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线感应电机不对称电流确定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337797A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1235388.3

    申请日:2024-0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线感应电机不对称电流确定方法及系统,属于直线电机技术领域。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直线感应电机分别在正序电流和负序电流激励下的电动势向量,根据所述直线感应电机的给定相电压和所述电动势向量,采用正序电流、负序电流的取值约束,计算正序电流和负序电流,将符合约束的正序电流和负序电流之和作为所述直线感应电机的不对称电流。本发明能准确计算直线感应电机的不对称电流,分析直线感应电机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不对称性,是进一步精细化建模与分析的基础。

    计及多行波磁场特征的直线感应电机系统级功效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312500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411347592.4

    申请日:2024-09-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计及多行波磁场特征的直线感应电机系统级功效优化方法,定义优化模型:将系统分为电机层、控制层两个层面进行优化设计;基于直线感应电机链式等效电路分析模型分析绕组排布方式及电机结构参数对优化目标的影响规律,筛选出主要的优化变量;根据变量的耦合关系对优化变量进行分层排序。采用遗传算法逐层优化变量;选取最终的电磁方案;以基于效率优化函数的模型预测控制作为电机控制的基本框架,求解各工况下系统损耗最小的最优磁链;并以速度超调量为优化目标,采用差分进化算法对PI控制参数迭代寻优,寻求更佳的动态性能。本发明可以显著提升直线感应电机驱动系统效率、功率因数,并有效保证系统动态响应能力。

    一种直线感应电机链式等效电路及特性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828244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255076.2

    申请日:2024-03-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直线感应电机链式等效电路及特性分析方法,求解出的各对极谐波磁动势,对其进行位置函数的偏导,得到各对极谐波电流层密度表达式;基于许‑克变换法建立的求解域边界条件及Maxwell方程组求解计及纵向端部效应的各对极谐波气隙磁场表达式;分析直线感应电机稳态推力特性;根据励磁电感定义求解各对极谐波励磁电感;设定三相绕组电流表达式,结合各对极谐波励磁电感及感应电动势,求解各对极谐波次级电流;基于各对极谐波感应电动势及次级电流,求解次级阻抗表达式,并结合初级阻抗,得到直线感应电机链式等效电路。本发明可以更加全面、准确的分析不同工况下直线感应电机气隙磁场的组成成分及运行特性。

    一种直线感应电机链式等效电路及特性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828244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410255076.2

    申请日:2024-03-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直线感应电机链式等效电路及特性分析方法,求解出的各对极谐波磁动势,对其进行位置函数的偏导,得到各对极谐波电流层密度表达式;基于许‑克变换法建立的求解域边界条件及Maxwell方程组求解计及纵向端部效应的各对极谐波气隙磁场表达式;分析直线感应电机稳态推力特性;根据励磁电感定义求解各对极谐波励磁电感;设定三相绕组电流表达式,结合各对极谐波励磁电感及感应电动势,求解各对极谐波次级电流;基于各对极谐波感应电动势及次级电流,求解次级阻抗表达式,并结合初级阻抗,得到直线感应电机链式等效电路。本发明可以更加全面、准确的分析不同工况下直线感应电机气隙磁场的组成成分及运行特性。

    一种含感应型补偿绕组的短初级直线感应电机

    公开(公告)号:CN116780848A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310717070.8

    申请日:2023-06-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感应型补偿绕组的短初级直线感应电机,属于直线电机技术领域。包括:初级铁芯、主绕组、补偿绕组、次级感应板和次级背铁;主绕组和补偿绕组共同嵌放在初级铁芯槽内;主绕组直接与变频器或交流电网相连,补偿绕组自闭合短路;主绕组和补偿绕组基波极对数不同,能够产生的主要磁动势谐波成分不同,直接耦合程度低;电机在运行过程中,补偿绕组能够感应衰减的动态端部效应入端行波磁场,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补偿绕组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能抵消部分动态端部效应入端行波磁场,减小磁场畸变程度。本发明的直线感应电机可在较高速度区间产生较大的电磁推力,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动态端部效应造成的高速区推力衰减严重等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