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239611A
公开(公告)日:2023-06-09
申请号:CN202310189668.4
申请日:2023-03-02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IPC: C07D519/00 , C07D241/38 , C09K11/06 , G01N21/64 , G01N21/33 , A61K49/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近红外发光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生物传感器,所述近红外发光化合物的结构通式(I)为:其中,L11、L12、L21和L22各自独立地取自单键、双键、C6‑C30亚芳基、取代C6‑C30亚芳基、C3‑C30亚杂芳基或取代C3‑C30亚杂芳基;Ar11,Ar12,Ar13和Ar14各自独立地取自C6‑C30芳基、取代C6‑C30芳基、C3‑C30杂芳基或取代C3‑C30杂芳基。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制得的探针分子材料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响应时间短、膜透性好、背景噪音低、可直接观察荧光和紫外可见光谱以及能被应用于细胞成像和活体成像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6120527A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310038930.5
申请日:2023-01-13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近红外共轭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聚合物结构以代表化合物。本发明以喹喔啉并噻二唑衍生物为主要结构,使得聚合物具有近红外吸收与发射的同时,还具有高稳定性、高光热转换效率等优点。在在光伏器件、荧光成像、光动力治疗、光热治疗、光声成像等方面极具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8912125B
公开(公告)日:2021-03-02
申请号:CN201810682714.3
申请日:2018-06-27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IPC: C07D487/04 , C07D495/22 , H01L51/44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基于四芳基并吡咯核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及其应用,属于半导体行业有机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四芳基并吡咯核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具高稳定性、有合适能级、高的载流子迁移率、较好的溶解性和成膜性,能够作为稠环非富勒烯受体应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中。本发明涉及材料合成工艺简单、产物易于纯化,能获得较好的有机太阳电池器件性能,利于推广和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8912125A
公开(公告)日:2018-11-30
申请号:CN201810682714.3
申请日:2018-06-27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IPC: C07D487/04 , C07D495/22 , H01L51/4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D487/04 , C07D495/22 , H01L51/0068 , H01L51/0071 , H01L51/0072 , H01L51/42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基于四芳基并吡咯核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及其应用,属于半导体行业有机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四芳基并吡咯核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具高稳定性、有合适能级、高的载流子迁移率、较好的溶解性和成膜性,能够作为稠环非富勒烯受体应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中。本发明涉及材料合成工艺简单、产物易于纯化,能获得较好的有机太阳电池器件性能,利于推广和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4751917A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申请号:CN202210423464.8
申请日:2022-04-21
Applicant: 南京邮电大学
IPC: C07D513/04 , C07D517/04 , C07D513/22 , C07D517/22 , C07D487/04 , C07D471/22 , C07D495/22 , C07D491/22 , C07D513/06 , C07D517/06 , C07D487/06 , C09K11/06 , H01L51/50 , H01L51/54 , G01N21/359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近红外发光荧光分子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分子以代表化合物,荧光发射峰出现在700~1600nm范围内。X为O,S,Se,Te或N‑R,D21和D22至少一个取自二芳基氨基、芳基桥联的二芳基氨基、9‑咔唑基、9‑芳基‑咔唑基、芳基或杂环芳基并吲哚基中的一种;L11和L12各取自单键、芳基、杂芳基;Ar11,Ar12,Ar13和Ar14各取自芳基、杂芳基;m和n各取自1~4的整数;L21和L22取自双键、芳基、杂芳基;虚线表示所连接的单元可各自独立或成环,成环可经单键、‑O‑,‑S‑,‑C(CH3)2‑,‑C(Ar15)2‑,‑Si(CH3)2‑,‑Si(Ar15)2‑,‑BAr16‑桥联。本发明化合物具有近红外一区和二区光吸收和荧光发射,有更好的热稳定性、更高的光致发光量子效率和更小的ΔΕST及高的反向系间跃迁率。在有机半导体器件、生物传感等领域获得全新广泛的应用前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