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合金在抑弧状态下的阳极氧化电解液及阳极氧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793438A

    公开(公告)日:2006-06-28

    申请号:CN200510032436.X

    申请日:2005-11-25

    Applicant: 湖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镁合金在抑弧状态下的阳极氧化电解液及阳极氧化方法,阳极氧化电解液以水为溶剂,其组分为:75~150g/L有机胺,6~12g/L无机含磷、硼化合物,1~4g/L有机羧酸盐,2~5g/L氟化物,4~10g/L金属含氧酸盐。该阳极氧化方法具有在较高的氧化电压和较高的氧化峰电流参数下不使镁合金阳极表面产生火花放电的显著特征,且该电解工艺具有溶液毒性低,成膜速度快,工艺操作简单、安全,能耗低等优点。由此方法获得的阳极氧化膜光滑致密,硬度较高,能显著提高镁及镁合金的耐蚀性能。该膜层可单独作为镁合金的防护层,也可作为其它涂层基底。

    一种提高铝或铝合金材料表面阳极氧化膜耐碱性能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233428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410502266.6

    申请日:2014-09-26

    Applicant: 湖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铝或铝合金材料表面阳极氧化膜耐碱性能的方法,该方法是先将铝或铝合金材料进行打磨、抛光预处理后,置于含有有机酸、无机酸和可溶性含氧酸盐的电解液中进行阳极氧化处理,对阳极氧化处理所得氧化膜进行封闭处理后,再在封闭处理后的铝或铝合金材料表面形成硅烷膜层;该对铝或铝合金材料表面处理的方法操作简单、经济环保,能有效提高铝或铝合金材料表面阳极氧化膜的耐碱性能。

    一种催化石墨化生产碳材料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391764A

    公开(公告)日:2009-03-25

    申请号:CN200810143380.9

    申请日:2008-10-21

    Applicant: 湖南大学

    Abstract: 一种催化生产石墨化碳材料的方法,是在固定形态的碳材料表面上电化学沉积一层普鲁士蓝镀层(Fe4[Fe(CN)64-]3)作为石墨化催化剂,然后在惰性气体保护气氛下的石墨化炉中对其进行热处理。本方法可较大幅度降低碳材料石墨化所需的热处理温度。同时,还可通过调节普鲁士蓝镀层的厚度在相同的热处理温度下可获取具有不同石墨化度的碳材料。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普鲁士蓝作为碳材料的催化石墨化添加剂,可以降低碳材料的石墨化热处理温度1000℃左右,且不改变石墨化碳材料的物理与化学性能,可达到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目的。

    铝或铝合金双层阳极氧化膜的制备及其多色彩着色膜的制备

    公开(公告)号:CN102330138B

    公开(公告)日:2014-04-23

    申请号:CN201110270915.0

    申请日:2011-09-14

    Applicant: 湖南大学

    Abstract: 铝或铝合金双层阳极氧化膜的制备及其多色彩着色膜的制备,具体是在同一种介质中采用两次阳极氧化的方法在铝或铝合金表面形成双层氧化膜,再经电解着色处理后获取高装饰性多色彩氧化铝着色膜方法。将机械预处理、除油、抛光后的铝试样在含有硫酸或草酸电解液中先采用一种电源波形以0.5-2A/dm2的电流密度氧化8-20min,然后在同一氧化槽中采用第二种电源波形以0.5-2A/dm2的电流密度继续氧化8-20min。通过控制两种电源波形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电解参数氧化时间、电流密度的变化,获得具有不同结构与组成的双层阳极氧化膜,然后采用常规电解着色的方法对其进行电解着色。由于双层膜的结构与组成可通过两次阳极氧化的电源波形与电解参量加以调整,因此经电解着色后,膜的色彩与色调可在很大范围内加以调整与变化,获取较常规氧化-电解着色更加丰富多彩的氧化铝着色膜。

    一种铝或铝合金材料表面生成氧化膜的电化学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392397A

    公开(公告)日:2009-03-25

    申请号:CN200810143381.3

    申请日:2008-10-21

    Applicant: 湖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铝或铝合金材料表面生成氧化膜的电化学处理方法,用于铝或铝合金表面防护装饰领域。将铝或铝合金置于复合电解质溶液中,采用交流电源对其进行氧化,可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厚度10-30μm、硬度200-450HV,具有良好装饰性能的膜层。复合电解液由芳香族羧酸及其衍生物,脂肪族羧酸,铵盐或有机胺类化合物组成。氧化时交流电极两端均挂有待氧化工件,因而比直流电氧化法效率提高一倍,同时省去了整流设备。本发明突破了硫酸交流电氧化膜层薄(小于10μm)、发黄、硬度低等问题。

    一种铝或铝合金表面直接电镀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467675C

    公开(公告)日:2009-03-11

    申请号:CN200510032435.5

    申请日:2005-11-25

    Applicant: 湖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铝或铝合金表面直接电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铝合金材料电镀前无需特殊的前处理,将铝及铝合金经化学抛光后置于镀液中,在电镀液中加入络合除膜剂,采用直流或脉冲电流法直接进行电镀,脉冲频率50~100Hz,工作比10%~30%。电流密度2~8A/dm2。所得镀层均匀、致密,镀层与铝基底具有良好的结合力。本发明克服了传统铝及铝合金电镀步骤繁琐、产品质量不易控制、镀层结合力差等缺点,是一种操作简便,能满足铝及铝合金制品高质量表面处理和性能要求的铝及合金表面处理方法。

    一种电热直发器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647716A

    公开(公告)日:2005-08-03

    申请号:CN200410077696.4

    申请日:2004-12-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热直发器,包括两钳柄和钳板,两钳板相对内侧分别安装有一导热铝板,其中一导热铝板的侧面安装有梳齿,所述的导热铝板由铝基体及类陶瓷膜层组成,类陶瓷膜层覆盖在铝基体的表面。本发明以原有的电热直发器为基础,用经电化学类陶瓷成膜方法处理的铝板,取代原有的表面喷涂树脂层的铝板,具有功能更优异、使用寿命更长、电热转换效率更高、加工成本更低、同时富有装饰效果及可实现清洁生产的效果。

    一种有机分子修饰的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566629A

    公开(公告)日:2022-05-31

    申请号:CN202210209226.7

    申请日:2022-03-04

    Applicant: 湖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分子修饰的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将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与有机分子溶液混合;利用有机分子与氧化石墨烯的官能团发生化学反应,使氧化石墨烯片层之间或片层一端连接上有机分子;通过化学还原或高温煅烧还原处理,制备出可精准控制层间距的石墨烯复合材料。本发明方法制备的石墨烯材料中的碳层间距可通过改变有机分子的类型、分子结构大小、嵌入数量等进行有效控制,其霍尔迁移率、离子扩散系数、电子电导率均得到了明显提升。采用该方法制备的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生产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适合大规模生产。

    铝或铝合金双层阳极氧化膜的制备及其多色彩着色膜的制备

    公开(公告)号:CN102330138A

    公开(公告)日:2012-01-25

    申请号:CN201110270915.0

    申请日:2011-09-14

    Applicant: 湖南大学

    Abstract: 铝或铝合金双层阳极氧化膜的制备及其多色彩着色膜的制备,具体是在同一种介质中采用两次阳极氧化的方法在铝或铝合金表面形成双层氧化膜,再经电解着色处理后获取高装饰性多色彩氧化铝着色膜方法。将机械预处理、除油、抛光后的铝试样在含有硫酸或草酸电解液中先采用一种电源波形以0.5-2A/dm2的电流密度氧化8-20min,然后在同一氧化槽中采用第二种电源波形以0.5-2A/dm2的电流密度继续氧化8-20min。通过控制两种电源波形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电解参数氧化时间、电流密度的变化,获得具有不同结构与组成的双层阳极氧化膜,然后采用常规电解着色的方法对其进行电解着色。由于双层膜的结构与组成可通过两次阳极氧化的电源波形与电解参量加以调整,因此经电解着色后,膜的色彩与色调可在很大范围内加以调整与变化,获取较常规氧化-电解着色更加丰富多彩的氧化铝着色膜。

    一种铝或铝合金材料表面生成氧化膜的电化学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392397B

    公开(公告)日:2011-04-20

    申请号:CN200810143381.3

    申请日:2008-10-21

    Applicant: 湖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铝或铝合金材料表面生成氧化膜的电化学处理方法,用于铝或铝合金表面防护装饰领域。将铝或铝合金置于复合电解质溶液中,采用交流电源对其进行氧化,可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厚度10-30μm、硬度200-450HV,具有良好装饰性能的膜层。复合电解液由芳香族羧酸及其衍生物,脂肪族羧酸,铵盐或有机胺类化合物组成。氧化时交流电极两端均挂有待氧化工件,因而比直流电氧化法效率提高一倍,同时省去了整流设备。本发明突破了硫酸交流电氧化膜层薄(小于10μm)、发黄、硬度低等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