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449641A
公开(公告)日:2015-03-25
申请号:CN201410602354.3
申请日:2014-10-3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IPC: C09K8/59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9K8/59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降低CO2非混相驱最小混相压力的调节剂及其应用方法,属于油田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领域,该调节剂由苯类物质、醚类物质、油溶性表面活性剂和起泡剂组成;其应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进行CO2驱前,通过注入井向储层注入调节剂;然后焖井至调节剂与原油充分接触、溶解;(2)继续通过注入井注入CO2,直至产出井中气油比超过地层条件下的溶解气油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调节剂能够与CO2生成泡沫,起流度控制作用;同时由于调节剂中的苯类物质、醚类物质及溶解于其中的油溶性表活剂三者能够相互促进能够降低CO2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从而降低CO2驱最小混相压力,大幅度提高CO2驱采收率。
-
公开(公告)号:CN104140797B
公开(公告)日:2019-02-15
申请号:CN201310523013.2
申请日:2013-10-2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驱防窜剂及其应用方法。该气驱防窜剂由A剂和B剂构成;A剂为有机胺类物质,B剂由凝胶主剂、酸度调节剂和水混合而成。先向地层注入B剂然后注入A剂。该防窜剂能够耐温90‑120℃,耐盐30×104mg/L,成胶时间可控。该防窜剂能够自产CO2气体,可以应用于空气驱、N2驱和天然气驱等,该防窜剂可封堵两类孔道,防窜剂产生的气相进入气窜小孔道,液相进入气窜大孔道,从而抑制了气体的窜逸,扩大气驱波及体积,提高原油采收率。
-
公开(公告)号:CN104293334B
公开(公告)日:2019-02-01
申请号:CN201410240111.X
申请日:2014-05-3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IPC: C09K8/59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油田化学品技术领域,涉及油田用提高采油效率的化学助剂,具体涉及一种可溶于CO2的泡沫剂及其制备方法。可溶于CO2的泡沫剂由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泡沫剂、醇类增溶剂及CO2按照如下质量百分比混合而成:0.1%~6%的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泡沫剂、0.5%~10%的醇类增溶剂、85%~99%的CO2。本发明提供的泡沫剂可溶解于CO2中,在油藏内遇水生成泡沫,提高了泡沫剂的可注入性,避免注入过程中CO2遇水对注入井筒的腐蚀问题,同时本泡沫剂的溶解性、耐温耐盐性及稳泡性能优良。
-
公开(公告)号:CN103484089B
公开(公告)日:2018-06-26
申请号:CN201310407845.8
申请日:2013-09-0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IPC: C09K8/5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井缓蚀抑盐剂及其制备方法,该缓蚀抑盐剂由物质A与抑盐主剂和抑盐辅剂按照质量比5~30:5~20:1~10混合,调节pH至6~8而得;其中物质A由1‑卤甲基萘和喹啉在130~150℃反应制得。该缓蚀抑盐剂在高温(120℃)、高矿化度(20×104mg/L)等酸性条件下缓蚀率可达85%以上,管材表面无点蚀,抑盐率可达90%以上;该药剂使用后可分解为无机相和有机相,无机相可随产出液中的污水一起处理,有机相呈悬浮状,可直接分离。
-
公开(公告)号:CN103484089A
公开(公告)日:2014-01-01
申请号:CN201310407845.8
申请日:2013-09-0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IPC: C09K8/5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9K8/54 , C09K2208/3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井缓蚀抑盐剂及其制备方法,该缓蚀抑盐剂由物质A与抑盐主剂和抑盐辅剂按照质量比5~30:5~20:1~10混合,调节pH至6~8而得;其中物质A由1-卤甲基萘和喹啉在130~150℃反应制得。该缓蚀抑盐剂在高温(120℃)、高矿化度(20×104mg/L)等酸性条件下缓蚀率可达85%以上,管材表面无点蚀,抑盐率可达90%以上;该药剂使用后可分解为无机相和有机相,无机相可随产出液中的污水一起处理,有机相呈悬浮状,可直接分离。
-
公开(公告)号:CN103478164A
公开(公告)日:2014-01-01
申请号:CN201310398152.7
申请日:2013-09-0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田污水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属油田用化学剂及制备技术领域。该油田污水杀菌剂由纳米二氧化钛粉末、交联剂、表面活性剂和氧化剂按照以下质量百分比混合而成:10~15%的纳米二氧化钛粉末、0.5~2%的交联剂、5~10%的表面活性剂、5~10%的氧化剂、余量为水。该杀菌剂可随液流沉积于管壁、弯角等处,缓慢稀释出主剂,药效持久,对管线无腐蚀,加注18天后对硫酸盐还原菌、腐生菌和铁细菌的综合杀菌率仍达90%以上,而药剂加注周期为15~25天,是普通药剂的10~15倍,大大减缓了操作强度并降低了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2207491B
公开(公告)日:2013-04-17
申请号:CN201010136507.1
申请日:2010-03-3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田提高采收率室内实验研究中轻质原油低温氧化反应速率的测定方法,该方法以配样器为反应容器,通过不同反应阶段原油单次脱气实验获得的气油比计算溶解气的量,通过气顶气和溶解气的组成变化情况,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各不同反应阶段的气顶气量、参与氧化反应的原油量和氧气消耗量,并以此为基础计算不同反应阶段原油低温氧化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本发明可以准确测量原油在不同反应阶段的平均氧化反应速率值,为原油氧化反应动力学参数的计算和不同原油间反应活性的对比提供基础数据。
-
公开(公告)号:CN102898562A
公开(公告)日:2013-01-30
申请号:CN201210426535.6
申请日:2012-10-3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弹性颗粒调驱剂制备方法,具体操作步骤是将含油污泥与聚合单体、引发剂、交联剂、水混合后发生聚合交联同步反应,生成弹性胶块,弹性胶块经切块造粒筛分后得到不同粒径弹性颗粒调驱剂。本发明可将油田含油污泥直接作为填料制备弹性颗粒调驱剂,其可吸水3.5~12倍,膨胀时间5~15天,吸水后弹性模量和屈服应力大于6KPa,是普通体膨颗粒材料的2倍以上,为高强度的弹性凝胶体,具有良好的深部放置、形变及封堵能力,可作为油田凝胶颗粒调驱剂使用,既减少环境污染、又降低了油田生产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4357039A
公开(公告)日:2015-02-18
申请号:CN201410602206.1
申请日:2014-10-3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IPC: C09K8/588 , C08F220/56 , C08F220/60 , C08F2/26 , C08F2/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9K8/588 , C08F2/26 , C08F2/30 , C08F220/56 , C09K8/584 , C08F222/3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合物微球乳液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一种聚合物微球乳液驱油剂,由表面活性剂、丙烯酰胺、硅溶胶、交联剂、过硫酸钾、亚硫酸钠、白油混合而成。一种聚合物微球乳液驱油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水相溶液配制;(2)待聚合微乳液体系配制;(3)聚合交联反应。本发明的聚合物微球乳液驱油剂与混合脱水原油油水界面张力达到10-3mN/m级别,微球粒径分布50-210nm、膨胀倍数达到自身重量的12倍,耐温100℃,耐盐20×104mg/L,同时具备调堵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能力,解决了单注表面活性剂存在窜流、现有聚合物微球不具备洗油能力、聚合物微球与表面活性剂直接复配协同增效不确定的缺陷。
-
公开(公告)号:CN103478164B
公开(公告)日:2019-01-11
申请号:CN201310398152.7
申请日:2013-09-0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田污水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属油田用化学剂及制备技术领域。该油田污水杀菌剂由纳米二氧化钛粉末、交联剂、表面活性剂和氧化剂按照以下质量百分比混合而成:10~15%的纳米二氧化钛粉末、0.5~2%的交联剂、5~10%的表面活性剂、5~10%的氧化剂、余量为水。该杀菌剂可随液流沉积于管壁、弯角等处,缓慢稀释出主剂,药效持久,对管线无腐蚀,加注18天后对硫酸盐还原菌、腐生菌和铁细菌的综合杀菌率仍达90%以上,而药剂加注周期为15~25天,是普通药剂的10~15倍,大大减缓了操作强度并降低了成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