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010920B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申请号:CN201280063719.9

    申请日:2012-10-3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1/187 B62D1/16 B62D1/195 B62D5/001 B62D5/003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转向装置的冲击吸收性能。经由转向轴(3)、中间轴(9)、离合器输入轴(13)、离合器输出轴(17)将转向盘(1)连结于转向齿轮(27)。而且,以从车身横向观察时中间轴(9)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β比离合器输入轴(13)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α大的方式进行设定。此外,转向管柱(5)经由能够调整倾斜位置的倾斜式枢轴(41)而支承于车身侧,以以下方式设定上述转向管柱(5):转向管柱(5)处于任何倾斜位置,从车身横向观察,都维持α<β的关系。此外,从车身横向观察,转向轴(3)和中间轴(9)之间的万向节(7)的中心位置与倾斜式枢轴(41)的中心位置错开。

    转向装置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4010920A

    公开(公告)日:2014-08-27

    申请号:CN201280063719.9

    申请日:2012-10-3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1/187 B62D1/16 B62D1/195 B62D5/001 B62D5/003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转向装置的冲击吸收性能。经由转向轴(3)、中间轴(9)、离合器输入轴(13)、离合器输出轴(17)将转向盘(1)连结于转向齿轮(27)。而且,以从车身横向观察时中间轴(9)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β比离合器输入轴(13)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α大的方式进行设定。此外,转向管柱(5)经由能够调整倾斜位置的倾斜式枢轴(41)而支承于车身侧,以以下方式设定上述转向管柱(5):转向管柱(5)处于任何倾斜位置,从车身横向观察,都维持α<β的关系。此外,从车身横向观察,转向轴(3)和中间轴(9)之间的万向节(7)的中心位置与倾斜式枢轴(41)的中心位置错开。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