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180198B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180049879.3
申请日:2011-11-2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 , B62D25/087
Abstract: 一种车身后部构造。车身(11)包括:形成在后表面的开口部(15);位于该开口部的下缘(15b)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状的后面板组装体(26);位于该后面板组装体之前的左右的后轮罩(21、21);连结该左右的后轮罩和该后面板组装体的左右的面板用角撑板(114、114)。该左右的后轮罩构成车身侧部的内壁(19、19)的一部分,具有用于支承左右的后悬架用后减震器(48、48)的左右的支承部(49、49)。该左右的面板用角撑板从该左右的后轮罩向车身后方且向车宽中央延伸,并接合在该后面板组装体上。
-
公开(公告)号:CN105579330B
公开(公告)日:2017-07-21
申请号:CN201480049121.3
申请日:2014-08-0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02 , B62D25/04 , B62D25/06 , B62D27/023
Abstract: 一种车身构造(1),其具备: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侧梁(2);上端与车顶侧梁(2)的室内侧面接合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柱(3);以及左右端部与车顶侧梁(2)的室内侧面接合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车顶拱梁(4),支柱(3)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朝向车室内外方向突出的支柱加强筋(7),车顶拱梁(4)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朝向车室内外方向突出的车顶加强筋(10),以使支柱加强筋(7)与车顶加强筋(10)在车室内外方向上重叠的方式使支柱(3)与车顶拱梁(4)相互接合。在该结构中,能够兼顾实现支柱与车顶拱梁的接合部周围的刚性及强度的确保、以及通过部件件数的削减等而对车身重量增加的抑制。
-
公开(公告)号:CN105579330A
公开(公告)日:2016-05-11
申请号:CN201480049121.3
申请日:2014-08-0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02 , B62D25/04 , B62D25/06 , B62D27/023
Abstract: 一种车身构造(1),其具备: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车顶侧梁(2);上端与车顶侧梁(2)的室内侧面接合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柱(3);以及左右端部与车顶侧梁(2)的室内侧面接合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车顶拱梁(4),支柱(3)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朝向车室内外方向突出的支柱加强筋(7),车顶拱梁(4)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朝向车室内外方向突出的车顶加强筋(10),以使支柱加强筋(7)与车顶加强筋(10)在车室内外方向上重叠的方式使支柱(3)与车顶拱梁(4)相互接合。在该结构中,能够兼顾实现支柱与车顶拱梁的接合部周围的刚性及强度的确保、以及通过部件件数的削减等而对车身重量增加的抑制。
-
公开(公告)号:CN103180198A
公开(公告)日:2013-06-26
申请号:CN201180049879.3
申请日:2011-11-2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08 , B62D25/087
Abstract: 一种车身后部构造。车身(11)包括:形成在后表面的开口部(15);位于该开口部的下缘(15b)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状的后面板组装体(26);位于该后面板组装体之前的左右的后轮罩(21、21);连结该左右的后轮罩和该后面板组装体的左右的面板用角撑板(114、114)。该左右的后轮罩构成车身侧部的内壁(19、19)的一部分,具有用于支承左右的后悬架用后减震器(48、48)的左右的支承部(49、49)。该左右的面板用角撑板从该左右的后轮罩向车身后方且向车宽中央延伸,并接合在该后面板组装体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