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264254B
公开(公告)日:2021-04-20
申请号:CN201910480239.6
申请日:2019-06-04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采暖负荷预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可存储介质,属于电力系统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通过调用热负荷需求模型对目标区域中N类用户中的第i类用户的热舒适参数进行处理,得到第i类用户的热负荷需求曲线;调用用户响应模型对第i类用户的特征参数进行处理,得到第i类用户的用电方案;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得到目标区域中N类用户中每类用户的热负荷需求曲线及每类用户的用电方案;根据每类用户的热负荷需求曲线,以及每类用户的用电方案,对目标区域的电采暖负荷进行预测,得到目标区域的电采暖热负荷曲线。本方法基于用户热负荷需求与响应行为的双重差异性,能够对区域电采暖负荷作出更精准的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110264254A
公开(公告)日:2019-09-20
申请号:CN201910480239.6
申请日:2019-06-04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采暖负荷预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可存储介质,属于电力系统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通过调用热负荷需求模型对目标区域中N类用户中的第i类用户的热舒适参数进行处理,得到第i类用户的热负荷需求曲线;调用用户响应模型对第i类用户的特征参数进行处理,得到第i类用户的用电方案;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得到目标区域中N类用户中每类用户的热负荷需求曲线及每类用户的用电方案;根据每类用户的热负荷需求曲线,以及每类用户的用电方案,对目标区域的电采暖负荷进行预测,得到目标区域的电采暖热负荷曲线。本方法基于用户热负荷需求与响应行为的双重差异性,能够对区域电采暖负荷作出更精准的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109726877A
公开(公告)日:2019-05-07
申请号:CN201711025490.0
申请日:2017-10-27
Inventor: 刘润生 , 李征洲 , 盛宇军 , 刘文霞 , 常立智 , 常源 , 常晓旗 , 成锐 , 王继永 , 金秋龙 , 伍亚萍 , 郝永康 , 耿洋 , 张馨月 , 汪芳 , 曹全智 , 张裕苑 , 赵磊 , 赵文祎 , 武瑶 , 仇晋 , 宗晓茜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资产管理评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配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配电网资产管理综合绩效评价是针对一个配电网区域整体资产管理水平的评价,本发明构建了全新资产管理的绩效输出指标体系,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服务效能,引进煤改电、政治保电和新能源接入等方面对资产绩效的影响。与现有配电网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相比,本发明实现资产、资产管理和资产管理体系的全方位评价,考虑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和系统所处的地域特征等外部因素,构建了具有差异性的绩效评价指标。并且实现了企业的投资输入与综合绩效的渗透关联对应关系,达到了与企业的资产管理方针、战略和目标一致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4636833B
公开(公告)日:2018-06-12
申请号:CN201510112042.9
申请日:2015-03-13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选取配置措施的方法和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至少一个待配置措施集合中每个待配置措施的控制参数集,其中,控制参数集中包括用于执行待配置措施的控制参数,待配置措施用于调整评价指标数据;将控制参数集中的控制参数按照预定条件转换成特征控制参数,其中,特征控制参数的数量小于控制参数的数量;根据特征控制参数计算待配置措施的配置度,其中,配置度用于选取目标配置措施;根据配置度从待配置措施集合中选取并输出目标配置措施。本发明解决了由于采用现有的方式所导致的选取配置措施的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7918817A
公开(公告)日:2018-04-17
申请号:CN201610885132.6
申请日:2016-10-11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Q10/0639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计及分布式电源接入的配电网设备利用率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1)不同的设备利用率评价基准:设备极限负载能力,设备安全负载能力,设备经济运行区间。(2)“电力-电量-全寿命周期”三段不同时间尺度的配电网设备利用率评价指标。采用本发明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价计及分布式电源接入的区域电网的设备利用率,从不同时间尺度、不同评价基准反映设备利用情况,能更全面充分地反映设备利用是否合理,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监测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配电网设备利用率的提升措施。本发明为现有配电网设备利用率评价体系评估结果单一,不能全面充分反映分布式电源接入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