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式导风装置及空调器

    公开(公告)号:CN103836780B

    公开(公告)日:2016-06-08

    申请号:CN201210480505.3

    申请日:2012-1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升降式导风装置,安装在空调器的出风框或与出风框连接的零件上,包括摇杆、摇杆驱动部、上下运动机构、旋转运动机构和导风板;所述摇杆的一端连接所述摇杆驱动部,另一端驱动所述上下运动机构伸出或回到所述出风框的风口部;所述摇杆驱动部能够驱动所述摇杆转动;所述旋转运动机构固定连接在所述上下运动机构上,用于带动所述旋转运动机构所连接的所述导风板旋转;所述上下运动机构用于带动所述旋转运动机构和所述导风板垂直于所述出风框的风口部所在的平面的方向运动。本发明送风方式灵活,送风距离远,送风范围广,送风方向灵活,制冷制热舒适性好。

    室内机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486668B

    公开(公告)日:2016-04-20

    申请号:CN201210345174.2

    申请日:2012-0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内部固定设置风机,风机的进风侧设置有换热器,壳体上设置有分别位于换热器两侧的回风口和出风口,回风口设置在壳体的后侧面上、或者上侧面上或者同时设置在壳体的后侧面和上侧面上,风机为贯流风机,贯流风机的扩压部朝向下方设置;贯流风机包括相互配合设置的贯流风轮和蜗壳,蜗壳配合设置在壳体内部;蜗壳包括形成扩压部第一侧面的前蜗壳和形成扩压部第二侧面的后蜗壳,前蜗壳与后蜗壳之间的夹角向出风侧张开,形成扩压部的扩压角γ,其中,10°≤γ≤40°。本发明通过扩压部朝向下方设置,使出风口可以设置在壳体的下侧面上,使出风方向直接向下提高出风量,降低噪音,提高风噪比。

    一种风冷换热器的冲孔方法和一种风冷换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03537529B

    公开(公告)日:2015-08-26

    申请号:CN201210242116.7

    申请日:2012-07-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冷换热器的冲孔方法,包括步骤:确定风冷换热器迎风侧换热管孔的圆心所在的圆心直线L0以及迎风侧换热管孔14的圆心,并确定背风侧换热管孔的圆心所在的圆心直线L1;找到背风侧换热管孔的圆心O,圆心O为风冷换热器处于安装角度时相邻两个迎风侧换热管孔的圆心连线于竖直面上的投影线的垂直平分线与圆心直线L1的交点;以圆心O为圆心对风冷换热器背风侧进行冲孔并完成背风侧冲孔。采用上述冲孔方法使得风冷换热器处于安装角度时增多了能够吹到背风侧换热管的风,提高了风冷换热器处于安装角度时的换热效率,实现了在减小空调体积的基础上避免了风冷换热器换热效率对空调使用性能的影响。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风冷换热器。

    风口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4566891A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410767162.8

    申请日:2014-12-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F13/082 F24F13/22 F24F2013/2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口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风口部件,包括:出风框,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导风组件,包括上下导风板,上下导风板具有导风侧及与导风侧相反的导风背侧,上下导风板可旋转地设置在出风框内以在出风口打开时导风;出风面板,设置在出风框的具有出风口的一侧,出风面板上设置有与出风口对应的面板开口,在上下导风板处于导风状态时,上下导风板的导风背侧与出风面板的面板开口的与导风背侧对应的对应开口边沿之间形成出风缝隙,出风缝隙的宽度从靠近出风框到远离出风框的一侧逐渐变大。本发明的风口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能够降低风口部件在长期运行中出风面板及导风组件表面冷凝水较多的情况,便于用户使用。

    一种恒温除湿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482632A

    公开(公告)日:2015-04-01

    申请号:CN201410811498.X

    申请日:2014-12-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4F1/00 F24F11/30 F24F2110/10 F24F2110/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恒温除湿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本发明包括:获取当前的第一环境湿度;当所述第一环境湿度大于除湿进入湿度时,获取当前的第二环境湿度,当所述第二环境湿度大于除湿退出湿度时,持续执行所述恒温除湿过程,直到当前的环境湿度小于所述除湿退出湿度。本发明在环境湿度较大以后,便进入到恒温除湿的控制,能够满足除湿的要求,同时由于出风温度较高,保证了面板、风口等处无法达到环境空气的露点温度,使环境中的气态水分子无法凝露,从根本上避免了凝露的可能性,从而解决凝露问题同时提高人体舒适度。

    升降式导风装置及空调器

    公开(公告)号:CN103727644A

    公开(公告)日:2014-04-16

    申请号:CN201210392670.3

    申请日:2012-10-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升降式导风装置及空调器,其中所述升降式导风装置安装在空调器的出风框上;所述升降式导风装置包括导风板、上下运动机构和旋转运动机构;所述上下运动机构包括固定部和滑动部;所述固定部固定在所述出风框上,所述滑动部在所述固定部上滑动;所述旋转运动机构连接在所述滑动部上,所述旋转运动机构能够相对所述滑动部旋转运动并带动所述旋转运动机构所连接的所述导风板旋转。本发明升降式导风装置及空调器,送风方式灵活,送风距离远,送风范围广,送风方向可调,制冷制热舒适性好。

    室内机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486666A

    公开(公告)日:2014-01-01

    申请号:CN201210343962.8

    申请日:2012-0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内部固定设置风机,风机的进风侧设置有换热器,壳体上设置有分别位于换热器两侧的回风口和出风口,回风口设置在壳体的后侧面上、或者上侧面上或者同时设置在壳体的后侧面和上侧面上,风机为贯流风机,贯流风机的扩压部朝向下方设置;贯流风机包括相互配合设置的贯流风轮和蜗壳,蜗壳配合设置在壳体内部;蜗壳包括形成扩压部第一侧面的前蜗壳和形成扩压部第二侧面的后蜗壳,贯流风轮的圆心到壳体的下侧面上的出风口竖直距离为L,其中,60mm≤L≤180mm。本发明使出风方向直接向下,并对贯流风轮的圆心到壳体的下侧面的竖直距离优化,从而控制扩压部的长度,提高室内机的效率。

    空调器追加冷媒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

    公开(公告)号:CN107084509B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1710443874.8

    申请日:2017-06-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空调器追加冷媒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控制空调器进入调试模式,判断空调器是否需要追加冷媒;当空调器需要追加冷媒时,计算获取空调器所需的首次冷媒追加量;根据首次冷媒追加量,向空调器注入冷媒;运行空调器;获取室温以及室内换热器的管温,计算室温与管温的温差值;判断温差值是否大于预设温差;若温差值不大于预设温差,停止空调器运行,并计算第二次冷媒追加量;根据第二次冷媒追加量,返回向空调器注入冷媒步骤,直到以第n次冷媒追加量注入冷媒,温差值大于预设温差;其中,n为大于1的正整数。上述空调器安装过程追加冷媒控制方法,能够避免需追加冷媒但由于安装过程不受控未追加冷媒的情况发生。

    空调导风板的控制方法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214887B

    公开(公告)日:2017-03-15

    申请号:CN201310220128.4

    申请日:2013-06-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导风板的控制方法,所述导风板设置于空调出风口处用来调节被排出空气的方向,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在制冷模式运行中,判断是否输入了扫风动作指令;当未输入扫风动作指令时,获取设定的风档、设定的温度T1及室内环境温度T2;根据设定的风档、设定的温度T1和室内环境温度T2判断用户制冷需求大小;以及根据所述用户制冷需求大小控制所述导风板的导风角度。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导风板的控制方法,根据设定的风档、设定的温度及室内环境温度三个条件,更准确地判断用户的需求,并根据用户的需求控制出风方向,实现了更人性化、更舒适的送风控制。

    室内机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486711B

    公开(公告)日:2017-02-08

    申请号:CN201210343862.5

    申请日:2012-0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内部固定设置风机,风机的进风侧设置有换热器,壳体上设置有分别位于换热器两侧的回风口和出风口,回风口设置在壳体的后侧面上、或者上侧面上或者同时设置在壳体的后侧面和上侧面上,风机为贯流风机,贯流风机的扩压部朝向下方设置;贯流风机包括相互配合设置的贯流风轮和蜗壳,蜗壳配合设置在壳体内部;蜗壳包括形成扩压部第一侧面的前蜗壳和形成扩压部第二侧面的后蜗壳,后蜗壳离贯流风轮的最近点与贯流风轮的圆心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ω,其中,40°≤ω≤120°。本发明对后蜗壳离贯流风轮的最近点与贯流风轮的圆心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进行优化,平衡进风区和出风区,提高出风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