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应用层中继的多径传输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023006B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申请号:CN201410196986.4

    申请日:2014-05-09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应用层中继的多径传输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用户代理和中继服务系统;中继服务系统包括:中继服务控制器和中继服务转发器;该方法包括步骤1:中继服务转发器进行注册;步骤2:中继服务控制器获取中继服务转发器的信息;步骤3:作为发送端的用户代理获取中继路径;步骤4:作为发送端的用户代理沿着获取的中继路径进行数据传输;步骤5:中继服务转发器转发数据;步骤6:作为接收端的用户代理将接收到的数据重组为原始数据流并传递给上层应用,并向作为发送端的用户代理发送中继路径的传输质量信息;步骤7:作为发送端的用户代理调整数据流划分策略;步骤8:重复执行步骤4至步骤7,直至数据传输完毕;步骤9:释放中继路径。

    一种智能用电系统的通信实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610078A

    公开(公告)日:2012-07-25

    申请号:CN201210044939.9

    申请日:2012-02-24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一种智能用电系统的通信实现方法,本发明涉及智能电网、网络通信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智能用电系统的通信协议实现方法,全面分析了智能用电系统的通信需求,功能定义较为完整;本发明的协议保留字段较多,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本发明的协议独立于底层传输技术,便于在不同网络中应用和移植。

    IMS终端设备多软终端资源共享和应用协同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125221B

    公开(公告)日:2017-05-24

    申请号:CN201410342780.8

    申请日:2014-07-17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IMS终端设备多软终端资源共享和应用协同装置及方法,属于通信领域,通过在IMS终端设备上通过该装置对本终端设备上的多个软终端进行管控,能有效的降低软终端与IMS核心网交互的信令消息数量,有助于避免网络中消息风暴的发生,从而减轻网络负载压力,能够实现在同一终端设备上的多个软终端合理共享终端设备具有的资源并提高资源共享效率,以及多个软终端之间能合理有序响应业务从而达到应用协同目的并提供应用协同效率。

    支持多径中继传输的IMS会话协商控制系统、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135468A

    公开(公告)日:2014-11-05

    申请号:CN201410310503.9

    申请日:2014-07-01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支持多径中继传输的IMS会话协商控制系统、装置及方法,属于网络通信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引入多径传输业务,使IMS网络侧便于对媒体传输进行管理(如授权管理、路径管理、计费管理);通过对注册过程和会话建立过程进行多径传输业务授权,使IMS网络侧能够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媒体传输服务质量;通过会话协商,使IMS网络侧能够为终端之间和终端与应用服务器之间的多种会话提供多径传输业务;并在多径传输过程中引入了IMS网络能力,提高了多径传输的灵活性和可控性,进一步完善了多径传输过程。

    一种基于应用层中继的多径传输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023006A

    公开(公告)日:2014-09-03

    申请号:CN201410196986.4

    申请日:2014-05-09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应用层中继的多径传输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用户代理和中继服务系统;中继服务系统包括:中继服务控制器和中继服务转发器;该方法包括步骤1:中继服务转发器进行注册;步骤2:中继服务控制器获取中继服务转发器的信息;步骤3:作为发送端的用户代理获取中继路径;步骤4:作为发送端的用户代理沿着获取的中继路径进行数据传输;步骤5:中继服务转发器转发数据;步骤6:作为接收端的用户代理将接收到的数据重组为原始数据流并传递给上层应用,并向作为发送端的用户代理发送中继路径的传输质量信息;步骤7:作为发送端的用户代理调整数据流划分策略;步骤8:重复执行步骤4至步骤7,直至数据传输完毕;步骤9:释放中继路径。

    一种智能用电插座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570199A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1210018444.9

    申请日:2012-01-19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一种智能用电插座,包括电源转换模块、可控开关模块、电量测量模块、处理器模块和网络通信模块,本发明支持电量测量、自动开关控制和实时通信三大功能,它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成本低等优点,从电量测量模块能够获得实时电压、电流有效值和瞬时值、瞬时和有功功率值,而且在校准后其测量结果精度达1%;自动开关控制模块采用大功率电磁继电器,支持高达4000W的负载接入;由于采用集成Zigbee RF收发机的处理器,容易组成快速、廉价的Zigbee网络。不需要为通信模块增加额外的布线。

    一种多径实时传输控制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166959A

    公开(公告)日:2013-06-19

    申请号:CN201310064160.8

    申请日:2013-02-28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一种多径实时传输控制系统及方法,属于网络通信技术领域。包括多径RTP代理发送端、RTP中继器、控制器和多径RTP代理接收端。多径RTP代理发送端在媒体传输之前或媒体传输过程中,以带外信令的方式从控制器收集一条或多条中继路径,发送媒体数据包给多径RTP代理接收端。本发明的方法实现了网络无关性,使现有的IP网络无需做任何修改且对终端设备的网络环境无任何特殊要求;可扩展性强,实现RTP中继器的无限扩展部署;运营商可以根据网络和应用的需求,在不同地理位置部署RTP中继器,避免网络热点成为性能瓶颈,提高网络利用率。

    支持多业务数据传输需求的多径传输控制终端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933232B

    公开(公告)日:2018-10-23

    申请号:CN201610187763.0

    申请日:2016-03-29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支持多业务数据传输需求的多径传输控制终端及方法,属于网络通信技术领域。终端设置在数据传输的端点,包括多径会话管理模块、路径管理模块、流划分模块、路径选择模块、子流发送控制模块、子流接收控制模块、整流重组模块、路径传输质量报告模块和路径评价模块。接收到上层应用的数据流时,将数据流划分成流块,为每个流块选取一条路径,调度到同一路径的流块组成一个子流,流块进一步划分成传输单元,并封装成多径传输数据包后传送至对端,并根据对端反馈的路径传输质量,动态调整路径选择策略;接收多径传输数据包时,重组子流数据,进而重组为数据流后传至上层应用。本发明可满足多种业务类型的不同传输需求,且提高了多径传输效率。

    一种网络实时视频会话媒体数据多径混合冗余传输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656774B

    公开(公告)日:2018-10-23

    申请号:CN201610018297.3

    申请日:2016-01-12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网络实时视频会话媒体数据多径混合冗余传输方法,该方法为视频发送端将捕获的实时视频会话媒体数据按照实时视频会话双方协商的视频编解码格式和应用层网络传输协议进行封装,经由多条不完全相交的网络传输路径进行多径混合冗余传输,其中对实时视频会话媒体数据的关键帧数据采用冗余传输方式,同时发送至多条不完全相交的传输路径上,对非关键帧数据采用分发传输方式,分配到多条路径传输;视频接收端对接收到的不同传输路径的数据包分组进行冗余剔除和重组操作,得到按序排列的实时视频媒体数据包,并按照实时视频会话双方协商的视频编解码格式和应用层网络传输协议进行实时视频数据分组回调解码操作,得到原始的视频媒体数据。

    支持多径中继传输的IMS会话协商控制系统、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135468B

    公开(公告)日:2017-04-05

    申请号:CN201410310503.9

    申请日:2014-07-01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支持多径中继传输的IMS会话协商控制系统、装置及方法,属于网络通信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引入多径传输业务,使IMS网络侧便于对媒体传输进行管理(如授权管理、路径管理、计费管理);通过对注册过程和会话建立过程进行多径传输业务授权,使IMS网络侧能够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媒体传输服务质量;通过会话协商,使IMS网络侧能够为终端之间和终端与应用服务器之间的多种会话提供多径传输业务;并在多径传输过程中引入了IMS网络能力,提高了多径传输的灵活性和可控性,进一步完善了多径传输过程。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