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3923062A

    公开(公告)日:2022-01-11

    申请号:CN202010663233.5

    申请日:2020-07-10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供电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依据远端设备的检测信息,计算获得远端设备的实时供电效率;依据预设供电效率和实时供电效率,确定向远端设备供电的电源输出参数;依据电源输出参数,调整远端设备的输入供电参数。通过远端设备的检测信息,计算获得远端设备的实时供电效率,能够动态检测到远端设备是否达到最优的供电效率;实现对远端设备的输入供电参数的动态控制,降低因远端设备的负载频繁波动而导致的不安全因素,保证远端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避免通信网络中断,提高通信网络的供电安全性。

    程序升级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2988183A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申请号:CN201911286106.1

    申请日:2019-12-13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程序升级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运行第一应用程序组;在所述第一应用程序组运行的过程中,获取待升级应用程序的升级包,并根据所述升级包更新第二应用程序组中的待升级应用程序,所述第一应用程序组与所述第二应用程序组相同,所述第一应用程序组位于第一存储区,所述第二应用程序组位于第二存储区;所述第二应用程序组中的待升级应用程序更新完毕,则运行更新后的第二应用程序组,并根据所述升级包更新所述第一应用程序组中的待升级应用程序,以使更新后的第一应用程序组与更新后的第二应用程序组相同。本申请可以实现程序在线升级,降低程序升级的成本,并提高程序升级的效率。

    供电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3923062B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010663233.5

    申请日:2020-07-10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供电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依据远端设备的检测信息,计算获得远端设备的实时供电效率;依据预设供电效率和实时供电效率,确定向远端设备供电的电源输出参数;依据电源输出参数,调整远端设备的输入供电参数。通过远端设备的检测信息,计算获得远端设备的实时供电效率,能够动态检测到远端设备是否达到最优的供电效率;实现对远端设备的输入供电参数的动态控制,降低因远端设备的负载频繁波动而导致的不安全因素,保证远端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避免通信网络中断,提高通信网络的供电安全性。

    直流变换系统
    5.
    发明公开
    直流变换系统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4285283A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2011035533.5

    申请日:2020-09-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直流变换数字控制领域。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流变换系统,包括:用于实现功率变换的主功率模块,以及数字控制模块;其中,所述数字控制模块通过双核单芯片实现,所述双核单芯片的第一处理核用于对所述主功率模块进行控制,所述双核单芯片的第二处理核用于对所述直流变换系统进行系统级的监控管理,使用双核单芯片实现直流变换系统的数字控制模块,仅用一块芯片实现了多种功能,降低了了系统电路设计的复杂度,提高了能量密度,缩短了硬件设计周期,无需考虑多个芯片之间多重任务的协同配合方式,简化了多重任务间的协同配合方式,另外,芯片数量减少,使得减轻了主控芯片的能量损耗,提高了系统一体化程度,提高了通信实时性。

    直流变换系统
    7.
    发明公开
    直流变换系统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9362891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409675.1

    申请日:2020-09-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直流变换数字控制领域。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流变换系统,包括:用于实现功率变换的主功率模块,以及数字控制模块;其中,所述数字控制模块通过双核单芯片实现,所述双核单芯片的第一处理核用于对所述主功率模块进行控制,所述双核单芯片的第二处理核用于对所述直流变换系统进行系统级的监控管理,使用双核单芯片实现直流变换系统的数字控制模块,仅用一块芯片实现了多种功能,降低了了系统电路设计的复杂度,提高了能量密度,缩短了硬件设计周期,无需考虑多个芯片之间多重任务的协同配合方式,简化了多重任务间的协同配合方式,另外,芯片数量减少,使得减轻了主控芯片的能量损耗,提高了系统一体化程度,提高了通信实时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