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需要磁开关的反向开关晶体管脉冲发生电路

    公开(公告)号:CN119906390A

    公开(公告)日:2025-04-29

    申请号:CN202411988379.1

    申请日:2024-12-31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脉冲功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不需要磁开关的反向开关晶体管脉冲发生电路。通过本申请,脉冲电容器作为预充电源和主电源,分别对反向开关晶体管进行反向预充电和正向主放电。隔离电感可以实现自动隔离,在主电流还没起来,预充电电流已完成反向充电。一方面,本申请省去了磁开关,破除了磁开关伏秒积随主电容电压升高而导致的磁开关体积、重量、成本升高的难题,可以使反向开关以较容易和较低成本的方式,应用于10kV以上的超高压脉冲功率领域。另一方面,该本申请中的电路均由常见的电路元件组成,不包括难以获得的特种器件,电路具有较简单的结构,容易组装和搭建。

    一种采用爆炸抑制冲击变形的单匝线圈式破坏性脉冲磁体

    公开(公告)号:CN118629745A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410909448.9

    申请日:2024-07-08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脉冲强磁场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采用爆炸抑制冲击变形的单匝线圈式破坏性脉冲磁体。本申请包括一匝磁体线圈和环绕在磁体线圈外侧的爆炸层,在单匝线圈放电时,爆炸层被同步引爆,采用爆炸产生的冲击力作用于导体的外表面的方式来抑制导体变形,利用爆炸产生的爆轰波迫使导体减缓其在巨大电磁力下的变形过程。由于爆炸产生的压力极大,在量级上足以和电磁力进行抗衡,因此可以有效地抑制导体变形,从而在不升级电源系统的前提下提高中心点的磁场。此外,由于单匝线圈本身属于破坏性脉冲磁体,且放电电路的电磁惯性通常小于线圈的质量惯性,以及冲击波的机械惯性,因此爆炸并不会对磁体性能造成恶劣影响。

    一种无磁钢盒的永磁电机转子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7154979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1108503.6

    申请日:2023-08-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磁钢盒的永磁电机转子结构,包括转子背板,转子背板的外表面周向均匀间隔安装有多个未充磁的永磁体,各永磁体的形状与其所在转子背板位置处的形状相适配,且相邻两永磁体的极性相反;永磁体采用多个永磁块拼接而成或采用一体化成型设计,永磁体的表面曲率根据所需产生的气隙磁场位形进行调整。本发明提供的永磁电机转子结构去掉了传统磁钢盒结构,将永磁体直接安装在转子背板上,可使得永磁体所产生的磁场直接作用于定转子间气隙,有效提高永磁体产生磁场的利用率;另外直接通过调整永磁体表面进行磁场调控,可减少磁钢盒对于气隙磁场的影响因素,因而可以更容易使得每一极产生磁场相同,提高磁场的均匀度。

    一种永磁磁极剩磁检测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59067B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2110822035.3

    申请日:2021-07-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永磁磁极剩磁检测装置及方法,包括:将探测线圈组置于待测剩磁的永磁磁极的表面,探测线圈组由一个或多个探测线圈构成;控制永磁磁极与探测线圈组相对运动,探测线圈组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对感应电动势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待测剩磁的永磁磁极的第一特征量和第二特征量;通过第一特征量和第二特征量判断永磁磁极剩磁大小。本发明不需要拆卸磁极即可实现电机永磁磁极的原位检测,通过优化探测线圈组的结构,可获得比高斯计单点测量更加稳定的测量信号;结合对感应电动势波形的信号处理,可以消除探测线圈与磁极距离变化所引起的测量误差,实现永磁电机磁极剩磁的原位高精度测量。

    一种永磁磁极剩磁检测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59067A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2110822035.3

    申请日:2021-07-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永磁磁极剩磁检测装置及方法,包括:将探测线圈组置于待测剩磁的永磁磁极的表面,探测线圈组由一个或多个探测线圈构成;控制永磁磁极与探测线圈组相对运动,探测线圈组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对感应电动势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待测剩磁的永磁磁极的第一特征量和第二特征量;通过第一特征量和第二特征量判断永磁磁极剩磁大小。本发明不需要拆卸磁极即可实现电机永磁磁极的原位检测,通过优化探测线圈组的结构,可获得比高斯计单点测量更加稳定的测量信号;结合对感应电动势波形的信号处理,可以消除探测线圈与磁极距离变化所引起的测量误差,实现永磁电机磁极剩磁的原位高精度测量。

    一种基于泡沫金属的主动式磁回热器、制冷方法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0345660B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1910484522.6

    申请日:2019-06-0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磁制冷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泡沫金属的主动式磁回热器、制冷方法及应用,该回热器包括磁工质床和绝热外壳,磁工质床安装在绝热外壳内部,其横截面形状与绝热外壳横截面形状相同,且磁工质床与绝热外壳紧密接触,磁工质床由开孔泡沫金属材料制成,回热器工作时,换热流体进入回热器后,直接流经开孔泡沫金属并与其换热。本发明利用开孔泡沫金属材料良好的流体流通性能、换热性能以及轻质性,提高了主动式磁回热器的换热效率,并降低其制造成本。

    纳秒级、千特斯拉、半破坏性超强磁场发生装置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517538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622532.9

    申请日:2024-11-14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脉冲强磁场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纳秒级、千特斯拉、半破坏性超强磁场发生装置和方法。通过本申请,磁压缩电路的输出通过电极板连接到一螺线管,通过磁压缩电路让放电电流上升沿时间减小到几纳秒到几十纳秒,虽然螺线管的电感较大,但由于放电电流脉宽很窄,且磁压缩电路的输出电压可高达几百千伏而不依赖气体开关控制,因此仍然能够让螺线管的放电电流达到几百kA。由于螺线管匝数较多且具有较高的电流‑磁场转换效率,因此可以产生1000T以上的磁场。同时,极短的电流上升沿可以充分减小线圈在达到峰值磁场前的变形,确保峰值磁场可以在线圈破坏前产生。

    一种单匝线圈式破坏性脉冲磁体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888253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0951932.8

    申请日:2024-07-16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脉冲强磁场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单匝线圈式破坏性脉冲磁体。该脉冲磁体包括:磁体线圈和两块平行布置的放电电极板;所述磁体线圈为单匝线圈,所述单匝线圈包括依次连接的外层金属层和内层金属层,所述内层金属层的电导率小于所述外层金属层的电导率,且在垂直于穿过所述单匝线圈的中心轴线的径向上,所述内层金属层的第一厚度小于所述外层金属层的第二厚度;所述单匝线圈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一块所述放电电极板,用于线圈放电。通过本申请可以有效抑制线圈内表面向空气域的热传导过程,防止对线圈孔径内样品的热破坏;同时,可以防止线圈中心点产生的磁场减小的情况发生,保证测试性能。

    一种磁软体材料的磁重构编程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168781A

    公开(公告)日:2023-05-26

    申请号:CN202310090135.0

    申请日:2023-01-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磁软体材料的磁重构编程装置及方法,包括:加热单元,对待磁重构磁软体机器人进行加热;将磁软体机器人加热到预设温度后,磁软体机器人内的磁性颗粒在磁体阵列产生复合空间磁场作用下被编程磁化转向,随后将磁软体机器人冷却,且在冷却过程中保证复合空间磁场持续作用磁软体机器人,直至相变复合磁粉再次固化,完成对磁软体机器人的磁重构;磁软体机器人任意区域的磁性颗粒的磁化转向方向能够在复合空间磁场的作用下任意可控。本发明只需要一步磁重构编程,就可以实现复杂的磁化重构,而且不需要在磁化前使用模具辅助来改变软磁复合材料的形状,也不需要使用激光等装置进行多步加热重定向过程,磁重构结构简单且精度高。

    一种永磁设备整体充退磁一体化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977455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682008.5

    申请日:2022-06-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永磁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永磁设备整体充退磁一体化系统;包括:主控模块、充电模块、储能模块、充退磁开关模块和充退磁线圈;充电模块用于根据主控模块的充电控制信号为储能模块充电;储能模块用于储存电能;充退磁开关模块用于实现充磁模式、退磁模式和磁极翻转模式的切换;充退磁线圈用于根据充退磁开关模块的输出产生均匀作用区域的充、退磁所需的单方向脉冲磁场和振荡衰减脉冲磁场。本发明在电源和充磁线圈之间接入自动控制的极性转换开关,通过双向开关可以使电路产生充磁所需单方向脉冲电流以及退磁所需振荡衰减脉冲电流,通过自动控制的极性转换开关,可以实现充磁线圈磁场方向的自动切换,从而实现多个交替磁极的连续充退磁。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