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761048A
公开(公告)日:2018-11-06
申请号:CN201810541035.4
申请日:2018-05-3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1N33/3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3/38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混凝土收缩应力的成套设备,包括架体,所述架体内设置有用于夹设固定混凝土试块的夹具,夹具配套设置有用于检测混凝土试块的收缩应力的检测机构和通过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将混凝土试块拉/压回原长度的伸缩机构;所述夹具包括固定设置在架体上的定夹块和与伸缩机构配合设置的动夹块;所述检测机构包括信号分析处理组件和设置在动夹块上的多个激光位移传感器,激光位移传感器均与信号分析处理组件通信连接,所述伸缩机构上设置有与信号分析处理组件通信连接的力传感器,力传感器用于检测将混凝土试块拉/压回原长度的拉/压力;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成本低廉且对混凝土收缩应力的检测精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07657138A
公开(公告)日:2018-02-02
申请号:CN201711104099.X
申请日:2017-11-10
Applicant: 重庆建工住宅建设有限公司 , 重庆市綦江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 , 重庆大学 , 重庆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17/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04 , G06F17/5036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基于BIM的虚拟施工设备技术在钢连桥工程中的应用从基本理论、BIM技术、模拟技术、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虚拟施工技术理论框架,建立了虚拟施工技术模拟应用模型,并基于Bentley系列软件中的AECOsim Building Designer平台进行了模拟功能的应用。通过将本课题建立的功能模型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测试和应用,证实了这些模拟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即可以有效地模拟施工过程、有效地模拟施工设备资源、有效地分析资源的利用情况、有效地进行工期-成本优化,达到了本课题的预期目标。
-
公开(公告)号:CN106706512A
公开(公告)日:2017-05-24
申请号:CN201710096986.0
申请日:2017-02-22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1N19/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1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锚杆脱粘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利用加速度传感器采集锚杆被激励后的振动加速度信号;S2采用解析模式分解方法得到振动加速度信号的一阶加速度分量,对其积分得到一阶位移分量;S3对一阶位移分量作希尔伯特变换,获得锚杆的频率‑振幅曲线;S4根据频率‑振幅曲线判断其非线性振动程度;根据非线性振动程度,进行锚杆脱粘识别。本发明探索利用非线性振动特性进行锚杆锚固状态检测的可行性,基于对锚杆杆体与胶结体界面以及锚杆胶结体与岩土体界面的无损检测,对锚杆的锚固状态做出评价,对于安全生产以及保障工程结构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3728128A
公开(公告)日:2014-04-16
申请号:CN201410039877.1
申请日:2014-01-27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1M1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结构构件半刚性连接损伤检测系统,通过布置在被测构件端部半刚性连接附近的传感器采集到构件自由振动的信号,将这些信号经过一定的分析处理模块分析处理后得到构件端部的振幅-时间曲线和频率-时间曲线,进而得到构件端部的频率-振幅曲线,比较曲线中相同振幅区间内频率改变值的大小以判断半刚性连接的损伤,频率值改变越大说明损伤越严重。实际检测中可以对安装状态相同的多根构件进行检测,然后得出各构件每一端的频率-振幅曲线,对比这些曲线相同振幅区间内频率的改变值即可判断哪些半刚性连接存在损伤且损伤的程度如何。
-
公开(公告)号:CN103643668A
公开(公告)日:2014-03-19
申请号:CN201310626571.1
申请日:2013-12-02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工程基坑监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取5个监测点的位移植;把这5个监测点的数据作为样本的输入向量,把每个样本所对应的岩土体参数作为输出向量;雏形样本经非线性映射后产生实际训练样本;将监测得到的数据常被绘制成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本发明从土岩组合基坑施工过程中变形动态预报及安全性控制入手,结合BP神经网络及尖点突变理论,对深基坑工程的工况进行安全性评价实施动态控制,随时监测周围土层和支护结构所承受的实际荷载、变形以及内力值的大小,并根据基坑当前的渗流场特征的抽水量和地下水位值,分析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将监测得到的数据绘制成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准确、及时的反映工况。
-
公开(公告)号:CN102999669A
公开(公告)日:2013-03-27
申请号:CN201210497613.1
申请日:2012-11-2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用于防止高大模板支架连续性倒塌的方法:1)高大模板支架建模;2)施加模拟荷载;3)对高大模板支架出现缺陷后的情况计算每种缺陷对应的失稳系数Ⅰ;4)增加辅助措施,重新计算失稳系数Ⅱ;5)比较失稳系数Ⅰ和失稳系数Ⅱ。本发明通过建模可以分析施工期模板支撑体系的受力特点,经过计算后,进行模板支架整体受力及抗连续倒塌分析,提出模板支架设计及施工改进技术措施。增加辅助措施后,重新计算在有缺陷情况下的失稳系数,通过与没有增加辅助措施时的失稳系数相比较,得知辅助措施是否有效,从而指导辅助措施增加,防止高大模板支架倒塌。
-
公开(公告)号:CN119990674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510201493.3
申请日:2025-02-24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6Q10/0631 , G06Q10/10 , G06Q50/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人智协同三元理论的智能建造项目智能化水平评估方法,包括:获取目标项目数据以及各个阶段的传统设备智能化修正参数;根据目标项目数据,确定各个阶段的总人工占比、传统设备占比、人机合作占比以及人机合作中智能设备参与占比;根据人智协同三元理论,将上述占比以及对应的传统设备智能化修正参数作为评估参数,得到各个阶段的智能化程度;根据各个阶段的智能化程度以及预先确定的各个阶段权重,得到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程度。通过实施本发明,从非智能化视角出发,分析施工过程中人工、传统设备、人机协作及智能设备独立完成任务的动态比例,确保智能化实施的全局性与协调性,为智能建造项目的高效管理和实施提供了科学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8517146B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410833070.9
申请日:2024-06-26
Applicant: 重庆大学 , 重庆建工住宅建设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椰壳纤维增强珊瑚骨料混凝土下料装置,属于混凝土加工技术领域,包括进料斗与若干缓冲箱,缓冲箱中空,连接箱内设置有环形的连接座,连接座上开设有锥形槽,连接座内壁上均连接有同轴设置的料管,且料管顶部端面与锥形槽齐平;连接座上固定有环形的支撑框架,支撑框架两侧对称铰接有活动板,支撑块另外两侧对称铰接有调节板,活动板两侧均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均水平滑动连接有安装块,安装块与凹槽之间设置有弹性支撑件,安装块端部铰接有与调节板相抵的封闭板,安装块与封闭板之间设置有支撑气囊;其目的在于椰壳纤维增强珊瑚骨料混凝土在纵深较大的情况下下料时,混凝土有很大的向下加速度,容易产生离析现象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740695A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411804509.1
申请日:2024-12-10
Applicant: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 重庆大学
IPC: G06Q10/04 , G06Q50/08 , G06Q50/26 , G06N3/0442 , G06N3/098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设工程施工全寿命周期下的碳排放预测方法,包括:收集与建设项目相关的碳排放数据,使用灰色关联分析选择碳排放数据中的多维特征和短期近邻性特征;构建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碳排放预测模型,将提取得到的特征输入到碳排放预测模型中,通过历史碳排放数据对其进行训练,优化模型参数;基于当前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确定各施工阶段下的碳排放项目并通过碳排放预测模型得到碳排放预测结果。本发明结合碳排放多维特征和短期近邻性特征提取技术以及训练的长短期记忆网络碳排放预测模型,实现对建设工程施工全寿命周期下的碳排放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116556396B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310777829.1
申请日:2023-06-29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震救灾用快速搭建的装配式基础,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包括若干基础梁,相邻基础梁的连接点处均设置有连接基础,连接基础内部开设有空腔,空腔侧壁上均开设有若干端口,端口中部侧壁上开设有同轴线的第一环形槽,端口处设置有连接套筒,连接套筒周侧固定有同轴线的环形板,环形板伸入第一环形槽并与之滑动连接,环形槽内设置有用于驱动环形板纵向任意方向移动的驱动结构;连接套筒内滑动连接有移动柱,基础梁端部均可拆卸连接有固定套筒,固定套筒与相应移动柱之间通过球铰结构形成球铰连接;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在受到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受传统的建筑基础施工制约,导致建筑无法快速重建,不利于稳定灾情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