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928248A
公开(公告)日:2018-12-04
申请号:CN201810510462.6
申请日:2018-05-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L11/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L11/1829 , B60L11/182 , H02J7/025 , H02J50/12 , H02J50/9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接触电功率传输系统。存储装置(70)存储电压值-水平距离特性(C),该电压值-水平距离特性(C)表示一次线圈(28)与二次线圈(44)的水平距离(X)和电压值(V_LPE)的关系。特性设定部(64)根据由传感器组(80)检测到的车辆状态(车速v、车高h、斜率i)的检测值和被存储于存储装置(70)的电压值-水平距离特性(C)来设定与车辆状态对应的电压值-水平距离特性(Cs)。水平距离推定部(66)根据电压值-水平距离特性(Cs)和电压值(V_LPE)来推定水平距离(X)。据此,能更准确地进行一次线圈与二次线圈的位置对准。
-
公开(公告)号:CN103718427B
公开(公告)日:2017-04-12
申请号:CN201280035367.6
申请日:2012-07-2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F38/14 , B60L11/182 , B60L11/1833 , B60L2210/10 , B60L2210/30 , B60L2210/40 , B60L2240/36 , B60L2240/80 , H02J5/005 , H02J7/025 , H02J50/20 , Y02T10/7005 , Y02T10/7072 , Y02T10/7216 , Y02T10/7241 , Y02T90/12 , Y02T90/121 , Y02T90/122 , Y02T90/125 , Y02T90/127 , Y02T90/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送电方法,利用磁场的共振,从作为送电装置的共振天线的第1共振天线,向作为受电装置的共振天线的第2共振天线,以非接触的方式传送电力,使所述送电装置的电源电力的频率变化,来将所述第1共振天线与所述第2共振天线之间的传送效率设定为第1传送效率;使从所述第1共振天线向所述第2共振天线传送的电力渐增;通过所述第2共振天线的感应系数以及静电电容的至少一方的变化来使共振频率变化,从而将所述第1共振天线与所述第2共振天线之间的传送效率变更为比第1传送效率小的第2传送效率,来使受电电力与所述受电装置的要求电力一致。
-
公开(公告)号:CN106374632A
公开(公告)日:2017-02-01
申请号:CN201610585586.1
申请日:2016-07-2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2J50/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J50/12 , B60L11/182 , H02J50/8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改善送电效率以及送电时间的受电装置以及非接触送电方法。在受电装置(14)以及非接触送电方法中,检测送电装置圈(140)的相对距离(Dtr)。使用谐振频率(f)的默认值从送电装置(12)对受电装置(14)进行非接触送电来检测初始送电效率(ηi)。从数据库(104)中读出与所述相对距离(Dtr)以及所述初始送电效率(ηi)的组合对应的所述谐振频率(f),设定为用于非接触送电的送电频率(ft)。使用所述送电频率(ft)进行非接触送电。(12)的送电线圈(120)与受电装置(14)的受电线
-
公开(公告)号:CN108631453B
公开(公告)日:2021-06-04
申请号:CN201810177303.9
申请日:2018-03-0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中川智明
IPC: H02J50/6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限于特定人员,即使是第三方也能够采取预防磁场暴露的措施而去除送电部与受电部之间的障碍物的非接触充电系统。非接触充电系统具备:搭载于运输设备的受电部;配设在平面上且以非接触的方式对受电部进行送电的送电部;以及控制向送电部的电力供给的电源单元。电源单元具有用于使从送电部向受电部的非接触送电暂时停止或重新开始的操作部。
-
公开(公告)号:CN106374632B
公开(公告)日:2019-03-08
申请号:CN201610585586.1
申请日:2016-07-2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2J50/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改善送电效率以及送电时间的受电装置以及非接触送电方法。在受电装置(14)以及非接触送电方法中,检测送电装置(12)的送电线圈(120)与受电装置(14)的受电线圈(140)的相对距离(Dtr)。使用谐振频率(f)的默认值从送电装置(12)对受电装置(14)进行非接触送电来检测初始送电效率(ηi)。从数据库(104)中读出与所述相对距离(Dtr)以及所述初始送电效率(ηi)的组合对应的所述谐振频率(f),设定为用于非接触送电的送电频率(ft)。使用所述送电频率(ft)进行非接触送电。
-
公开(公告)号:CN107919695A
公开(公告)日:2018-04-17
申请号:CN201710934036.0
申请日:2017-10-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使输送设备朝停车位置停车时能够供驾驶员直观地进行准确的对位的送电装置。送电装置具备:送电部,其配设于由彼此正交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构成的平面,以非接触方式对受电部输送电力,所述受电部搭载于能够在平面上移动的输送设备;以及壳体,其在相对于平面的俯视下比送电部朝四方大出第一既定量,且从平面沿铅垂方向突出,并收容送电部。第一既定量是处于在相对于平面的俯视下受电部被壳体包含的位置关系时,满足送电部与受电部之间的送电效率为规定值以上以及漏磁场强度小于规定值中的至少一方的条件的值。
-
公开(公告)号:CN103595087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310351348.0
申请日:2013-08-1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L11/1809 , B60L11/1842 , B60L2230/22 , B60L2230/24 , Y02E60/721 , Y02T10/7005 , Y02T10/7094 , Y02T90/121 , Y02T90/128 , Y02T90/14 , Y02T90/163 , Y04S10/126
Abstract: 提供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RE)的行驶管理系统(10)。蓄电池ECU(50)对由相对于车载蓄电装置(16)的可再生能源(RE)的充电及来自车载蓄电装置(16)的可再生能源(RE)的放电引起增减的车载蓄电装置(16)的可再生能源量的剩余容量进行管理。
-
公开(公告)号:CN103595087A
公开(公告)日:2014-02-19
申请号:CN201310351348.0
申请日:2013-08-1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L11/1809 , B60L11/1842 , B60L2230/22 , B60L2230/24 , Y02E60/721 , Y02T10/7005 , Y02T10/7094 , Y02T90/121 , Y02T90/128 , Y02T90/14 , Y02T90/163 , Y04S10/126
Abstract: 提供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RE)的行驶管理系统(10)。蓄电池ECU(50)对由相对于车载蓄电装置(16)的可再生能源(RE)的充电及来自车载蓄电装置(16)的可再生能源(RE)的放电引起增减的车载蓄电装置(16)的可再生能源量的剩余容量进行管理。
-
公开(公告)号:CN107919732B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1710933487.2
申请日:2017-10-10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非接触供电系统以及送电装置、送电装置的设计方法以及设置方法,满足人体暴露基准,且不会引起与输送设备的底面的物理接触。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受电部,其搭载于输送设备;送电部,其配设于平面,以非接触的方式对受电部供给电力;以及框体,其从平面沿铅垂方向突出,并收容送电部,框体的铅垂方向上的高度为满足由输送设备的底面与框体的上表面形成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的铅垂方向上的高度小于15cm且为5cm以上的条件的长度。
-
公开(公告)号:CN108928248B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1810510462.6
申请日:2018-05-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L53/122 , B60L53/126 , B60L53/30 , B60L53/36 , B60L53/3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接触电功率传输系统。存储装置(70)存储电压值‑水平距离特性(C),该电压值‑水平距离特性(C)表示一次线圈(28)与二次线圈(44)的水平距离(X)和电压值(V_LPE)的关系。特性设定部(64)根据由传感器组(80)检测到的车辆状态(车速v、车高h、斜率i)的检测值和被存储于存储装置(70)的电压值‑水平距离特性(C)来设定与车辆状态对应的电压值‑水平距离特性(Cs)。水平距离推定部(66)根据电压值‑水平距离特性(Cs)和电压值(V_LPE)来推定水平距离(X)。据此,能更准确地进行一次线圈与二次线圈的位置对准。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