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叉型晶体振子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834994A

    公开(公告)日:2018-03-23

    申请号:CN201710816046.4

    申请日:2017-09-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3H9/13 H03H9/21 H03H9/054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静电耐压特性优异的音叉型晶体振子。音叉型晶体振子(20)具备基部(11)、第1振动臂(13a)及第2振动臂(13b)、支撑臂(15)、第1激振用电极(21a)及第2激振用电极(21b)。第1激振用电极以从第1连接焊垫(19ax),经由一区域,直至第1振动臂的侧面的方式而引绕,所述区域包含支撑臂的主面的一部分及第1振动臂侧的侧面的一部分、位于支撑臂及第1振动臂之间的第1股部(17a)的内底面、以及基部的第1股部周围的部分。第2激振用电极(21b)是在第2股部(17b)侧,与第1激振用电极同样地引绕。本发明的音叉型晶体振子,可获得在弱点区域广范围地引绕有激振用电极的结构,因此能够实现静电耐压特性优异的音叉型晶体振子。

    压电振子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815885B

    公开(公告)日:2010-08-18

    申请号:CN200610002966.4

    申请日:2006-01-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3H9/215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对于具备振动臂部的音叉型的压电振子,将CI值抑制在小的值,同时提高耐冲击性。具体的解决方法是,在振动臂部的表面部和背面部的至少一方上,形成从所述振动臂部的基端部沿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在长度方向上被分割成两个的第一槽部(基端侧)和第二槽部(前端侧)。并设定第一槽部的长度(L2)对从振动臂部的基端部到第二槽部的前端的距离(L1)之比L2/L1为0.35~0.65,设定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的间隔(d)对从振动臂部的基端部到第二槽部的前端的距离(L1)之比d/L1为0.010~0.018。

    压电振动片、压电框架及压电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729038B

    公开(公告)日:2014-07-23

    申请号:CN200910178166.1

    申请日:2009-10-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3H9/21 H03H9/1014 H03H9/1035

    Abstract: 提供一种CI值、调频灵敏度S及刚性优良的压电振动片、压电框架及压电装置。压电振动片具有:基部;从基部的一端向Y轴方向延伸的一对振动臂;以及形成在一对振动臂的表面和里面,向Y轴方向延伸的具有第一宽度的两对槽部。在两对槽部上具有向与Y轴方向交叉的X轴方向延伸的肋部,使得形成具有比第一宽度还要窄的第二宽度的开口部。压电框架由上述压电振动片和将其包围的外框部构成。压电装置由上述压电振动片或压电框架;覆盖这些的盖部以及底部构成。

    音叉型压电振动片及压电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208905B

    公开(公告)日:2014-03-12

    申请号:CN201110058245.6

    申请日:2011-03-08

    Inventor: 川西信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3H9/19 H03H9/21 H03H9/2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振动壁上形成有槽部的音叉型压电振动片,及使用了该压电振动片的压电装置。就通过导电性部件固定在包装件内的音叉型压电振动片(100)而言,具有:与导电性部件电连接的连接电极;以及从由压电材料构成的基部向规定方向延伸,且形成有与连接电极电连接的励振电极的一对振动臂(12),振动臂具有表面及里面和在表面及里面的两侧交叉的两侧面,在表面及里面上分别形成向规定方向延伸的槽部(23L、23R),励振电极具有分别形成在表面及里面的槽部内的表里电极(531R、531L)和分别形成在两侧面上的侧面电极(532R、532L),表里电极的膜厚比连接电极的膜厚薄。

    音叉型压电振动片及压电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739189B

    公开(公告)日:2015-03-11

    申请号:CN201210076456.7

    申请日:2012-03-21

    Inventor: 川西信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3H9/21 H03H9/0595 H03H9/103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不使CI值上升且容易进行频率调整的音叉型压电振动片。音叉型压电振动片(20)具备:从基部的一端侧向规定方向延伸且在其前端形成有锤部的一对振动臂(21);在一对振动臂的第一面上从该第一面凹进且向规定方向延伸地形成的第一槽部(24);以及在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上从该第二面凹进且向规定方向延伸地形成的第二槽部(24)。而且,第一槽部及第二槽部具有侧面(24S)、底面(24B)、基部侧的后端面(24E)及锤部侧的前端面(24E)。在其第一槽部上形成有从后端面延伸至到达前端面的中途的第一励振电极(33a、34a)。在第二槽部上形成有从后端面延伸至前端面的第二励振电极(33b、34b)。

    压电振子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815885A

    公开(公告)日:2006-08-09

    申请号:CN200610002966.4

    申请日:2006-01-2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3H9/215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对于具备振动臂部的音叉型的压电振子,将CI值抑制在小的值,同时提高耐冲击性。具体的解决方法是,在振动臂部的表面部和背面部的至少一方上,形成从所述振动臂部的基端部沿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在长度方向上被分割成两个的第一槽部(基端侧)和第二槽部(前端侧)。并设定第一槽部的长度(L2)对从振动臂部的基端部到第二槽部的前端的距离(L1)之比L2/L1为0.35~0.65,设定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的间隔(d)对从振动臂部的基端部到第二槽部的前端的距离(L1)之比d/L1为0.010~0.018。

    压电振动片、压电框架及压电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729038A

    公开(公告)日:2010-06-09

    申请号:CN200910178166.1

    申请日:2009-10-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3H9/21 H03H9/1014 H03H9/1035

    Abstract: 提供一种CI值、调频灵敏度S及刚性优良的压电振动片、压电框架及压电装置。压电振动片具有:基部;从基部的一端向Y轴方向延伸的一对振动臂;以及形成在一对振动臂的表面和里面,向Y轴方向延伸的具有第一宽度的两对槽部。在两对槽部上具有向与Y轴方向交叉的X轴方向延伸的肋部,使得形成具有比第一宽度还要窄的第二宽度的开口部。压电框架由上述压电振动片和将其包围的外框部构成。压电装置由上述压电振动片或压电框架;覆盖这些的盖部以及底部构成。

    压电振动片及压电装置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340179A

    公开(公告)日:2009-01-07

    申请号:CN200810126558.9

    申请日:2008-07-0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3H9/21

    Abstract: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压电振动片,其可以小型化且可以使CI值的偏差和拐点温度的偏差变小。压电振动片(20)具有基部(29)、至少一对振动臂(21)、基部电极(23a,25a)及激发电极(23a,25c)。其中,所述基部由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的压电材料形成,且在其第一面具有用于安装的导电性粘接剂(31)的涂布区域;所述一对振动臂从基部的一端侧向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基部电极配置在基部上;所述激发电极用于激励上述一对振动臂,其与基部电极相连接并向第一方向延伸。基部电极(23a,25a)与导电性粘接剂(31)导通的区域小于涂布区域(33)的面积。

    压电振动片及压电装置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340179B

    公开(公告)日:2013-06-12

    申请号:CN200810126558.9

    申请日:2008-07-0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3H9/21

    Abstract: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压电振动片及压电装置,其可以小型化且可以使CI值的偏差和拐点温度的偏差变小。压电振动片(20)具有基部(29)、至少一对振动臂(21)、基部电极(23a,25a)及激发电极(23a,25c)。其中,所述基部由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的压电材料形成,且在其第一面具有用于安装的导电性粘接剂(31)的涂布区域;所述一对振动臂从基部的一端侧向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基部电极配置在基部上;所述激发电极用于激励上述一对振动臂,其与基部电极相连接并向第一方向延伸。基部电极(23a,25a)与导电性粘接剂(31)导通的区域小于涂布区域(33)的面积。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