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层次熵-灰色关联法的驾驶室结构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647897A

    公开(公告)日:2022-06-21

    申请号:CN202210331335.6

    申请日:2022-03-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层次熵‑灰色关联法的驾驶室结构优化方法,该方法针对商用车驾驶室结构优化方案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将层次分析法、熵值法以及灰色关联分析法应用于车身结构优化领域,提出一种基于层次熵‑灰色关联法的驾驶室结构优化方法。首先通过试验验证驾驶室隐式参数化模型精度;其次结合有限元前处理软件以厚度、截面为设计变量进行灵敏度分析、相对灵敏度分析;然后选用最优拉丁超立方法进行试验设计;最后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驾驶室结构优化,并利用层次熵—灰色关联分析法合理、有效评价驾驶室结构优化方案。该方法能成功筛选出更符合用户偏好的驾驶室结构优化方案。

    一种用于重卡驾驶室半主动悬置的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009577B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申请号:CN202010950294.X

    申请日:2020-09-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重卡驾驶室半主动悬置的控制方法,步骤为:1)在驾驶室和车架的相关位置处安装加速度传感器来获取驾驶室和车架的速度和加速度信号;2)通过速度和加速度信号计算天棚阻尼力;3)通过天棚阻尼力计算出支撑驾驶室四根阻尼可调减振器的期望阻尼力;4)根据每根减振器所需的期望阻尼力和其两端的相对运动速度分别计算出四根减振器实际阻尼力;5)根据实际阻尼力、相对速度和电流大小三者的关系分别计算出所需的电流大小;6)分别对各个减振器输入所计算的电流大小,实现驾驶室半主动悬置的控制。该方法简单,能够在一定频率范围内有效的抑制驾驶室质心垂直、侧倾角和俯仰角的振动,使驾驶室具有较好的乘坐舒适性。

    一种用于重卡驾驶室半主动悬置的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009577A

    公开(公告)日:2020-12-01

    申请号:CN202010950294.X

    申请日:2020-09-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重卡驾驶室半主动悬置的控制方法,步骤为:1)在驾驶室和车架的相关位置处安装加速度传感器来获取驾驶室和车架的速度和加速度信号;2)通过速度和加速度信号计算天棚阻尼力;3)通过天棚阻尼力计算出支撑驾驶室四根阻尼可调减振器的期望阻尼力;4)根据每根减振器所需的期望阻尼力和其两端的相对运动速度分别计算出四根减振器实际阻尼力;5)根据实际阻尼力、相对速度和电流大小三者的关系分别计算出所需的电流大小;6)分别对各个减振器输入所计算的电流大小,实现驾驶室半主动悬置的控制。该方法简单,能够在一定频率范围内有效的抑制驾驶室质心垂直、侧倾角和俯仰角的振动,使驾驶室具有较好的乘坐舒适性。

    一种基于层次熵-灰色关联法的驾驶室结构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647897B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210331335.6

    申请日:2022-03-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层次熵‑灰色关联法的驾驶室结构优化方法,该方法针对商用车驾驶室结构优化方案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将层次分析法、熵值法以及灰色关联分析法应用于车身结构优化领域,提出一种基于层次熵‑灰色关联法的驾驶室结构优化方法。首先通过试验验证驾驶室隐式参数化模型精度;其次结合有限元前处理软件以厚度、截面为设计变量进行灵敏度分析、相对灵敏度分析;然后选用最优拉丁超立方法进行试验设计;最后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驾驶室结构优化,并利用层次熵—灰色关联分析法合理、有效评价驾驶室结构优化方案。该方法能成功筛选出更符合用户偏好的驾驶室结构优化方案。

    一种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驾驶室结构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946911B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111212088.X

    申请日:2021-10-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驾驶室结构优化方法,该方法首先在SFE‑Concept中建立驾驶室隐式参数化模型,利用OptiStruct求解器对驾驶室模型质量、扭转刚度、弯曲刚度、一阶扭转模态频率、一阶弯曲模态频率进行分析;其次结合HyperMesh重新划分驾驶室结构,以弹性模量为设计变量进行驾驶室结构灵敏度分析;然后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在试验设计之前筛选出厚度、截面变量;最后构建径向基‑响应面混合近似模型,利用序列二次规划算法进行驾驶室结构优化。该方法能解决驾驶室结构优化时间长、变量筛选客观性差的问题。经过仿真,在弯扭刚度、一阶扭转模态频率基本不变的条件下,驾驶室质量下降24.5kg,减轻了8.0%,一阶弯曲模态频率提升了13.9%,驾驶室结构优化效果较佳。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