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357590A
公开(公告)日:2020-07-03
申请号:CN202010160168.4
申请日:2020-03-10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IPC: A01G22/22 , A01K67/033 , A01B7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田水稻三免栽培方法,其包括前茬作物秸秆处理、起垄、水稻移栽、投放蚯蚓、田间管理及水稻收获后三免循环种植。本发明通过在稻田中起垄,垄沟蓄水,垄上种植水稻,使垄顶保持湿润无水,以及水稻遮阴作用,加之起垄前基施有机肥、秸秆全量还田和垄顶覆盖秸秆,不仅为蚯蚓生长和繁殖提供良好的场所和丰富的饵料,实现了蚯蚓在稻田中自我繁殖,而且稻田养殖蚯蚓增加了土壤氮、磷、钾等含量,还解决土壤板结、次生潜育化等问题,通过垄沟提高稻田蓄、排水能力并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效率,实现了水稻生产过程三免:免耕、免烧秸秆、免灌泡田水,减少作业能耗、减少灌溉用水、减少雾霾。
-
公开(公告)号:CN114431088B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210007273.3
申请日:2022-01-05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IPC: A01G22/22 , A01K67/02 , A01K67/033 , A01G1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低碳稻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从前茬作物收获前半个月开始,保持田间充分排水,杜绝水漫上厢面,保持厢面干燥,前茬作物收获后的秸秆落于厢面上,形成秸秆层;在秸秆层上开设生态沟;在除生态沟以外的秸秆层上直播水稻种子或移栽水稻秧苗,采用直播水稻种子时,水稻种子周围覆盖有泥土,采用移栽水稻秧苗时,水稻秧苗根部覆有土块;水稻始穗期之前,每隔15‑20天灌一次跑马水且水不灌上厢面,遇雨蓄留半沟水,生态沟缺水形成生态坼;从水稻始穗期开始灌水至生态坼满,保持7‑10天;从水稻乳熟期开始排水,至水稻收割时保持生态沟湿润。本发明能解决常规稻作方法排放甲烷量大、降碳成本大和降碳后稳产难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403067B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110149375.4
申请日:2021-02-03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IPC: A01K61/5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田养殖小龙虾生长状态评估方法,其包括:在养殖小龙虾的环形沟内移植水葫芦,并撒施农家肥,促进水葫芦生长;投放虾苗15天后,每天巡田,观察水葫芦的叶色,并记录水葫芦的叶色,每天记录的水葫芦的叶色依次排列形成叶片比色卡;每隔5-7天将叶片比色卡上记录的当天的水葫芦的叶色与5-7天前记录的水葫芦的叶色进行比较,判断水葫芦的叶色变化:如绿色加深或绿色未变,表明稻田小龙虾生长状态不佳;如轻微变黄且未进一步变黄,表明小龙虾生长状态不佳,数量减少;如中度变黄或重度变黄,表明小龙虾生长状态良好,数量多。本发明操作简单、准确可靠,方便种养户调节后续田间管理,保证小龙虾养殖成功及经济效益的产生。
-
公开(公告)号:CN114403067A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110149375.4
申请日:2021-02-03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IPC: A01K61/5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田养殖小龙虾生长状态评估方法,其包括:在养殖小龙虾的环形沟内移植水葫芦,并撒施农家肥,促进水葫芦生长;投放虾苗15天后,每天巡田,观察水葫芦的叶色,并记录水葫芦的叶色,每天记录的水葫芦的叶色依次排列形成叶片比色卡;每隔5-7天将叶片比色卡上记录的当天的水葫芦的叶色与5-7天前记录的水葫芦的叶色进行比较,判断水葫芦的叶色变化:如绿色加深或绿色未变,表明稻田小龙虾生长状态不佳;如轻微变黄且未进一步变黄,表明小龙虾生长状态不佳,数量减少;如中度变黄或重度变黄,表明小龙虾生长状态良好,数量多。本发明操作简单、准确可靠,方便种养户调节后续田间管理,保证小龙虾养殖成功及经济效益的产生。
-
公开(公告)号:CN113854073A
公开(公告)日:2021-12-31
申请号:CN202111147415.8
申请日:2021-09-29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压根免耕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前茬作物收割后的秸秆散落于稻田上,形成秸秆层;S2、将水稻秧苗摆于所述秸秆层上,使水稻秧苗根部和秧苗部分均横摆于秸秆层上,且所有水稻秧苗的根部均位于同一直线上;S3、将复合肥与泥土混合,形成生态土;S4、用生态土盖住水稻秧苗的根部;S5、田间管理。本发明的优点:1)改变了土壤耕层结构,由上至下形成沃土层、秸秆层和土壤层;2)将沟中取出的土与复合肥拌匀,形成生态土,有利于肥、土一体化和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3)利用宽厢深沟提高排水能力和蓄水能力;4)实现了水稻移栽三免三化:免耕、免整理稻田、免灌泡田水;土肥一体化、水肥一体化、秸秆化肥一体化;生态效益明显:减少灌溉用水。
-
公开(公告)号:CN113854073B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2111147415.8
申请日:2021-09-29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压根免耕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前茬作物收割后的秸秆散落于稻田上,形成秸秆层;S2、将水稻秧苗摆于所述秸秆层上,使水稻秧苗根部和秧苗部分均横摆于秸秆层上,且所有水稻秧苗的根部均位于同一直线上;S3、将复合肥与泥土混合,形成生态土;S4、用生态土盖住水稻秧苗的根部;S5、田间管理。本发明的优点:1)改变了土壤耕层结构,由上至下形成沃土层、秸秆层和土壤层;2)将沟中取出的土与复合肥拌匀,形成生态土,有利于肥、土一体化和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3)利用宽厢深沟提高排水能力和蓄水能力;4)实现了水稻移栽三免三化:免耕、免整理稻田、免灌泡田水;土肥一体化、水肥一体化、秸秆化肥一体化;生态效益明显:减少灌溉用水。
-
公开(公告)号:CN114431088A
公开(公告)日:2022-05-06
申请号:CN202210007273.3
申请日:2022-01-05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IPC: A01G22/22 , A01K67/02 , A01K67/033 , A01G1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低碳稻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从前茬作物收获前半个月开始,保持田间充分排水,杜绝水漫上厢面,保持厢面干燥,前茬作物收获后的秸秆落于厢面上,形成秸秆层;在秸秆层上开设生态沟;在除生态沟以外的秸秆层上直播水稻种子或移栽水稻秧苗,采用直播水稻种子时,水稻种子周围覆盖有泥土,采用移栽水稻秧苗时,水稻秧苗根部覆有土块;水稻始穗期之前,每隔15‑20天灌一次跑马水且水不灌上厢面,遇雨蓄留半沟水,生态沟缺水形成生态坼;从水稻始穗期开始灌水至生态坼满,保持7‑10天;从水稻乳熟期开始排水,至水稻收割时保持生态沟湿润。本发明能解决常规稻作方法排放甲烷量大、降碳成本大和降碳后稳产难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16753261U
公开(公告)日:2022-06-17
申请号:CN202220238890.X
申请日:2022-01-28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鱼卵收集装置,包括网箱,所述网箱内设有亲鱼网箱,所述网箱一侧开口,所述网箱的开口侧与尼龙网罩一端连通,所述尼龙网罩的另一端与收集控制开关一端连通,所述鱼卵收集装置还包括矩形收集装置,所述收集装置由一个网面和五个透明板组成,与所述网面平行相对的透明板开设有安装口,所述收集控制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口对接而使所述收集控制开关与所述收集装置连通。本实用新型集鱼卵产生和收集装置于一体,利用水流作为动力,带动鱼卵从亲鱼网箱漏出进入尼龙网箱,在网箱中通过收集控制装置进入鱼卵收集装置,在鱼卵收集数量较多时,关闭收集控制开关,将收集装置取下放入育苗池中,此方法便捷,可起到鱼卵收集的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211721518U
公开(公告)日:2020-10-23
申请号:CN202020066424.9
申请日:2020-01-14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稻田养鱼防逃装置,包括围绕稻田固定设置在稻田田埂内的多根立柱(2),荷兰网(1)固定连接在各立柱上并首尾相接形成围设稻田的防护网,所述防护网的下部区域覆盖尼龙网(3),且尼龙网的底部与所述稻田的田埂(4)连接,所述尼龙网的孔径为30~50目。本实用新型通过用尼龙网覆盖在防护网的下部区域,并将尼龙网的下部与所述稻田的田埂连接,从而能够防止小型敌害生物进入稻田,减轻敌害生物对鱼的危害,同时田间水位一旦高于田埂时,在不影响水流的前提下,能防止鱼逃逸。
-
公开(公告)号:CN211721559U
公开(公告)日:2020-10-23
申请号:CN202020100759.8
申请日:2020-01-14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IPC: A01K67/033 , A01M29/30 , A01M1/2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稻田养殖蚯蚓防敌害结构,其包括稻田,所述稻田内设置多个田埂(6),田埂上种植水稻(3),田埂内养殖蚯蚓(4),所述稻田的四周插设多根柱体(2),各柱体之间包覆设置网状体(1),使所述稻田的四周被所述网状体围设而形成防护网,且所述田埂上的蝼蛄活动区域设置多个用于存放杀虫饵料的容器(5)。本实用新型不仅可通过防护网有效防止蝼蛄、老鼠、青蛙、蟾蜍等大型动物进入稻田危害蚯蚓,而且当稻田发现蝼蛄活动迹象时,可在田埂上用容器放置杀虫饵料对蝼蛄进行诱杀。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