境中,尤其是对于存在较多弯头等局部阻力较大之处的情况更为有利。

    一种提高方程式赛车循环进气量的可变谐振进气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5484913B

    公开(公告)日:2017-10-10

    申请号:CN201510950243.6

    申请日:2015-12-18

    Abstract: 一种提高方程式赛车循环进气量的可变谐振进气系统,包括空气滤清器、节气门、限流阀、谐振腔、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滤清器与节气门连接,节气门与限流阀连接,限流阀喉口直径不大于20mm,限流阀出口设有直口段便于与谐振腔入口连接,谐振腔出口端连接发动机进气歧管,所述进气歧管为可变进气歧管,可变进气歧管内设有伸缩式折流板,通过对限流阀参数、谐振腔形状容积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可以使得进气门前进气压力增加,提高循环进气量从而提高赛车动力性能;通过对进气歧管进气可变长短粗细的设计,可以满足不同发动机转速工况下的进气需求,可以通过控制折流板伸展的片数来适应发动机不同转速工况,该可变进气歧管优于目前已有的旁通式或主副进气道式的进气歧管结构。

    针对小型无人机自主降落的视觉分级地标定位识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166854B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410378266.X

    申请日:2014-08-03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nventor: 张宇 李平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小型无人机自主降落的视觉分级地标定位识别方法,包括视觉分级地标设计和视觉分级地标定位识别两个步骤;通过视觉分级地标定位识别,对机载摄像头获取的图像进行处理,给出降落地标的定位信息;在小型无人机离地高度较高时,提供分级地标粗定位的结果;当小型无人机逐步降落,离地高度较低时,对分级地标进行细定位与识别。本发明采用视觉分级地标避免使用单级地标时由于离地高度变化而图像分辨率固定而导致地标的尺度变化问题。在整个自主降落的过程中,通过算法计算得到的相关信息经过经过投影几何关系转换反馈给飞行控制计算机,辅助小型无人机进行精准自主降落。

    一种用于传热实验系统的恒温油槽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527314A

    公开(公告)日:2016-04-27

    申请号:CN201510951562.9

    申请日:2015-12-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5/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传热实验系统的恒温油槽装置,采用电磁加热的模式,实现导热油的快速加热和恒温控制,更为重要的是,较以往槽内布置电阻加热器的方式,本设计可以对槽四周进行均匀加热。同时槽内空间得以节省,所以槽内设计了多级搅拌装置,使得槽内导热油更加均匀受热,温度波动范围小。另外通过调节有效通电线圈的级数配合温控测量仪表,实现温度的可调可控。循环泵系统与油槽设计为一体式,循环泵驱动电机顶置,循环流量可调。槽壳外侧包裹保温材料。同时,该发明同样适用于恒温水槽等结构的设计。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