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324054B
公开(公告)日:2018-09-14
申请号:CN201610828391.5
申请日:2016-09-18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G01N27/30 , C08F251/00 , C08F28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光敏生物高分子负载酶制备生物传感器的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光敏生物高分子的制备、载酶自组装纳米粒子的制备、酶生物传感器的制备三大步骤。本发明中通过光敏生物高分子与酶的自组装能实现对酶的高效负载并保持酶的活性,通过紫外光交联得到的自组装粒子聚合网络能增强涂层的稳定性并有效防止酶从传感器基质表面的渗漏,所构建的酶生物传感器具有高特异性、稳定性好、检测范围宽等优点;自组装技术、光固化技术与电化学传感器的结合,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生物医药及环保监测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7966560A
公开(公告)日:2018-04-27
申请号:CN201711170225.1
申请日:2017-11-22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G01N33/543 , G01N27/3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3/54346 , G01N27/327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壳聚糖-金杂化粒子的免疫传感器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儿茶酚基团改性壳聚糖的合成、改性壳聚糖-金杂化纳米粒子的制备、免疫传感器的构建的三大步骤。本发明制备的杂化纳米粒子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粘附性与导电性,聚合物-无机导电杂化纳米粒子在免疫传感器的应用,不仅有效提高抗体的固定量并很好的保持生物大分子的活性,同时能有效增强传感涂层的附着力与导电性,从而使得所构建的免疫传感器具有高特异性、长期稳定性好、检测范围宽、检测下限低等优点;纳米复合材料与电化学传感器的结合,可广泛应用于免疫分析并拓展应用于食品安全、生物医药及环保监测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6324061A
公开(公告)日:2017-01-11
申请号:CN201610975134.4
申请日:2016-11-07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G01N27/3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7/327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聚吡咯-聚多巴胺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制备方法,涉及高分子材料科学和电化学生物分析等技术领域。本发明引入多巴胺,改善了聚吡咯水溶性差的缺点,同时利用聚多巴胺良好的粘附性能,增强聚吡咯与基材间的作用力。再者,通过聚多巴胺的弱还原作用,将氯金酸在基材表面原位还原得到金纳米粒子,利用金属粒子与抗体间的相互作用吸附抗体制备得到对相应抗原有特异性吸附的免疫传感器。本发明将导电聚吡咯、纳米技术和免疫反应相结合,制备过程简单,条件温和,成本低廉,得到的免疫传感器导电性能较好,且对相应的抗原有选择性吸附,可适用于不同的抗体与抗原,具有普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04407140B
公开(公告)日:2016-04-13
申请号:CN201410721208.2
申请日:2014-12-01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G01N33/574 , G01N27/3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γ-聚谷氨酸接枝多巴胺@壳聚糖复合胶束的免疫传感器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大分子胶束的制备,大分子胶束修饰电极的制备,免疫传感器的制备三大步骤。本发明制备的大分子胶束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大分子胶束在免疫传感器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抗体的固定量并很好的保持生物大分子的活性,所构建的免疫传感器具有高特异性、稳定性好、检测范围宽等优点;大分子自组装技术与电化学传感器的结合,可广泛应用于免疫分析并拓展应用于食品安全、生物医药及环保监测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7857964A
公开(公告)日:2018-03-30
申请号:CN201711170253.3
申请日:2017-11-22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C08L33/02 , C08L37/00 , C08L33/10 , C08K7/24 , C08F220/06 , C08F224/00 , C08F220/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规聚合物-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无规聚合物的合成、聚合物-碳纳米管的共组装、聚合物-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三大步骤。本发明中通过可光交联的线性双亲性无规聚合物与碳纳米管在选择性溶剂中共组装实现了对碳纳米管的非共价改性,制备出以碳纳米管为线、聚合物为珠的“串珠状”纳米复合材料。这种纳米复合材料结合“软”聚合物与“硬”碳纳米管的优势,同时聚合物的紫外光交联使得所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稳定性。自组装技术、纳米材料技术与光交联固化技术相结合制备聚合物-碳纳米复合材料,有望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生物催化、功能填料、电子薄膜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工业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6908495A
公开(公告)日:2017-06-30
申请号:CN201710006749.0
申请日:2017-01-05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碳纳米管负载聚合物胶束制备柔性分子印迹传感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双亲性光敏聚合物的合成、碳纳米管负载聚合物胶束的制备、柔性分子印迹传感器的构建三大步骤。本发明制备的聚合物能同时与模板分子和碳纳米管具有相互作用,通过一步自组装制备负载分子印迹聚合物胶束的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并最终应用于构建柔性分子印迹传感器。本发明操作简单,所得柔性传感器具有优异的分子识别能力、灵敏性高、稳定性强等优点,弥补了传统柔性物理传感器的缺陷。此外,该柔性传感器易于集成应用于传统柔性微电子器件,可广泛用于食品安全、生物医药、生命健康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6324054A
公开(公告)日:2017-01-11
申请号:CN201610828391.5
申请日:2016-09-18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G01N27/30 , C08F251/00 , C08F283/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27/30 , C08F251/00 , C08F28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光敏生物高分子负载酶制备生物传感器的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光敏生物高分子的制备、载酶自组装纳米粒子的制备、酶生物传感器的制备三大步骤。本发明中通过光敏生物高分子与酶的自组装能实现对酶的高效负载并保持酶的活性,通过紫外光交联得到的自组装粒子聚合网络能增强涂层的稳定性并有效防止酶从传感器基质表面的渗漏,所构建的酶生物传感器具有高特异性、稳定性好、检测范围宽等优点;自组装技术、光固化技术与电化学传感器的结合,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生物医药及环保监测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5353022A
公开(公告)日:2016-02-24
申请号:CN201510724355.X
申请日:2015-10-28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柔性电极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制备方法,将大分子自组装、分子印迹与电泳沉积技术联用,以对硝基酚为模板分子,利用一种丙烯酸酯-co-苯乙烯无规共聚物自组装得到包覆对硝基酚的印迹胶束,一种PET导电电极作为工作电极,铂片电极作为对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置于上述印迹胶束溶液中,通过控制电位电解法在电极表面沉积成膜,在光引发剂作用下使其紫外辐射交联,洗脱除去对硝基酚,得到分子印迹传感电极。该传感器具备良好的柔韧性和轻便性。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分子印迹传感柔性器件制备新思路,拓宽了分子印迹传感器应用领域,对可穿戴、可折叠、可图案化柔性分子印迹传感电子设备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新思路。
-
公开(公告)号:CN103724618A
公开(公告)日:2014-04-16
申请号:CN201310643581.6
申请日:2013-12-03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C08G69/48 , C08G69/10 , C08J3/00 , C08L77/04 , C09D177/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敏性γ-聚谷氨酸接枝共聚物胶束的制备方法,属于高分子材料和天然大分子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酰胺化反应在γ-聚谷氨酸侧链上引入香豆素基元,赋予γ-聚谷氨酸一定的双亲性和光敏性,通过溶剂交换法自组装形成胶束。所得光敏性γ-聚谷氨酸接枝共聚物胶束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可应用于生物涂层、颗粒乳化剂和生物活性分子负载释放等,在生物材料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7976472B
公开(公告)日:2020-01-10
申请号:CN201711170231.7
申请日:2017-11-22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G01N27/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传感器电极表面抗生物污染涂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光敏透明质酸的合成、抗生物污染涂层的制备两大步骤。本发明制备的光敏透明质酸具有强亲水性、可光交联性与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光敏透明质酸合成简单,原料易得,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光敏单体的引入使得涂层在发挥透明质酸本身优异特性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紫外光交联来固定涂层的结构。在应用于原液样品检测时,基于光敏透明质酸涂层修饰的传感器电极具有长期高效的抗生物污染能力。光交联技术、功能涂层技术与生物传感技术的结合,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生物医药、环保监测与生命安全等领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