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643947B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103435.9
申请日:2024-08-13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4 , G06Q10/0631 , G06Q10/0639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地形与大气信息的网络RTK基准站站址确定方法。目前确定网络RTK基准站站址过于依赖人工经验,导致服务质量较差。本方法根据地形条件对建站区域进行区域划分;根据区域划分后的各个区域,计算地形系数和保障系数;获取建站区域的历史大气数据;将建站区域格网化,结合历史大气数据内插计算得到格网点的大气活跃程度;结合地形系数和保障系数,对区域划分后的各个区域进行权重系数设定;结合权重系数和大气活跃程度,计算各格网点的适应性函数值;根据各格网点的适应性函数值,判断选择推荐站址和备选站址。本发明避免了主观因素影响,自动化程度和效率更高,并将站址大气信息纳入考虑范围,提升了高精度位置服务的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9696998A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1732084.8
申请日:2024-11-29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IPC: H04L41/0663 , H04L41/16 , H04L45/85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融合多冗余通信的接收机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通过在接收机集成有线网络、4G/5G移动网络、北斗短报文和无线自组网通信多冗余通信方式,将通信网络信号强度输入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可快速输出不同通信方式的最优通信优先级,得出最优传输路径并进行切换,实现多冗余通信方式的融合与无感切换,以适应不同环境下的数据通信,保证数据不间断传输,大大提高了接收机数据传输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673729A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411095776.6
申请日:2024-08-12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向大高差区域RTK定位的对流层延迟模型构建方法。现有RTK定位方法存在选用数据精度不高、建站成本高、布站不均匀等问题。本方法获取ERA5气象数据并构建高程归算模型,将ERA5气象数据统一归算至流动站概略位置所在高程平面;计算ERA5气象数据格网点上的对流层延迟改正数;在水平方向上插值或拟合,得到流动站概略位置及基准站处的天顶方向对流层延迟;利用投影函数将流动站概略位置的天顶方向对流层延迟投影为各卫星信号路径上的斜路径对流层延迟,并计算二者之间的双差对流层延迟;利用双差对流层延迟进行RTK定位。本发明有效提升了对流层延迟建模的准确度和可信度,并显著减少了对多基准站的依赖。
-
公开(公告)号:CN117454559A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1487090.7
申请日:2023-11-09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线形整正计算的线路设计参数自动检核方法及系统,对铁路线路设计规范进行参数化配置,生成规范配置文件;对铁路线路按照平面和纵面分别进行线形拟合,获取待检核的平面拟合参数和纵面拟合参数;获取所述铁路线路的项目配置信息,根据所述项目配置信息对所述规范配置文件进行解析,获取与所述铁路线路的平面设计规范和纵面设计规范;基于所述平面设计规范和纵面设计规范,对所述待检核的平面拟合参数和纵面拟合参数进行自动检核。对不满足线路设计规范要求的拟合参数进行动态判识以提示用户优化调整,通过搭接线形拟合模块使得软件自动化程度高、算法连贯流畅,在保证线路拟合结果准确性的基础上,大大减少人为调整工作量。
-
公开(公告)号:CN109436019A
公开(公告)日:2019-03-08
申请号:CN201811494042.X
申请日:2018-12-07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B61K9/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高速铁路轨道测量仪行走轮转动角度测量结构,包括行走轮、失电制动器和光电编码器,行走轮安装于行走轮轮轴上,失电制动器安装于制动轴上,光电编码器安装于编码器轴上,行走轮轮轴、制动轴和编码器轴互相平行;行走轮轮轴上设置有与行走轮同步的行走轮齿轮,制动轴上设置有与失电制动器同步的制动齿轮,编码器轴上设置有与光电编码器同步的编码器齿轮,制动齿轮位于行走轮齿轮和编码器齿轮之间并分别与二者啮合。本发明将行走轮和编码器分开设置,并通过制动装置和一组耦合齿轮进行相互连接,实现同步转动,可有效避免行走轮的空转或停转,显著提高轨道测量仪的里程测量和重复定位的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09436018A
公开(公告)日:2019-03-08
申请号:CN201811494017.1
申请日:2018-12-07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高速铁路轨道测量仪失电制动刹车结构,包括行走轮和失电制动器,行走轮安装于行走轮轮轴上,失电制动器安装于制动轴上,行走轮轮轴和制动轴互相平行;行走轮轮轴上设置有与行走轮同步的行走轮齿轮,制动轴上设置有与失电制动器同步的制动齿轮,行走轮齿轮与制动齿轮互相啮合。本发明涉及的失电制动刹车结构运行时,只需通过控制开关对失电制动器进行通断电,即可完成行走轮的有效制动,制动时间短,反应速度快,制动效果好。
-
公开(公告)号:CN119048931A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10924219.4
申请日:2024-07-10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激光点云的铁路轨线自动提取方法及系统,基于准密集激光点云数据对轨道的离散采样数据,利用具有方向性的特征窗口迭代优化跟踪方式,首先凸显出轨道有效数据信息,剔除附近噪声及无关点,然后通过窗口优化拟合局部轨线,修正增长方向,迭代实现轨线的提取,最后通过左右轨线提取出完整的轨线要素。相比现有的非接触轨线提取技术,具有性价比高的特点,直接利用航空离散点云数据,降低了对点云密度的要求,满足了数智化工程时代铁路工程对既有线要素高效、高质量提取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8643947A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411103435.9
申请日:2024-08-13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4 , G06Q10/0631 , G06Q10/0639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地形与大气信息的网络RTK基准站站址确定方法。目前确定网络RTK基准站站址过于依赖人工经验,导致服务质量较差。本方法根据地形条件对建站区域进行区域划分;根据区域划分后的各个区域,计算地形系数和保障系数;获取建站区域的历史大气数据;将建站区域格网化,结合历史大气数据内插计算得到格网点的大气活跃程度;结合地形系数和保障系数,对区域划分后的各个区域进行权重系数设定;结合权重系数和大气活跃程度,计算各格网点的适应性函数值;根据各格网点的适应性函数值,判断选择推荐站址和备选站址。本发明避免了主观因素影响,自动化程度和效率更高,并将站址大气信息纳入考虑范围,提升了高精度位置服务的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8429833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086365.4
申请日:2024-01-22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V20/17 , G06V10/10 , G06V10/26 , G06V10/62 , G06F16/51 , G06F16/583 , G06F16/58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低空航摄影像数据的轨线要素提取方法及系统。现有非接触式的既有线轨道要素提取方法中需要反复操作跟踪影像中的同名线信息,其作业过程较为繁琐。本发明包括:收集既有线资料;采集既有线遥感影像数据;构建观测方程组并求解;生成动态拼接影像片段;在动态拼接影像片段中提取最佳轨道线,形成轨线片段集合;提取不同航线的轨线片段集合与空间平面集合数据,获得轨线曲线初始化点集;核定需要求解空间点位变量的数量;利用左右轨线空间曲线插值出轨道中线,通过轨道中线结合地形数据自动提取出断面数据;构建铁路轨道线路信息数据库。本发明在作业环节过程中动态数据量可控,无需处理海量数据,无需复杂的作业流程。
-
公开(公告)号:CN116309761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231548.6
申请日:2023-03-10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激光点云引导的多片精细化密集匹配方法。现有实景三维重建过程中易出现信息丢失、噪声波动大等问题。本发明包括获取测区基本情况,并设计协同采集倾斜影像数据与激光点云数据方案;采集多源数据,完成异构数据间的粗匹配;通过坐标系精配,使异构感知数据系统最终残留误差在亚地面分辨率以下;初始化同名描点,在每张影像中锚定激光点云数据;深度图扩散、深度图融合,消除多余观测值;噪声滤波与弥补,剔除波动点,再反投影至每张深度图中进行弥补空洞;最后密集点云导出。本发明解决了因单一数据源产生的数据成果不可靠、质量差及冗余数据叠加与高精度几何信息淹没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