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204002A
公开(公告)日:2011-09-28
申请号:CN200980109469.6
申请日:2009-03-27
Applicant: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N1/20 , C12P1/04 , C12P3/00 , H01M4/8605 , H01M4/8673 , H01M4/90 , H01M8/16 , Y02E60/527
Abstract: 提供一种不使用介质即可增加电流密度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微生物燃料电池(1)具有由三维结构构成的聚集体,所述聚集体由导电微粒(2)和微生物(3)形成。聚集体(4)通过导电微粒(2)在希瓦氏菌(3)彼此之间分散,同时导电微粒(2)彼此之间也相互连结,以保持希瓦氏菌(3),从而作为整体形成三维结构。由此,希瓦氏菌(3)使电极(103)表面上的希瓦氏菌(3a)和从电极(103)表面到沿垂直方向离开的位置上的希瓦氏菌(3b)均保持在导电微粒(2)上,因而可使更多的希瓦氏菌(3)传递电子。
-
公开(公告)号:CN102204002B
公开(公告)日:2014-10-29
申请号:CN200980109469.6
申请日:2009-03-27
Applicant: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N1/20 , C12P1/04 , C12P3/00 , H01M4/8605 , H01M4/8673 , H01M4/90 , H01M8/16 , Y02E60/527
Abstract: 提供一种不使用介质即可增加电流密度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微生物燃料电池(1)具有由三维结构构成的聚集体,所述聚集体由导电微粒(2)和微生物(3)形成。聚集体(4)通过导电微粒(2)在希瓦氏菌(3)彼此之间分散,同时导电微粒(2)彼此之间也相互连结,以保持希瓦氏菌(3),从而作为整体形成三维结构。由此,希瓦氏菌(3)使电极(103)表面上的希瓦氏菌(3a)和从电极(103)表面到沿垂直方向离开的位置上的希瓦氏菌(3b)均保持在导电微粒(2)上,因而可使更多的希瓦氏菌(3)传递电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