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定吸附质气体在吸附质上的吸附相密度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290061B

    公开(公告)日:2019-03-29

    申请号:CN201610599830.X

    申请日:2016-07-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定吸附质气体在吸附质上的吸附相密度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测定吸附质气体在至少三种不同压力下的过剩吸附量和体相密度;2)根据修正的等温吸附模型和步骤1)测定的所述过剩吸附量和所述体相密度,得到吸附相体积;3)根据修正的等温吸附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得到所述吸附质气体在所述吸附质上的绝对吸附量;4)根据式(1)得到所述吸附质气体在所述吸附质上的吸附相密度,记为ρadsorption phase,单位为g/cm3。本方法方法在原等温吸附试验数据的基础上直接进行,方案简单易行,易于推广。由分子模拟对吸附行为的研究可知,本发明方法的假设条件更加合理,在合理性方面,明显优于传统优化方案。

    一种测定吸附质气体在吸附质上的吸附相密度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198306A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10600239.1

    申请日:2016-07-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7/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定吸附质气体在吸附质上的吸附相密度的方法。本发明从实验角度对吸附相体积和吸附相密度进行测量,并非从数学优化角度对此而参数进行优化求取。在现有的优化方法中,需要对吸附相体积或者吸附相密度进行一定假设,或者假设吸附相体积不随温度和压力变化,或者假设吸附相密度不随温度和压力变化。而本发明方法无需对吸附相体积或吸附相密度进行假设,而是从实验角度对二者进行直接测定,因此其测定结果相对与优化方法而言更加客观可靠。

    一种可精确控压的气体吸附解析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043927B

    公开(公告)日:2018-05-25

    申请号:CN201510410219.3

    申请日:2015-07-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精确控压的气体吸附解析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气体吸附解析装置;对装置抽真空,使第一参比室、样品室和第二参比室内压力为0;确定第一参比室的容积、样品室的容积和第二参比室的容积;将岩石样品放入样品室内,确定岩石样品体积;向装置注入气体,计算在样品室内的压力达到每个吸附平衡目标压力时岩石样品对气体的吸附量;当样品室内的压力达到最高的吸附平衡目标压力后,减小样品室内的气体,样品室内的岩石样品对气体发生解析作用,计算在样品室内的压力达到每个解析平衡目标压力时岩石样品对气体的吸附量。本发明提供一种可精确控压的气体吸附解析装置及方法,可广泛应用于页岩气/煤层气的吸附解析中。

    一种致密油/页岩油的纳米级含油孔径分布的测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706496A

    公开(公告)日:2017-05-24

    申请号:CN201710012951.4

    申请日:2017-01-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15/0893 G01N5/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致密油/页岩油的纳米级含油孔径分布的测定方法。该测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致密砂岩样品或页岩样品经粉碎后得到粉末样品,部分粉末样品进行有机溶剂抽提得抽提后样品,部分粉末样品作为抽提前样品;将抽提前样品和抽提后样品分别进行孔径分布测试得抽提前样品和抽提后样品的孔径分布曲线;对两条曲线分别进行拟合得抽提前样品和抽提后样品的微孔‑介孔‑宏孔的孔径分布,抽提后样品的比孔容与抽提前样品的比孔容之间的差值即为含油孔隙空间的比孔容,至此即得到致密油或页岩油的纳米级含油孔径分布。本发明将实验所测得的含油孔径分布与岩石的总含油量进行对比,进而对岩石含油孔径的整体分布做出客观评价。

    一种对等温吸附实验中吸附质气体的过剩吸附量进行校正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018167B

    公开(公告)日:2018-12-14

    申请号:CN201610599935.5

    申请日:2016-07-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等温吸附实验中吸附质气体的过剩吸附量进行校正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进行吸附质气体在吸附质上的等温吸附实验,得到所述吸附质气体的过剩吸附量与压力之间的曲线;2)选取所述曲线上呈线性关系的至少3个点,根据最小二乘法,得到所述线性关系所表达的直线的斜率,记为k;根据式(1)得到单位质量的所述吸附质气体所对应的自由体积偏差量,记为Vfree‑difference;3)根据式(2)得到校正后的所述吸附质气体的过剩吸附量,即实现对所述吸附质气体的过剩吸附量的校正。实验中,过剩吸附量的测量误差将对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产生严重误导。利用本发明方法校正后的过剩吸附量对页岩气资源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更加客观。

    测定吸附质气体在吸附质上的吸附相密度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290061A

    公开(公告)日:2017-01-04

    申请号:CN201610599830.X

    申请日:2016-07-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定吸附质气体在吸附质上的吸附相密度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测定吸附质气体在至少三种不同压力下的过剩吸附量和体相密度;2)根据修正的等温吸附模型和步骤1)测定的所述过剩吸附量和所述体相密度,得到吸附相体积;3)根据修正的等温吸附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得到所述吸附质气体在所述吸附质上的绝对吸附量;4)根据式(1)得到所述吸附质气体在所述吸附质上的吸附相密度,记为ρadsorption phase,单位为g/cm3。本方法方法在原等温吸附试验数据的基础上直接进行,方案简单易行,易于推广。由分子模拟对吸附行为的研究可知,本发明方法的假设条件更加合理,在合理性方面,明显优于传统优化方案。

    一种对等温吸附实验中吸附质气体的过剩吸附量进行校正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018167A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610599935.5

    申请日:2016-07-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7/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等温吸附实验中吸附质气体的过剩吸附量进行校正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进行吸附质气体在吸附质上的等温吸附实验,得到所述吸附质气体的过剩吸附量与压力之间的曲线;2)选取所述曲线上呈线性关系的至少3个点,根据最小二乘法,得到所述线性关系所表达的直线的斜率,记为k;根据式(1)得到单位质量的所述吸附质气体所对应的自由体积偏差量,记为Vfree‑difference;3)根据式(2)得到校正后的所述吸附质气体的过剩吸附量,即实现对所述吸附质气体的过剩吸附量的校正。实验中,过剩吸附量的测量误差将对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产生严重误导。利用本发明方法校正后的过剩吸附量对页岩气资源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更加客观。

    一种致密油/页岩油的纳米级含油孔径分布的测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706496B

    公开(公告)日:2019-04-02

    申请号:CN201710012951.4

    申请日:2017-01-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致密油/页岩油的纳米级含油孔径分布的测定方法。该测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致密砂岩样品或页岩样品经粉碎后得到粉末样品,部分粉末样品进行有机溶剂抽提得抽提后样品,部分粉末样品作为抽提前样品;将抽提前样品和抽提后样品分别进行孔径分布测试得抽提前样品和抽提后样品的孔径分布曲线;对两条曲线分别进行拟合得抽提前样品和抽提后样品的微孔‑介孔‑宏孔的孔径分布,抽提后样品的比孔容与抽提前样品的比孔容之间的差值即为含油孔隙空间的比孔容,至此即得到致密油或页岩油的纳米级含油孔径分布。本发明将实验所测得的含油孔径分布与岩石的总含油量进行对比,进而对岩石含油孔径的整体分布做出客观评价。

    一种测定吸附质气体在吸附质上的吸附相密度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198306B

    公开(公告)日:2019-03-01

    申请号:CN201610600239.1

    申请日:2016-07-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定吸附质气体在吸附质上的吸附相密度的方法。本发明从实验角度对吸附相体积和吸附相密度进行测量,并非从数学优化角度对此而参数进行优化求取。在现有的优化方法中,需要对吸附相体积或者吸附相密度进行一定假设,或者假设吸附相体积不随温度和压力变化,或者假设吸附相密度不随温度和压力变化。而本发明方法无需对吸附相体积或吸附相密度进行假设,而是从实验角度对二者进行直接测定,因此其测定结果相对与优化方法而言更加客观可靠。

    一体式眼罩耳罩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5411455U

    公开(公告)日:2016-08-03

    申请号:CN201620169058.3

    申请日:2016-03-07

    Inventor: 胡松 许晨曦 杨婧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日常用品,尤其是一种一体式眼罩耳罩。包括紧固带、耳罩基体、防尘隔层、遮光隔层、海绵隔层、鼻位槽、眼位槽、隔音海绵、蓝牙耳机、耳位槽。所述的紧固带与耳罩基体连接,所述的防尘隔层、遮光隔层、海绵隔层均与耳罩基体连接,所述的防尘隔层与遮光隔层紧密贴合,所述的遮光隔层与海绵隔层紧密贴合,所述的防尘隔层、遮光隔层、海绵隔层上都开有鼻位槽,所述的海绵隔层上设有两个眼位槽,所述的隔音海绵固连在耳罩基体的内侧,所述的隔音海绵上设有耳位槽,所述的蓝牙耳机置于耳位槽内并与耳罩基体连接。有益效果: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不易丢失,成本低,增强了遮光和隔音效果,提高了舒适度,有助于睡眠。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