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802630B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申请号:CN201710150891.2
申请日:2017-03-14
Applicant: 东北大学
IPC: G05B19/408 , B23Q17/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薄壁件的铣削颤振稳定性预测的并行频域方法,具有如下步骤:获取刀具的模态参数与薄壁件的模态参数;建立传递函数;建立薄壁件铣削过程在频域上的运动微分方程;得出不同铣刀主轴转速下的薄壁件铣削的颤振稳定性临界轴向切深;绘制颤振稳定性叶瓣图和三维颤振稳定性叶瓣图。本发明考虑了铣削过程在一个刀齿周期内的时变性,在整个加工过程中,薄壁件的各阶固有频率、刚度、阻尼比的时变性,刀具与薄壁件的模态,因此,本发明能更加准确、真实地预测薄壁件铣削的颤振;由于结合了并行计算理论,本发明的计算时间随着线程数的增加而成倍缩短,因此,本发明具有高效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709207B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1710029431.4
申请日:2017-01-16
Applicant: 东北大学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考虑粗糙表面微凸体相互作用影响的确定受载结合部法向接触刚度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测量接触表面的微观形貌数据,利用三维轮廓测量仪器获得结合部处接触表面的微观轮廓数据,提取各微凸体顶点在长度方向的位置坐标,模拟粗糙表面的微凸体形态;建立法向载荷与接触刚度之间的关系;计算接触表面的分形参数,利用结构函数法,对提取的数据进行理论计算,获取其表面分形维数和尺度系数;根据上述步骤,将材料各参数值代入最终计算结合部法向接触刚度。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确定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的新方法,克服了传统基于分形理论的方法在重载情况下计算结果不准确的缺点,具有可靠性强,贴近实际情况,计算量小,提高计算效率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7229795A
公开(公告)日:2017-10-03
申请号:CN201710408087.X
申请日:2017-06-02
Applicant: 东北大学
IPC: G06F17/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和能量熵的铣削颤振识别方法,属于机床加工颤振识别技术领域。其包括以下步骤:S1、建立VMD数学模型;S2、建立能量熵的数学模型;S3、进行分别代表稳定切削、微弱颤振及严重颤振三种切削状态的三组铣槽加工实验,通过测力仪来获取三组铣削力信号;S4、对三组铣削力信号进行FFT分析,证明三组铣削力信号分别代表加工处于稳定切削、微弱颤振及严重颤振状态;S5、通过基于峭度值的VMD参数自动选取方法确定VMD分解的最佳模态个数K和惩罚因子α;S6、求多个IMF的瞬时频率,确定铣削颤振特征频带;S7、采用锤击实验获取刀具模态;S8、基于能量熵对每个IMF提取颤振特征向量。本发明提高了VMD分解效果,实现了自动识别颤振。
-
公开(公告)号:CN105507642B
公开(公告)日:2017-09-29
申请号:CN201610020856.4
申请日:2016-01-13
Applicant: 东北大学
IPC: E04H6/28
Abstract: 一种用于圆形立体车库的存取车装置,包括竖直安装在圆形立体车库中心轴线上的方形立柱,在立柱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分别安装有升降装置,在升降装置上安装旋转装置,在旋转装置上安装可前后移动的一级输送装置,在一级输送装置上安装可前后移动的二级输送装置,在二级输送装置上安装车辆夹取装置。该存取车装置采取对称式设计,立柱两侧的两部分各负责立体车库的一半区域,存取车时间短,效率高;夹取装置利用蜗轮蜗杆自锁功能保证装置运行安全可靠;转动平台可将车辆以水平形式送到任意停车位或不同出口,使存取车更加便捷;装置不需铺设行走巷道,占用空间小,有利于减少立体车库占地面积;采用齿轮齿条和滚珠丝杠传动使装置结构简化,运行稳定。
-
公开(公告)号:CN106940746A
公开(公告)日:2017-07-11
申请号:CN201710150868.3
申请日:2017-03-14
Applicant: 东北大学
IPC: G06F17/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09 , G06F2217/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薄壁件的铣削颤振稳定性预测的并行时域方法,具有如下步骤:获取刀具和薄壁件的模态参数;建立薄壁件铣削过程在时域上的运动微分方程并将其在一个刀齿周期内离散化;建立运动微分方程在一个刀齿周期内离散化的数学模型;得出不同铣刀主轴转速下的薄壁件铣削的颤振稳定性临界轴向切深;绘制颤振稳定性叶瓣图和三维颤振稳定性叶瓣图。本发明考虑了铣削过程在一个刀齿周期内的时变性,在整个加工过程中,薄壁件的各阶固有频率、刚度、阻尼比的时变性,刀具与薄壁件的模态,因此,本发明能更加准确、真实地预测薄壁件铣削的颤振;由于结合了并行计算理论,本发明的计算时间随着线程数的增加而成倍缩短,因此,本发明具有高效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335601B
公开(公告)日:2019-09-27
申请号:CN201710394135.4
申请日:2017-06-01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特种加工技术中的超声加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单激励二维超声振动辅助微细加工平台,包括直角形底板,直线导轨,上、下振动块,支撑板,变幅杆,换能器,超声波发生器。上、下振动块分别沿进给和侧吃刀量方向呈相互垂直布置,下振动块与底板之间,下振动块与上振动块之间通过直线导轨连接,工件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上振动块。振动块与变幅杆,变幅杆与换能器之间均采用双头螺柱连接。两组变幅杆通过节点处的支撑板固定在底板上,两组换能器通过导线与同一个超声波发生器连接,同时输出两个超声信号,且具有相位差调节功能,通过调节超声发生器输出信号的振幅和相位差,根据实际需要耦合出不同的椭圆振动轨迹,实现高效率、高精度加工。
-
公开(公告)号:CN107229795B
公开(公告)日:2019-07-19
申请号:CN201710408087.X
申请日:2017-06-02
Applicant: 东北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变分模态分解和能量熵的铣削颤振识别方法,属于机床加工颤振识别技术领域。其包括以下步骤:S1、建立VMD数学模型;S2、建立能量熵的数学模型;S3、进行分别代表稳定切削、微弱颤振及严重颤振三种切削状态的三组铣槽加工实验,通过测力仪来获取三组铣削力信号;S4、对三组铣削力信号进行FFT分析,证明三组铣削力信号分别代表加工处于稳定切削、微弱颤振及严重颤振状态;S5、通过基于峭度值的VMD参数自动选取方法确定VMD分解的最佳模态个数K和惩罚因子α;S6、求多个IMF的瞬时频率,确定铣削颤振特征频带;S7、采用锤击实验获取刀具模态;S8、基于能量熵对每个IMF提取颤振特征向量。本发明提高了VMD分解效果,实现了自动识别颤振。
-
公开(公告)号:CN107335601A
公开(公告)日:2017-11-10
申请号:CN201710394135.4
申请日:2017-06-01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特种加工技术中的超声加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单激励二维超声振动辅助微细加工平台,包括直角形底板,直线导轨,上、下振动块,支撑板,变幅杆,换能器,超声波发生器。上、下振动块分别沿进给和侧吃刀量方向呈相互垂直布置,下振动块与底板之间,下振动块与上振动块之间通过直线导轨连接,工件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上振动块。振动块与变幅杆,变幅杆与换能器之间均采用双头螺柱连接。两组变幅杆通过节点处的支撑板固定在底板上,两组换能器通过导线与同一个超声波发生器连接,同时输出两个超声信号,且具有相位差调节功能,通过调节超声发生器输出信号的振幅和相位差,根据实际需要耦合出不同的椭圆振动轨迹,实现高效率、高精度加工。
-
公开(公告)号:CN106802630A
公开(公告)日:2017-06-06
申请号:CN201710150891.2
申请日:2017-03-14
Applicant: 东北大学
IPC: G05B19/408 , B23Q17/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5B19/4086 , B23Q17/12 , G05B2219/3535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薄壁件的铣削颤振稳定性预测的并行频域方法,具有如下步骤:获取刀具的模态参数与薄壁件的模态参数;建立传递函数;建立薄壁件铣削过程在频域上的运动微分方程;得出不同铣刀主轴转速下的薄壁件铣削的颤振稳定性临界轴向切深;绘制颤振稳定性叶瓣图和三维颤振稳定性叶瓣图。本发明考虑了铣削过程在一个刀齿周期内的时变性,在整个加工过程中,薄壁件的各阶固有频率、刚度、阻尼比的时变性,刀具与薄壁件的模态,因此,本发明能更加准确、真实地预测薄壁件铣削的颤振;由于结合了并行计算理论,本发明的计算时间随着线程数的增加而成倍缩短,因此,本发明具有高效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709207A
公开(公告)日:2017-05-24
申请号:CN201710029431.4
申请日:2017-01-16
Applicant: 东北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考虑粗糙表面微凸体相互作用影响的确定受载结合部法向接触刚度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测量接触表面的微观形貌数据,利用三维轮廓测量仪器获得结合部处接触表面的微观轮廓数据,提取各微凸体顶点在长度方向的位置坐标,模拟粗糙表面的微凸体形态;建立法向载荷与接触刚度之间的关系;计算接触表面的分形参数,利用结构函数法,对提取的数据进行理论计算,获取其表面分形维数和尺度系数;根据上述步骤,将材料各参数值代入最终计算结合部法向接触刚度。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确定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的新方法,克服了传统基于分形理论的方法在重载情况下计算结果不准确的缺点,具有可靠性强,贴近实际情况,计算量小,提高计算效率等优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