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改造用叠合桩的成桩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513704C

    公开(公告)日:2009-07-15

    申请号:CN200710072748.2

    申请日:2007-09-05

    Abstract: 工程改造用叠合桩的成桩方法,它涉及工程改造加固桩的成桩方法。它解决了加固方法要增加桩数和增设承台对原桩基础进行加固,整体性能差的问题。本发明的方法的步骤如下:一、给原桩卸载;二、将卸载后的原桩(1)周边的土体清除,然后对原桩(1)周围进行扩孔;三、沿原桩(1)长度方向将纵筋(3)和环形箍筋(4)设置在原桩(1)周围孔内;四、向孔内浇注混凝土(2),即形成叠合桩。本发明适用于对每根柱对应一根桩的原建筑物直接加层的桩基础的加固改造。本发明的方法简便,能提高工效,而且桩的承载能力强。

    带过渡区的混凝土梁及无粘结或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

    公开(公告)号:CN100504000C

    公开(公告)日:2009-06-24

    申请号:CN200610009648.0

    申请日:2006-01-20

    Abstract: 带过渡区的混凝土梁及无粘结或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它涉及一种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梁。本发明的第一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和第二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两个相向梁的相互靠近的两端连为一体,过渡区与第一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端头和第二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端头连接为一体。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过渡区将其两侧错位梁段连为一体作为一根梁受力,由于将错位布置的错位梁作为主梁来使用,降低了混凝土平面体系的结构高度,使混凝土平面体系受力合理,降低造价,改善使用功能;可通过过渡区实现预应力混凝土梁中预应力筋的跨内张拉,为无法或难以实现在梁端张拉预应力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一种异强混凝土框架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821500A

    公开(公告)日:2006-08-23

    申请号:CN200610009785.4

    申请日:2006-03-08

    Abstract: 一种异强混凝土框架结构,它涉及土木工程领域的配筋混凝土框架。为避免一般框架结构中梁柱截面尺寸较大、配筋较多等问题,本发明所述框架梁(1)的截面压区采用高强或超高强混凝土,框架梁(1)的截面拉区采用普通混凝土;框架柱(2)内置高强或超高强混凝土芯柱(2-1),框架节点(3)采用高强或超高强混凝土。本发明可减小梁柱截面尺寸和配筋,方便施工,易于保证工程质量,改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使用功能。

    内置高强或超高强混凝土芯柱的配筋混凝土柱

    公开(公告)号:CN1818276A

    公开(公告)日:2006-08-16

    申请号:CN200610009786.9

    申请日:2006-03-08

    Abstract: 内置高强或超高强混凝土芯柱的配筋混凝土柱,它涉及混凝土柱。它解决了现有一般配筋混凝土柱的截面尺寸大,而内置钢管混凝土芯柱的配筋混凝土柱与水平构件的节点施工困难的问题。本发明由外围普通钢筋混凝土柱(1)和高强或超高强混凝土芯柱(4)制成,外围普通钢筋混凝土柱(1)由钢筋(2)和混凝土(3)构成,在外围普通钢筋混凝土柱(1)的芯腔内置有贯穿于外围普通钢筋混凝土柱(1)长度方向的高强或超高强混凝土芯柱(4)。本发明不但可明显减少柱截面尺寸,使得水平构件中节点施工困难的问题得以克服,它还具有节省钢材,而且可方便施工,工程质量易于保证的特点。

    带过渡区的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梁

    公开(公告)号:CN1804333A

    公开(公告)日:2006-07-19

    申请号:CN200610009648.0

    申请日:2006-01-20

    Abstract: 带过渡区的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梁,它涉及一种土木工程中的混凝土结构。本发明由第一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1)、第二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2)和过渡区(3)组成,第一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1)和第二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2)平行相向错位设置,过渡区(3)与第一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1)的端头(1-1)和第二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2)的端头(2-1)连接为一体。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过渡区将其两侧错位梁段连为一体作为一根梁受力,由于将错位布置的错位梁作为主梁来使用,降低了混凝土平面体系的结构高度,使混凝土平面体系受力合理,降低造价,改善使用功能;可通过过渡区实现预应力混凝土梁中预应力筋的跨内张拉,为无法或难以实现在梁端张拉预应力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内置高强或超高强混凝土芯柱配筋混凝土柱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393969C

    公开(公告)日:2008-06-11

    申请号:CN200610009786.9

    申请日:2006-03-08

    Abstract: 内置高强或超高强混凝土芯柱配筋混凝土柱及其制备方法,它涉及配筋混凝土柱及其制备方法。它解决了内置钢管混凝土芯柱的配筋混凝土柱施工过程繁琐、造价偏高以及难以保证施工质量的问题。本发明制备方法为:一、浇注高强或超高强混凝土芯柱(4);二、在高强或超高强混凝土芯柱(4)外围绑扎钢筋(2),然后支模并浇筑外围普通混凝土柱(1);三、经养护拆模后即形成内置高强或超高强混凝土芯柱的配筋混凝土柱。本发明的柱由普通钢筋混凝土外围柱(1)及普通钢筋混凝土外围柱(1)的环腔内置有贯穿于普通钢筋混凝土外围柱(1)长度方向的高强或超高强混凝土芯柱(4)组成。本发明可明显减少柱截面尺寸、节省钢材、方便施工、易于保证工程质量。

    拉压区为异强混凝土的配筋混凝土受弯结构构件

    公开(公告)号:CN1818275A

    公开(公告)日:2006-08-16

    申请号:CN200610009806.2

    申请日:2006-03-13

    Abstract: 拉压区为异强混凝土的配筋混凝土受弯结构构件,它涉及土木工程领域的配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本发明由截面受压区的高强或超高强混凝土(1)、截面受拉区的普通混凝土(2)、纵向钢筋(3)和横向钢筋(4)、或者箍筋(5)组成;截面受压区的高强或超高强混凝土(1)和截面受拉区的普通混凝土(2)硬化后形成整体,纵向钢筋(3)和横向钢筋(4),或者箍筋(5)内置在截面受压区的高强或超高强混凝土(1)和截面受拉区的普通混凝土(2)内。采用本发明可减少受压钢筋用量,降低由容许相对受压区高度所决定的截面尺寸,缓解因钢筋布置密集而带来的施工不便,明显改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使用功能,可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应用于圆墩柱的拼装可动式抗爆装置及其施工和更换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409902B

    公开(公告)日:2021-04-13

    申请号:CN201910729652.1

    申请日:2019-08-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圆墩柱的拼装可动式抗爆装置及其施工和更换方法,抗爆装置包括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第一防护层、第二防护层、第三防护层和第四防护层,第三防护层和第四防护层均为筒状结构,第四防护层贴覆在受保护圆墩柱的外表面,在受保护圆墩柱的底部设有底层环形钢板,第四防护层放置于底层环形钢板上,第三防护层贴覆在第四防护层的外表面,第二防护层和第一防护层均为节段式结构,且相邻两节段之间通过轴承连接,最下端的节段与底层环形钢板之间也设置一轴承,所有的轴承均套设在第三防护层的外表面。本发明减小爆炸、冲击作用下桥梁、建筑结构墩柱侧向损伤及变形,避免因墩柱破坏造成建筑、桥梁结构的坍塌。

    应用于圆墩柱的拼装可动式抗爆装置及其施工和更换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409902A

    公开(公告)日:2019-11-05

    申请号:CN201910729652.1

    申请日:2019-08-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圆墩柱的拼装可动式抗爆装置及其施工和更换方法,抗爆装置包括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第一防护层、第二防护层、第三防护层和第四防护层,第三防护层和第四防护层均为筒状结构,第四防护层贴覆在受保护圆墩柱的外表面,在受保护圆墩柱的底部设有底层环形钢板,第四防护层放置于底层环形钢板上,第三防护层贴覆在第四防护层的外表面,第二防护层和第一防护层均为节段式结构,且相邻两节段之间通过轴承连接,最下端的节段与底层环形钢板之间也设置一轴承,所有的轴承均套设在第三防护层的外表面。本发明减小爆炸、冲击作用下桥梁、建筑结构墩柱侧向损伤及变形,避免因墩柱破坏造成建筑、桥梁结构的坍塌。

    拉压区为异强混凝土的配筋混凝土受弯结构构件

    公开(公告)号:CN100370102C

    公开(公告)日:2008-02-20

    申请号:CN200610009806.2

    申请日:2006-03-13

    Abstract: 拉压区为异强混凝土的配筋混凝土受弯结构构件,它涉及土木工程领域的配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本发明截面受压区的高强或超高强混凝土(1)和截面受拉区的普通混凝土(2)硬化后形成整体,纵向钢筋(3)和箍筋(5)内置在截面受压区的高强或超高强混凝土(1)和截面受拉区的普通混凝土(2)内。或者截面受压区的高强或超高强混凝土(1)两侧及下侧为普通混凝土(2),纵向钢筋(3)和横向钢筋(4)内置在截面受压区的高强或超高强混凝土(1)和截面受拉区的普通混凝土(2)内。采用本发明可减少受压钢筋用量,降低由容许相对受压区高度所决定的截面尺寸,缓解因钢筋布置密集而带来的施工不便,明显改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使用功能,可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