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水材料止浆墙采空区充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39052B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110562381.2

    申请日:2021-05-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高水材料止浆墙采空区充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设置充填体间的注浆管的数量并按顺序进行编号,一个充填循环包括三次充填作业,以单个挡矸支架的宽度为一个充填路径长度,首先对偶数编号的注浆管以充填路径长度为单位进行等差递增的注浆长度进行第一次充填作业,注浆结束对注浆管路进行封堵;对除1号注浆管外其余奇数注浆管以充填路径长度为单位进行等差递增的注浆长度进行第二次充填作业;在下一个充填循环的第一次充填作业时,对上一个充填循环的注浆钻孔进行第三次充填作业;按照上述充填循环,对现有注浆管进行多次复孔充填,最终形成现有不对称“V”型注浆管管路路径充填,达到大面积处理矿井废弃矸石以及采空区稳定的目的。

    一种沿空留巷侧采空区扇形辐射状胶结膏体充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266418B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110581705.7

    申请日:2021-05-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沿空留巷侧采空区扇形辐射状胶结膏体充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材料准备和充填施工,隔离气囊设置在一个支架节点处形成采空区帷幕区域,相邻两隔离气囊间隔一支架节点;设置帷幕注浆孔和内部注浆孔,帷幕注浆孔沿帷幕区域两侧设置且呈扇形排列,内部注浆孔设置在帷幕区域中部且呈扇形排列;将料浆浓度为75%的充填材料注入帷幕注浆孔,30%的充填材料注入内部注浆孔,本发明设定的每个循环间,采用扇形分布的形态,使得两个循环间的扇形充填区域强弱互助效应,促使两个循环交接位置形成的充填区域与扇形中间充填区域的强度近似,使得本发明形成的整体扇形充填区域承载能力均等,均匀承载采空区覆岩,减缓地表整体沉陷。

    一种沿空留巷侧采空区扇形辐射状胶结膏体充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266418A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申请号:CN202110581705.7

    申请日:2021-05-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沿空留巷侧采空区扇形辐射状胶结膏体充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材料准备和充填施工,隔离气囊设置在一个支架节点处形成采空区帷幕区域,相邻两隔离气囊间隔一支架节点;设置帷幕注浆孔和内部注浆孔,帷幕注浆孔沿帷幕区域两侧设置且呈扇形排列,内部注浆孔设置在帷幕区域中部且呈扇形排列;将料浆浓度为75%的充填材料注入帷幕注浆孔,30%的充填材料注入内部注浆孔,本发明设定的每个循环间,采用扇形分布的形态,使得两个循环间的扇形充填区域强弱互助效应,促使两个循环交接位置形成的充填区域与扇形中间充填区域的强度近似,使得本发明形成的整体扇形充填区域承载能力均等,均匀承载采空区覆岩,减缓地表整体沉陷。

    一种用于切顶沿空留巷充填体机械化浇筑设备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628105A

    公开(公告)日:2023-01-20

    申请号:CN202211090317.X

    申请日:2022-09-07

    Abstract: 一种用于切顶沿空留巷充填体机械化浇筑设备及方法,浇筑设备:包括下部安装有履带行走机构的设备承载平台、三维地质实时扫描仪、驾驶室、集成系统控制室、高压柱塞泵、致裂钻孔施工定向钻机、致裂装置容纳箱、吊装机构、对拉锚杆储藏与分离机构、转运及间距设置机构、金属网传送机构、对拉锚杆传送及布置平台和巷旁充填单元。浇筑方法:沿空留巷巷道三维扫描;坚硬顶板水压致裂切顶;装配金属网及对拉锚杆;两侧充填体挡板的布置;对拉锚杆及金属网的布置;充填体的浇筑成型。该设备及方法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并能有效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负荷,同时,有利于提高作业过程的安全系数,并有助于确保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工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种高水材料止浆墙采空区充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39052A

    公开(公告)日:2021-09-03

    申请号:CN202110562381.2

    申请日:2021-05-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高水材料止浆墙采空区充填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设置充填体间的注浆管的数量并按顺序进行编号,一个充填循环包括三次充填作业,以单个挡矸支架的宽度为一个充填路径长度,首先对偶数编号的注浆管以充填路径长度为单位进行等差递增的注浆长度进行第一次充填作业,注浆结束对注浆管路进行封堵;对除1号注浆管外其余奇数注浆管以充填路径长度为单位进行等差递增的注浆长度进行第二次充填作业;在下一个充填循环的第一次充填作业时,对上一个充填循环的注浆钻孔进行第三次充填作业;按照上述充填循环,对现有注浆管进行多次复孔充填,最终形成现有不对称“V”型注浆管管路路径充填,达到大面积处理矿井废弃矸石以及采空区稳定的目的。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