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558201A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610032883.3
申请日:2016-01-19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A23F3/3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23F3/3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桑叶保健绿茶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材:采摘无污染、无病虫害、老嫩一致的春梢两叶一心的新鲜桑叶,清水漂洗干净,阴干至无水滴;2)杀青:微波远红外耦合杀青;3)毛火烘焙;4)摊晾过筛;5)焙好的桑叶分级,配以干燥金银花、石斛花增加绿茶口感,将筛好的桑茶8~9份,金银花0.5~1份,石斛花0.5~1份,装成10g/袋的小包装。本发明制得的桑叶保健绿茶保留桑叶原有的品质和药用成分,具有产品色泽好、汤色明亮、口感鲜爽等优点,同时还具有工艺参数可控,质量稳定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5685307A
公开(公告)日:2016-06-22
申请号:CN201610032884.8
申请日:2016-01-19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A23F3/3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23F3/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发明了一种桑叶保健红茶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材:采摘无污染、无病虫害的秋梢两叶一心的新鲜桑叶,清水漂洗干净,阴干至无水滴;2)远红外线加温萎凋;3)揉捻;4)发酵;5)做形和理条;6)三段式烘干,烘干结束后自然冷却;7)装袋:配以干燥金线莲增加口感,将制好的桑茶8~9份,金线莲1~2份装成20g/袋的小包装。本发明制得的桑叶保健红茶具有产品色泽好,风味鲜爽等优点,品质明显优于目前的桑叶红茶品种,同时还具有工艺参数可控,质量稳定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4012280A
公开(公告)日:2014-09-03
申请号:CN201410261943.X
申请日:2014-06-13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A01G1/00 , A01C1/06 , A01K67/033
Abstract: 本发明针对茶园中有害生物猖獗、治理难等问题,提供了一种印楝—茶树—圆叶决明立体间套作控制茶园有害生物的方法。该方法主要为:4~6月在茶园茶行间间作圆叶决明,7~10月在茶园茶行间、山顶、山岗、道路旁、水沟旁和四周立体间套作印楝,构成“印楝—茶树—圆叶决明”三层结构。在茶园间套种印楝和圆叶决明,改善了茶园的生态条件,提高了土壤肥力,保护、利用和恢复了茶园生物多样性;并且可持续控制茶园有害生物,明显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叶产量,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促进我国茶产业朝着持续、稳定的方向发展。且本方法简单易行,方便操作,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4012280B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申请号:CN201410261943.X
申请日:2014-06-13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A01G1/00 , A01C1/06 , A01K67/033
Abstract: 本发明针对茶园中有害生物猖獗、治理难等问题,提供了一种印楝—茶树—圆叶决明立体间套作控制茶园有害生物的方法。该方法主要为:4~6月在茶园茶行间间作圆叶决明,7~10月在茶园茶行间、山顶、山岗、道路旁、水沟旁和四周立体间套作印楝,构成“印楝—茶树—圆叶决明”三层结构。在茶园间套种印楝和圆叶决明,改善了茶园的生态条件,提高了土壤肥力,保护、利用和恢复了茶园生物多样性;并且可持续控制茶园有害生物,明显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叶产量,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促进我国茶产业朝着持续、稳定的方向发展。且本方法简单易行,方便操作,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7789832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410025571.4
申请日:2024-01-08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G16B40/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茶树品种对茶棍蓟马的组成抗性评价模型构建方法与应用。该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测定茶树品种的鲜叶挥发性成分(苯乙醇、十二烷);S2测定茶树品种的物理抗性指标(叶长、芽头茸毛密度、色差L*、a*、b*);S3测定茶树鲜叶的化学成分(咖啡碱含量);S4利用隶属函数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数据标准化,计算加权值。S7对模型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利用本模型可以高效简便地鉴定茶树品种对茶棍蓟马的抗虫性等级,为快速筛选多样本抗虫性强的茶树品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大幅度降低了筛选优良茶树品种的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6857249A
公开(公告)日:2017-06-20
申请号:CN201710040001.2
申请日:2017-01-18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A01H4/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抑菌培养基培育茶树的组培方法,包括培养容器消毒、培养基配制、无菌水制备、诱导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和瓶苗移栽。本发明的茶树抑菌组培过程中,培养容器和培养基都无需高温高压灭菌,减少了工作量和能源消耗,简化了茶树组培技术环节,降低了茶树组培成本;而且操作简单,只需按不同的培养基配方配制后即可使用,实用性强,推广性好。本发明的茶树抑菌组培方法与常规的茶树组培方法相比,可以降低成本10%以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