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713224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862365.5
申请日:2024-12-17
IPC: F22B1/00 , E21B43/24 , F22B1/28 , F22D1/00 , F24S10/30 , F24S30/48 , H02S40/10 , H02S40/22 , H02S40/32 , H02S40/38 , H02J7/3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度岩层稠油热驱替开发协同绿电供给系统及方法,主要包括有网状管架、万向轮、射流喷嘴、片层镜面、曲面光伏、热交换层、电加热炉、蒸汽稳流器、稠油热采井筒等组件,旨在针对稠油开采矿区利用太阳能资源提供大量的水蒸汽,以原位蒸汽注入的方式传递至深度岩层中的油层并对其加热,降低其粘性,提高稠油采收率。同时,可为油气田提供充足绿电,提升油气田清洁能源占比,降低碳排放。本发明充分考虑油田矿区地广人稀、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客观属性进行设计,可同时产出电能和大量井下蒸汽,具有集成度高、模块化适应性强、应用性广等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19651927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862366.X
申请日:2024-12-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偏远油气田氢储能及原油降阻集输一体化系统和方法,主要包括有惰性气瓶、光化学反应管、抛物聚光器、角度限位器、光伏、热交换腔体、储氢罐、燃料电池、原油储罐和螺旋导热管等构件,通过内部组件的有机协同及工艺设计实现分布式太阳能的分频梯级利用及协同光‑热转化、废热的收集与原油降阻集输高效利用。本发明旨在为相关领域科研人员或领域从业者提供一种油田用的氢长时储能和原油热降粘耦合技术方案,有助于其研究集成系统内部的太阳能光学分配规律及高效的热耦合方法,同时,也可以通过对系统的组件优化探索系统内部工艺参量的最佳优化阈值区间及内部能质流动的低阻传输。本发明具有集成度高、可操控性强等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18846996B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344864.5
申请日:2024-09-25
Applicant: 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西安交通大学
IPC: B01J19/12 , B01J27/043 , B01J35/39 , B01J35/56 , C01B3/04 , H01M8/0606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光催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光热‑光催化系统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产氢设备和氢燃料电池。本申请构建了CdS/CoFe2O4 p‑n异质结光催化剂,其能够确保光生载流子的空间传输连续性和有效分离,抑制CdS固有的光腐蚀,从而显著提高了光催化效率。此外,本申请结合该光催化剂和具有宽太阳光谱响应范围的碳泡沫光热材料获得了高效光热‑光催化系统,该光热‑光催化系统能够将液态水转化为水蒸气,同时在光照射下将水蒸气分解为氢气。相比于传统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系统,本申请所述光热‑光催化系统优化了太阳能的吸收、转化和利用,提高了整体反应温度,并且最大限度降低了催化界面处的气体输运阻力,从而显著提高了光催化制氢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836583B
公开(公告)日:2025-02-21
申请号:CN202411309503.7
申请日:2024-09-19
Applicant: 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西安交通大学
IPC: F24S20/20 , H01M8/0606 , H01M8/04082 , C01B3/02 , C25B1/04 , C25B9/65 , F24S20/40 , F24S23/00 , F24S60/00 , H01M8/0656 , H02S40/22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供能系统,所述供能系统包括聚光器、反应管、储存罐以及泵体,聚光器和反应管从上至下相对设置,反应管包括第一入口端和第一出口端,储存罐包括第二入口端和第二出口端,第一入口端和第二出口端通过第一管路连通,第一出口端和第二入口端通过第二管路连通,储存罐的第三出口端用于与氢燃料电池连接来为氢燃料电池提供氢气,第一管路上设有泵体,反应管内设有至少一个挡流板组。根据本申请的供能系统,挡流板组能够对进入反应管中的颗粒悬浮液进行扰流,从而提升单位体积内颗粒在悬浮液中的分散度,有效缓解颗粒群在反应过程中的团聚和聚并等过程,提高悬浮液的光吸收率,从而提升太阳能的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932355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0999798.9
申请日:2024-07-24
IPC: C25B9/19 , C25B1/04 , C25B9/00 , C25B9/65 , C25B15/021 , C25B15/08 , H02S20/32 , H02S40/44 , F24S30/4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循环绕轴并行工作的聚焦光伏电解一体化制氢系统,包括有光伏板、换热腔体、联动长杆、连杆臂、旋转飞盘、直流电解槽、对流换热器等部件,旨在为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及研究人员深度探究太阳能全光谱低倍聚焦耦合光伏电解一体化制氢系统的优化及内部关键材料的研发提供反应器设计方案及评价空间。本发明基于简易的循环绕轴跟踪结构设计,可快速实现多模块、大面积的制氢系统的集成控制,同时,本发明充分匹配太阳能光子能级及光热、光电转化的吸光特性,可实现太阳能全光谱的梯级利用,提升了整体制氢效率。本发明具有集成度高、流程完整、可操控性高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8745575A
公开(公告)日:2024-10-08
申请号:CN202410999799.3
申请日:2024-07-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光学辐射优化设计的槽式光伏电解水一体化制氢系统,包括旋转滚轮、制冷腔体、半抛物面式镜面板、可伸缩性气压杆、光伏片、直流碱性电解槽、储能电池和DC‑DC直流变换器等构件,旨在从太阳能光学利用及辐射传递过程优化设计角度提高太阳能光电‑电氢转化的光子利用效率及终端氢能输出的平稳性,为相关科研工作者及涉及领域从业人员提供一种具有光学可优化空间的槽式光伏电解水一体化制氢系统,方便研究人员探索其内部光学辐射设计理论机制及反应系统的光学控制优化规律。本发明系统具有集成度高、操作简便、可复制性强的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17811481A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311857190.4
申请日:2023-12-29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 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线性聚焦曲面光伏发电协同物料去湿一体化装置,该装置中的线性聚焦曲面光伏发电部分包括有设置在光伏发电整体上方的透光板,透光板正下方设置有最外层的上侧线性曲面光伏和下侧线性曲面光伏,中间层的导热材料层以及最里层的气体流道管;在同心圆结构两侧分别设置有曲面镜面反射板,在曲面镜面反射板的最下方固定连接有平面镜面反射板,透光板的两端分别与曲面镜面反射板的最上端固定连接;两侧线性曲面光伏的下游端设置有储能蓄电池;气体冷却部分利用气体介质及时将线性曲面光伏工作时所携带的热量及时扩散;物料去湿部分利用气体余热将物料中所含水分及时去除。本发明具有新颖、高效、集成度高、跨领域性强、自控性好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7802516A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311857192.3
申请日:2023-12-29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C25B9/19 , C25B1/04 , C25B9/65 , C25B9/67 , C01B3/04 , H02S40/44 , H02S40/42 , H02S40/22 , H02J7/35 , F24S3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倍聚焦双抛双面光伏发电耦合光热制氢集成系统,其主要包括有透光清洁板、左抛物镜面、右抛物镜面、上光伏板、下光伏板、冷却板流道、旋转支架、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和光热反应器等构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高稳定性、高光学利用效率的低倍聚焦双面光伏发电耦合热辅助光激发制氢反应集成系统,有助于相关研发科研人员进一步深化研究和优化相关反应机制工况及设计理论。本发明中设置的双抛双面光伏可大大削弱光伏发电的波动性,提升光学利用效率,提高能量的互补匹配特性,将光伏富余热量有序传递给电解水反应和光热催化制氢反应,实现了对太阳能光谱能量的分级全梯度利用。本发明具有新颖、高效、环保、清洁、集成度高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5870008B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211600255.2
申请日:2022-12-12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气取水捕碳‑光催化制碳氢燃料多功能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和应用,将MOF和光催化剂混合均匀,然后在100‑200℃下煅烧1‑3小时,得到制碳氢燃料多功能复合材料。本发明采用混合煅烧方法,一方面使MOF和TiO2光催化剂充分接触并分布均匀,另一方面提高MOF和TiO2光催化剂两者结合的稳定性,减少材料本身的缺陷,减少界面接触势垒,提高光催化活性,实现吸附的水分和CO2向碳氢燃料的高效转化。
-
公开(公告)号:CN115197358B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210934463.X
申请日:2022-08-04
Applicant: 西安交通大学
IPC: C08F212/08 , C08F220/56 , C08F222/38 , C09K11/02 , C09K11/06 , E21B43/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适用于深层气藏水平井返排示踪的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将丙烯酰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与表面活性性分散在在水中,得到混合溶液;将苯乙烯和荧光素钠加入到混合溶液中,加热后加入引发剂,在70℃~90℃下反应直到反应液体变为黄色乳液且颜色深度不再发生变化,得到微球示踪剂。本发明利用化学反应将荧光素钠以共价连接的方式负载在微球载体的表面制备荧光微球,该微球的荧光物质分布比较均匀,微球表面的荧光物质是以荧光点的形式分散接枝在微球的外表。并且示踪剂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分散性,制得的液体示踪剂在pH、温度和离子浓度的影响下均保持优异的动力学稳定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