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978097A
公开(公告)日:2011-02-16
申请号:CN200880023545.7
申请日:2008-07-22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IPC: C23C24/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3C24/04
Abstract: 本发明的成膜方法包括下述工序:通过向保持了原料粉体(7)的第1室(8)间歇地导入输送气体(5),将原料粉体(7)和输送气体(5)混合从而生成第1气溶胶;通过向第2室(9)导入第1气溶胶从而生成第2气溶胶;以及通过向第3室(13)喷射第2气溶胶从而形成原料粉体(7)的膜。
-
公开(公告)号:CN101300694B
公开(公告)日:2010-06-16
申请号:CN200680041330.9
申请日:2006-11-07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 , H01M4/131 , H01M4/139 , H01M4/1391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10/052 , Y02T10/7011 , Y10T29/49108 , Y10T29/49115
Abstract: 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用电极具备片状的集电体、和担载于集电体上的活性物质层,活性物质层包含具有至少1个弯曲部的多个柱状粒子,柱状粒子能够吸藏和放出锂。另外,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步骤:第1步骤,使活性物质的粒子以+10°~+60°的第1入射角入射到片状的集电体上从而使活性物质沉积;第2步骤,使活性物质的粒子以-10°~-60°的第2入射角入射到片状的集电体上从而使活性物质沉积。根据本发明,可将柱状粒子由于活性物质层的膨胀和收缩而受到的应力在弯曲部进行分散。此外,从对电极的法线方向观察时,构成本发明的电极的集电体的露出部能够显著减少,其结果,在充电时由对电极供给的锂在集电体的露出部析出的量可以减少。
-
公开(公告)号:CN100454613C
公开(公告)日:2009-01-21
申请号:CN200580001076.5
申请日:2005-10-14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8 , H01M4/0495 , H01M4/134 , H01M4/1395 , H01M4/366 , H01M4/381 , H01M4/40 , H01M4/485 , H01M2004/027
Abstract: 电池用负极具有集电体、活性物质层和无机化合物层。活性物质层形成于集电体之上。无机化合物层形成于活性物质层的表面之上。无机化合物层的通式表示为LixPTyOz或LixMOyNz。构成无机化合物层的化合物具有锂离子传导性,耐湿性优异。
-
公开(公告)号:CN101300694A
公开(公告)日:2008-11-05
申请号:CN200680041330.9
申请日:2006-11-07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 , H01M4/131 , H01M4/139 , H01M4/1391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10/052 , Y02T10/7011 , Y10T29/49108 , Y10T29/49115
Abstract: 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用电极具备片状的集电体、和担载于集电体上的活性物质层,活性物质层包含具有至少1个弯曲部的多个柱状粒子,柱状粒子能够吸藏和放出锂。另外,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步骤:第1步骤,使活性物质的粒子以+10°~+60°的第1入射角入射到片状的集电体上从而使活性物质沉积;第2步骤,使活性物质的粒子以-10°~-60°的第2入射角入射到片状的集电体上从而使活性物质沉积。根据本发明,可将柱状粒子由于活性物质层的膨胀和收缩而受到的应力在弯曲部进行分散。此外,从对电极的法线方向观察时,构成本发明的电极的集电体的露出部能够显著减少,其结果,在充电时由对电极供给的锂在集电体的露出部析出的量可以减少。
-
公开(公告)号:CN101167203A
公开(公告)日:2008-04-23
申请号:CN200680014346.0
申请日:2006-04-21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83 , H01M2/263 , H01M2/30 , H01M4/70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池具有带状电极群。上述电极群由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及介于它们之间的隔离物组成。上述第一电极具有带状的第一集电体及负载于其一个面上的第一活性物质层,上述第一活性物质层面对上述隔离物。上述第二电极具有带状的第二集电体及负载于其一个面上的第二活性物质层,上述第二活性物质层面对上述隔离物。上述电极群曲折地折叠,构成叠层体,其具有多个平坦部、位于上述多个平坦部的第一端部侧且上述第一集电体位于最外周侧的至少一个的第一弯曲部、位于与上述第一端部侧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部侧且上述第二集电体位于最外周侧的至少一个的第二弯曲部,上述叠层体具有连接到上述至少一个第一弯曲部的第一端子及连接到上述至少一个第二弯曲部的第二端子。
-
公开(公告)号:CN1860628A
公开(公告)日:2006-11-08
申请号:CN200580001076.5
申请日:2005-10-14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8 , H01M4/0495 , H01M4/134 , H01M4/1395 , H01M4/366 , H01M4/381 , H01M4/40 , H01M4/485 , H01M2004/027
Abstract: 电池用负极具有集电体、活性物质层和无机化合物层。活性物质层形成于集电体之上。无机化合物层形成于活性物质层的表面之上。无机化合物层的通式表示为LixPTyOz或LixMOyNz。构成无机化合物层的化合物具有锂离子传导性,耐湿性优异。
-
公开(公告)号:CN101699645B
公开(公告)日:2013-08-21
申请号:CN200910178208.1
申请日:2006-07-27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4 , H01M4/0423 , H01M4/0426 , H01M4/1395 , H01M4/38 , H01M2004/021 , Y02E60/122 , Y02P70/54 , Y10T29/49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具备:制作具有片状正极集电体和担载于该正极集电体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的工序;根据锂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制作负极的工序,该负极具备片状负极集电体和担载于该负极集电体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使隔膜介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而将它们相互对置的工序;所述锂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a)准备表面粗糙度Rz为2μm以上20μm以下的片状集电体;(b)在氧或氮气氛下,使硅从与所述集电体的法线方向构成角Φ的方向入射到所述集电体上并使其沉积,形成含有所述硅和所述氧、或者所述硅和所述氮的活性物质层,其中,20°≤Φ≤85°。
-
公开(公告)号:CN101911368A
公开(公告)日:2010-12-08
申请号:CN200880122868.1
申请日:2008-12-26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62 , H01M2/1646 , H01M2/1653 , H01M2/1686 , H01M4/13 , H01M4/131 , H01M4/133 , H01M4/139 , H01M4/1391 , H01M4/1393 , H01M4/1395 , H01M4/366 , H01M10/052 , Y10T29/49115
Abstract: 本发明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有:负极集电体(16)、设置在负极集电体(16)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15)、正极集电体(11)、设置在正极集电体11之中的与负极活性物质层(15)相对的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12)以及设置在正极活性物质层(12)与负极活性物质层(15)之间并包含无机粒子的至少1层无机绝缘层13,无机绝缘层13不含粘合剂。
-
公开(公告)号:CN101233629B
公开(公告)日:2010-06-02
申请号:CN200680028388.X
申请日:2006-07-27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4 , H01M4/0423 , H01M4/0426 , H01M4/1395 , H01M4/38 , H01M2004/021 , Y02E60/122 , Y02P70/54 , Y10T29/49115
Abstract: 一种锂二次电池用负极,其具备集电体和担载于集电体上的活性物质层,活性物质层含有多数的柱状粒子,柱状粒子含有硅元素,柱状粒子相对于集电体的法线方向倾斜,活性物质层的空隙率P为10%≤P≤70%。柱状粒子与集电体的法线方向构成的角θ优选为10°≤θ≤80°。
-
公开(公告)号:CN101171703A
公开(公告)日:2008-04-30
申请号:CN200680015855.5
申请日:2006-05-01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83 , H01M2/22 , H01M2/26 , H01M2/30 , H01M4/661 , H01M4/70 , H01M10/0413 , H01M10/0459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池具备:层叠体,其中隔膜以Z字形折叠,具有交替地排列的至少1个第1电极收容部及至少1个第2电极收容部;收容在第1电极收容部内的第1电极;和收容在第2电极收容部内的第2电极。第1电极及第2电极的至少一方具有至少1个突部。第1电极与第1端子连接,第2电极与第2端子连接。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