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
    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652249B

    公开(公告)日:2014-11-12

    申请号:CN201080056166.5

    申请日:2010-12-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21/04 F28D7/10 F28F7/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相比以往的热交换体、热交换器等,实现小型化、轻量化、低成本化。热交换器(30)具有:第一流体流通部(5),该第一流体流通部(5)由蜂窝状结构体(1)形成,该蜂窝状结构体(1)具有由陶瓷的隔壁(4)区隔的、从一端面(2)到另一端面(2)轴向贯通的、流通作为第一流体的加热体的多个孔格(3);第二流体流通部(6),其由在内侧包含所述蜂窝状结构体(1)的壳体(21)形成、在所述壳体(21)形成有第二流体的入口和出口,通过使得所述第二流体在所述蜂窝状结构体的外周面流通,接受来自所述第一流体的热。

    热交换部件、其制造方法、以及热交换器

    公开(公告)号:CN103582798A

    公开(公告)日:2014-02-12

    申请号:CN201280027515.X

    申请日:2012-06-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蜂窝结构体来提高热交换效率的热交换部件、其制造方法、以及包括热交换部件的热交换器。热交换部件(10)串联配置有至少2个以上的蜂窝结构体(1),蜂窝结构体(1)具有:隔室结构部,该隔室结构部具有隔室,该隔室由包含SiC的隔壁区划形成,从一方的端面贯通至另一方的端面,作为第一流体所流通的流路;以及配设于隔室结构部的外周的外周壁。第一流体在蜂窝结构体(1)的各隔室内,不泄露、不混合至隔室外地流通。串联配置的蜂窝结构体(1)中的相邻的至少一组蜂窝结构体(1)的隔室结构部彼此隔有间隙(17)地配置,在各隔室内流通的第一流体在形成间隙(17)的端面之间相互混合。

    热交换器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652249A

    公开(公告)日:2012-08-29

    申请号:CN201080056166.5

    申请日:2010-12-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8F21/04 F28D7/10 F28F7/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相比以往的热交换体、热交换器等,实现小型化、轻量化、低成本化。热交换器(30)具有:第一流体流通部(5),该第一流体流通部(5)由蜂窝状结构体(1)形成,该蜂窝状结构体(1)具有由陶瓷的隔壁(4)区隔的、从一端面(2)到另一端面(2)轴向贯通的、流通作为第一流体的加热体的多个孔格(3);第二流体流通部(6),其由在内侧包含所述蜂窝状结构体(1)的壳体(21)形成、在所述壳体(21)形成有第二流体的入口和出口,通过使得所述第二流体在所述蜂窝状结构体的外周面流通,接受来自所述第一流体的热。

    热交换部件、其制造方法、以及热交换器

    公开(公告)号:CN103582798B

    公开(公告)日:2016-03-09

    申请号:CN201280027515.X

    申请日:2012-06-08

    Abstract: 提供一种采用蜂窝结构体来提高热交换效率的热交换部件、其制造方法、以及包括热交换部件的热交换器。热交换部件(10)串联配置有至少2个以上的蜂窝结构体(1),蜂窝结构体(1)具有:隔室结构部,该隔室结构部具有隔室,该隔室由包含SiC的隔壁区划形成,从一方的端面贯通至另一方的端面,作为第一流体所流通的流路;以及配设于隔室结构部的外周的外周壁。第一流体在蜂窝结构体(1)的各隔室内,不泄露、不混合至隔室外地流通。串联配置的蜂窝结构体(1)中的相邻的至少一组蜂窝结构体(1)的隔室结构部彼此隔有间隙(17)地配置,在各隔室内流通的第一流体在形成间隙(17)的端面之间相互混合。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