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817542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510026152.7
申请日:2025-01-08
IPC: A01M1/0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林业害虫生物防治领域,公开一种引诱斑衣蜡蝉集中产卵装置及使用方法。所述产卵装置包含内层产卵布、外层产卵布、顶部层、内部层,通过扎带将顶部层捆扎在内层产卵布上,通过扎带将内部层固定在内层产卵布上,通过图钉将外层产卵布固定在顶部层,内层产卵布、外层产卵布和顶部层组合而成圆柱形罩体,即为产卵空间。本发明使用的产卵装置能够高效地引诱斑衣蜡蝉集中产卵,从而减少其产在寄主植物上的卵块数量,进而减轻林间斑衣蜡蝉危害,有效解决了传统防治方法中通过剪枝摘除卵块以及在幼虫大量发生期间喷洒农药所导致的林木损害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325846A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1594230.5
申请日:2024-1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综合利用多种天敌对松褐天牛实施绿色防治方法。通过人工设置诱木诱集松褐天牛成虫集中产卵,并在松褐天牛幼虫期和蛹期释放多种天敌实施联合防治。具体地,在松褐天牛1~2龄幼虫期释放松褐天牛肿腿蜂、在3~4龄幼虫期释放松褐天牛中脊茧蜂、在老熟幼虫及蛹期释放花绒寄甲,可系统和持续性地降低松褐天牛的虫口密度。该方法通过综合联用多种天敌,覆盖了更广的松褐天牛生活史周期,对松褐天牛有更好的防治作用,同时也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385057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1544333.6
申请日:2023-11-20
IPC: C12Q1/6888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开发的松阿扁叶蜂微卫星引物及其应用,涉及全基因组微卫星标记开发技术领域。所述松阿扁叶蜂微卫星引物包括79对。本发明利用高通量测序测得松阿扁叶蜂随机基因组序列,从中分离得到93,876个完美微卫星位点,共有256种重复基序,其中单、二核苷酸位点最为丰富。经QDD3软件设计引物、严格的手动筛选、个体水平的筛选和种群水平的验证,开发得到79对扩增效率高、多态性较好和分辨率高的微卫星标记引物,能够将山东和黑龙江两个种群的个体独立分开。本研究开发的79对微卫星引物,将为松阿扁叶蜂的种群研究提供有效的遗传标记,以揭示其动态演化历史和虫害爆发的遗传机制。
-
公开(公告)号:CN116671492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310621523.7
申请日:2023-05-29
IPC: A01K67/03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繁育光肩星天牛柄腹茧蜂并将其应用于光肩星天牛生物防治的方法。本发明确定了人工繁育光肩星天牛柄腹茧蜂时最适的寄主大小、接蜂比例、繁育环境等条件,能够显著提升人工繁蜂的寄生率和在短期内繁殖获得大量的寄生蜂。同时,还明确了适合于储存光肩星天牛柄腹茧蜂成蜂的条件,能够将成蜂货架期延长至2个月。通过本发明繁殖的光肩星天牛柄腹茧蜂在野外应用于光肩星天牛低龄幼虫生物防治,按照蜂虫等比释放应用,可以获得最优的防控效果且兼顾了较低的成本投入。
-
公开(公告)号:CN119020498A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0884936.9
申请日:2024-07-03
IPC: C12Q1/6888 , C12Q1/6869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多样性分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采用COI和ITS标记解析松阿扁叶蜂不同地理种群的方法。此方法结合两种分子标记进行分析,一种是线粒体基因COI标记,另一种是核糖体DNA内部转录组间隔区ITS标记,实验中扩增得到松阿扁叶蜂COI序列835 bp,ITS序列1524 bp(包括ITS1和ITS2);基于以上两个分子标记分析松阿扁叶蜂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情况。本发明将为松阿扁叶蜂的种群研究提供有效的遗传标记,以揭示其动态演化历史和虫害爆发的遗传机制。
-
公开(公告)号:CN117144022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1276432.0
申请日:2023-10-01
IPC: C12Q1/6888 , C12Q1/6844 , C12Q1/6804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长林小蠹RPA‑LFD检测引物和探针以及检测方法。本发明根据长林小蠹完整的ND2基因的保守区段设计了多组检测引物和探针并从中筛选得到特异性的检测引物和探针,所述RPA‑LFD检测引物由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的上、下游引物组成,所述探针的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o.5所示。本发明基于所述检测引物和探针建立了长林小蠹RPA‑LFD检测方法以及长林小蠹RPA‑LFD检测试剂盒,具有较高特异性和良好灵敏度,其检测限位浓度为4.49pg/μL,检测时长可控制在30min内,能够在野外进行现场快速、准确鉴定长林小蠹,满足长林小蠹各发育阶段的野外现场快速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6656835A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310650254.7
申请日:2023-06-02
IPC: C12Q1/6888 , C12N15/11 , C12Q1/68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长林小蠹SS‑COI PCR检测引物以及检测方法。本发明根据长林小蠹完整COI序列中与近缘种差异较大的部分获得了特异性引物对,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在此基础上,本发明提供了长林小蠹SS‑COI PCR检测方法以及长林小蠹SS‑COI PCR检测试剂盒,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本发明建立的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能够特异性扩增长林小蠹,对于长林小蠹的近缘种均不能扩增,适用于长林小蠹的快速精准检测;灵敏度检测结果表明,本发明提供的长林小蠹SS‑COI PCR检测方法检测灵敏度高,检测限位DNA浓度为8.7×10‑2ng/μL。
-
公开(公告)号:CN116497127A
公开(公告)日:2023-07-28
申请号:CN202310272097.0
申请日:2023-03-20
IPC: C12Q1/6888 , C12Q1/6844 , C12Q1/6804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昆虫RPA‑LFD检测引物和探针以及检测方法。本发明以苹小吉丁幼虫DNA为模板,根据苹小吉丁的ITS1基因序列设计多对RPA引物进行扩增,通过比较筛选得到扩增效率最优的苹小吉丁RPA检测引物,为避免检测结果的假阳性,对筛选出的苹小吉丁RPA检测引物的反向引物和探针中引入少量错配碱基得到特异性苹小吉丁RPA‑LFD检测引物和探针并建立了苹小吉丁RPA‑LFD检测方法,实现野外准确快速鉴定苹小吉丁的目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检测结果表明,碱基错配后的引物对和探针能特异性扩增苹小吉丁,对于窄吉丁A以及窄吉丁B均不能扩增,检测限为DNA浓度为10‑2ng/μL以上,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491475A
公开(公告)日:2023-07-28
申请号:CN202310504173.6
申请日:2023-05-06
IPC: A01K67/03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松褐天牛中脊茧蜂交配率以此获得更多的雌性后代人工繁蜂方法。所述方法通过对交配环境空气流速和光照强度的调节,可显著提升松褐天牛中脊茧蜂母蜂的交配受精率,提高其所产子代的雌性比例。本发明还确定了繁蜂时的最适寄主体重、接蜂比例以及适宜的寄生和发育环境温度,能够显著提升寄生率、获得更多的子代并缩短子代蜂发育周期,可在更短的时间内繁殖出更多的寄生蜂。本发明在保证松褐天牛中脊茧蜂成蜂成功交配的前提下,提升了人工繁蜂时母蜂的寄生率,繁殖获得更多的子代蜂,特别是雌性子代,且缩短了繁蜂周期,可应用于该寄生蜂的规模化生产。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