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196158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453686.5
申请日:2023-11-03
IPC: G06Q10/063 , G06F16/29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GPS数据的东方白鹳幼鸟时期划分方法,其包括:步骤1,获取东方白鹳巢号对应巢中每只幼鸟的GPS数据;步骤2,将GPS数据中不符合条件的数据去除,每一数据作为一个轨迹点;步骤3,计算同一东方白鹳巢号对应巢中每只幼鸟的每一轨迹点分别到幼鸟所住巢的离巢距离;步骤4,确定每只幼鸟在各关键时期的开始时间,以获得每只幼鸟对应的初步的东方白鹳幼鸟时期划分结果;步骤5,获取同一东方白鹳巢号对应巢中每两只幼鸟在同日的活动区重合度随时间变化的信息;步骤6,对每只幼鸟对应的初步的东方白鹳幼鸟时期划分结果进行调整。本发明属于时空数据挖掘与处理技术领域,用于获得每只东方白鹳的幼鸟时期划分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17169939A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311453676.1
申请日:2023-11-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GPS数据的东方白鹳巢址定位方法,其包括:步骤1,获取待定位的东方白鹳个体的GPS数据;步骤2,将GPS数据中不符合条件的数据去除,每一数据作为一个位点;步骤3,将位点进行聚类;步骤4,先从聚类中筛选出位点数量最多的若干聚类,再使用筛选出的聚类的东方白鹳信息,依次计算每一聚类的统计信息以及跟踪路线信息;步骤5,根据统计信息和跟踪路线信息,进一步筛选出最可能含巢址的聚类,该聚类的聚类中心即为巢址。本发明属于时空数据挖掘与处理技术领域,用于获取东方白鹳巢址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16602297A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310578966.2
申请日:2023-05-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纳米化茉莉酸甲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涉及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领域。将所述茉莉酸甲酯负载于纳米介孔二氧化硅上,得到纳米化茉莉酸甲酯;所述茉莉酸甲酯在纳米介孔二氧化硅上的负载量为6.5~8.8%,为质量百分含量;所述纳米介孔二氧化硅的比表面积为1103.65m2/g,孔容为0.689cm3/g,孔径为2.45nm,粒径为100nm。采用本发明提供的纳米化茉莉酸甲酯可有效地诱导杨树产生抗虫性,可解决茉莉酸甲酯水溶性差、挥发性强、持效期短等技术难题,实现利用纳米化的茉莉酸甲酯诱导杨树对美国白蛾低龄幼虫的抗虫性,弥补美国白蛾低龄幼虫期防治的技术缺陷。
-
公开(公告)号:CN115960747A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210930800.8
申请日:2022-08-04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贝莱斯芽孢杆菌GSSN及其在防治松材线虫中的应用,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GSSN,其于2022年5月9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24849。还公开贝莱斯芽孢杆菌GSSN无菌发酵液以及包含贝莱斯芽孢杆菌GSSN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微生物菌剂在抑杀松材线虫、拮抗松材线虫伴生真菌方面来防治松材线虫病中的应用。本发明公开的贝莱斯芽孢杆菌GSSN及其代谢产物对松材线虫及其伴生真菌拮抗作用明显,为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生防菌类型,对植物线虫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5294475A
公开(公告)日:2022-11-04
申请号:CN202210843396.0
申请日:2022-07-18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 , 青岛理工大学 , 北京市应急管理科学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森林自然感知进行火灾扑救的方法和系统,涉及自然感知系统技术领域。该一种基于森林自然感知进行火灾扑救的方法和系统,包括以下步骤:S1.探针设置,包括制作探针和制作贴片,其中探针为可导电抗腐蚀金属或碳棒,贴片可可导电抗腐蚀金属或碳薄膜;S2.与植物建立连接,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S2.1.将探针刺入植物体,与植物根、树干、枝等器官和组织连接。通过对森林感知和多通道分布式植物微电流传感系统,建立基于森林感知的多灾害全域感知体系,建立基于感知图谱的全域多因素成像体系,实现森林感知信息的可视化,基于不同森林火险,构建植物体电信号和火灾信息映射关系,进而建立森林火险预警感知图谱。
-
公开(公告)号:CN112970550B
公开(公告)日:2022-11-04
申请号:CN202110221214.1
申请日:2021-02-26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 , 成都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川西高山云杉人工纯林的近自然林改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1)目标树种的选择;(2)云杉抚育疏伐;(3)其它目标树种的抚育;(4)其它目标树种的播种;(5)播种后抚育;(6)林地管理。通过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以将川西云杉人工纯林改造为多树种组成的近自然天然林,改善林分密度、结构、生物多样性和林下更新等状况,从而缩短人工林恢复成天然林的时间,提高人工林的生态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4861991A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210403247.2
申请日:2022-04-18
Applicant: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基于三维闪电感知的雷击火风险预测方法及系统,涉及森林火灾预测技术领域,用以解决现有林火预测方法对于雷击火的发生不能准确有效地预测的问题。本发明的技术要点包括:根据待预测区域内的历史火点信息和雷击火发生影响因素之一的闪电因子数据计算获得待预测区域内每个火点对应的引燃闪电和非引燃闪电;根据引燃闪电和非引燃闪电、雷击火发生影响因素中的可燃物因子及环境因子,利用建立的雷击火风险预测模型对待预测区域内某一闪电引燃雷击火的风险进行预测。本发明应用成本较低且预测精确度较高,可为林火预测预报及森林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20013172A
公开(公告)日:2025-05-16
申请号:CN202510101841.X
申请日:2025-01-22
IPC: G06Q10/0631 , G06Q50/02 , G06V20/10 , G06V10/764 , G06T7/62
Abstract: 一种寒温带针叶林火烧迹地人工恢复优先级确定方法,它属于遥感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方法在恢复火烧区域内不同子区域的针叶林时并未考虑到各子区域针叶林自然更新能力差异的问题。本发明首先计算火后影像的目标区域内每个像元的差值归一化火烧指数,再根据差值归一化火烧指数来确定初始的自然更新能力值,再根据海拔、坡度和坡向值的大小来修改每个像元的自然更新能力,进而确定每个像元所属的类型,并将类型相同的相邻像元融合为一个斑块,最后,根据斑块类型和斑块面积大小,确定每个斑块的人工恢复优先级。本发明方法可以应用于寒温带针叶林火烧迹地人工恢复。
-
公开(公告)号:CN115959963B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211693835.0
申请日:2022-12-28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顺,顺,顺‑3,6,9‑十七碳三烯的合成方法,包括(1)在丁基锂作用下,正辛醛与(1‑丙醇基)三苯基溴化膦反应生成顺‑3‑十一碳烯醇;(2)顺‑3‑十一碳烯醇与戴斯马丁氧化剂/N,N‑二甲基环己胺生成顺式不饱和烯醛;(3)在双(三甲基硅基)氨基钠作用下,步骤(2)所得顺式不饱和烯醛与(顺‑3‑己烯基)三苯基碘化膦反应生成顺,顺,顺‑3,6,9‑十七碳三烯。本发明使用正辛醛为原料,通过三步反应,即可获得顺,顺,顺‑3,6,9‑十七碳三烯。本发明所提供的合成方法反应步骤少,产率高,立体选择性好,利于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9090260A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1071912.8
申请日:2024-08-06
Applicant: 北京市应急管理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应急管理考试中心、北京市危险化学品登记注册事务中心)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 北京建筑大学
IPC: G06Q10/0635 , G06Q50/02 , G06F18/2321 , G06F18/213 , H04W4/029 , H04W4/20 , H04W4/35 , G08B21/02 , G08B25/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轨迹大数据的林区人为风险评估方法及系统,涉及风险评估技术领域,方法包括:根据地图POI数据结合地图划分网格对林区覆盖范围进行提取;按照时间段采集手机信令数据;根据手机信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取得到人员轨迹,并对人员进行身份识别;对林区覆盖范围分网格进行人流量变化和林区内人员轨迹路线分析;根据人流量变化的预设变化值的比较结果或林区内人员轨迹路线的聚类结果与预设密度阈值的比较结果,确定对应网格区域的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实现了对林区不同区域进行风险评估,提高了森林防火中人为因素的防控能力,实现了城市重点区域安全风险的超前感知、动态辨识和实时预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