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462954B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1880019525.6
申请日:2018-03-12
Applicant: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外装体(20),供电线(11)插通,能使布线路径弯曲,具备:带状部(22),其沿着电线(11)呈带状延伸,且能弯曲;一对侧壁部列(27A、27B),其沿着带状部(22)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有多组从带状部(22)立起的一对侧壁部(28A、28B),以隔着电线(11)的方式配置;以及盖部(40),其与带状部(22)对置配置,限制在一对侧壁部列(27A、27B)间插通的电线(11)的脱离,盖部(40)具备隔离部(47、48),隔离部(47、48)插通于侧壁部列(27A、27B)中的相邻的侧壁部(28A、28B)间的间隙而将相邻的侧壁部(28A、28B)间的间隔保持为规定尺寸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11902888A
公开(公告)日:2020-11-06
申请号:CN201880091743.0
申请日:2018-08-08
Applicant: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B7/00
Abstract: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尽量不使电线的绝缘被覆变形而对电线和片材进行热加工的技术。线束(10)具备:电线(20),包括芯线(22)和覆盖芯线的绝缘被覆(26);片材(30),在树脂制的主面(33)上配设有所述电线,所述主面中的与所述电线接触的部分与所述电线的所述绝缘被覆被进行热加工而形成为电线固定部(34)。所述片材中的包括所述电线固定部的部分形成得比所述绝缘被覆软。
-
公开(公告)号:CN111886767A
公开(公告)日:2020-11-03
申请号:CN201880091243.7
申请日:2018-08-30
Applicant: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基干电缆(12)的电力用基干导体(30)和分支电缆(13)的电力用分支导体(37)通过第1基干侧母线(56)、保险丝以及第1分支侧母线(60)电连接。基干电缆(12)的信号用基干导体(31)和分支电缆(13)的信号用分支导体(38)通过中继母线(64)电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111683837A
公开(公告)日:2020-09-18
申请号:CN201980011573.5
申请日:2019-01-23
Applicant: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 东海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扶手(10)为如下结构:该扶手10具备:支架(30),固定于座椅骨架(20);扶手主体(40),可转动地安装于支架(30);设备连接部,面向扶手主体(40)的外表面而设置;扶手侧连接器(57),固定于座椅骨架(20)中的与支架(30)不同的位置;及电缆(80),一端(81)与设备连接部连接,另一端(82)与扶手侧连接器(57)连接,扶手主体(40)具有保持电缆(80)并使其插通的电缆插通部(53),在支架(30)和扶手主体(40)中的任意一方设置有配合于扶手主体(40)的转动而容许电缆(80)的移动的孔(长孔(37))。
-
公开(公告)号:CN110574250A
公开(公告)日:2019-12-13
申请号:CN201880028399.0
申请日:2018-04-20
Applicant: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线束布线装置,具有:线束,其一端侧与能滑动地安装于轨道的滑动件连结,并且另一端侧从轨道导出;折回引导部,其使从轨道导出的线束弯曲并向沿着轨道的方向折回;以及收纳部,其具有底壁及从底壁的侧缘立起的侧壁,收纳通过折回引导部而折回的线束,线束在收纳部内具有沿着轨道配置的直线状的直线部,并且具有弯曲部,弯曲部在直线部中的与折回引导部相反的一侧以沿着轨道的方式进一步折回,在收纳部设置有滑动保持部件,所述滑动保持部件将弯曲部保持为能沿着弯曲部的弯曲方向滑动,并且能沿着直线部的延伸方向移动,在滑动保持部件设置有使直线部从侧壁分离的分离引导部。
-
公开(公告)号:CN110462954A
公开(公告)日:2019-11-15
申请号:CN201880019525.6
申请日:2018-03-12
Applicant: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外装体(20),供电线(11)插通,能使布线路径弯曲,具备:带状部(22),其沿着电线(11)呈带状延伸,且能弯曲;一对侧壁部列(27A、27B),其沿着带状部(22)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有多组从带状部(22)立起的一对侧壁部(28A、28B),以隔着电线(11)的方式配置;以及盖部(40),其与带状部(22)对置配置,限制在一对侧壁部列(27A、27B)间插通的电线(11)的脱离,盖部(40)具备隔离部(47、48),隔离部(47、48)插通于侧壁部列(27A、27B)中的相邻的侧壁部(28A、28B)间的间隙而将相邻的侧壁部(28A、28B)间的间隔保持为规定尺寸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06575726B
公开(公告)日:2019-07-19
申请号:CN201580041152.9
申请日:2015-07-29
Applicant: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2/16 , H01G2/04 , H01G11/12 , H01G11/16 , H01G11/76 , H01G11/82 , H01M2/1077 , H01M2/206 , H01M2/305 , H01M2/348 , H01M10/482 , H01M2200/103 , H01M2220/20 , Y02E60/13 , Y02T10/7022
Abstract: 一种蓄电模块(10),具备:蓄电元件组(11),其层叠多个具有从侧缘突出的引线端子(13)的蓄电元件(12)而构成;以及保险丝(45),其与引线端子(13)电连接。在保险丝(45)上直接连接有检测蓄电元件(12)的状态的检测端子(50)。
-
公开(公告)号:CN109964286A
公开(公告)日:2019-07-02
申请号:CN201780068391.2
申请日:2017-10-23
Applicant: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B7/00 , H01B13/01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用1个外装构件简单地应对线束中的平坦地配置的区域和弯曲地配置的区域这两个区域的技术。线束具备:外装构件,形成为片状;至少1根电线,配置于所述外装构件的一个主面侧;以及缝纫线,将所述电线缝在所述外装构件上。所述外装构件中的沿着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的一部分区域形成为平坦的状态,并且所述外装构件中的沿着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的其他至少一部分区域在与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卷曲。
-
公开(公告)号:CN106463935B
公开(公告)日:2019-06-25
申请号:CN201580033883.9
申请日:2015-06-23
Applicant: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G15/013 , H01B7/282 , H01R13/5205 , H02G3/22 , H02G15/046 , Y02A30/14
Abstract: 一种密封部件(10)设置有:橡胶塞(15),所述橡胶塞设置有电线贯穿部(21),电线贯穿部具有多个第一到第四贯穿孔(22A、22B、22C、22D),多根第一到第四电线(13A、13B、13C、13D)中的每根从所述贯穿孔中穿过;和引导部件(16),其具有多个第一到第四引导孔(38A、38B、38C、38D),所述引导部件在穿过该多个第一到第四贯穿孔(22A、22B、22C、22D)的多根第一到第四电线(13A、13B、13C、13D)延伸的延伸方向(A)上布置在电线贯穿部(21)之后,该多根第一到第四电线(13A、13B、13C、13D)中的每根插入第一到第四引导孔(38A、38B、38C、38D)中,并且与橡胶塞(15)的该多个第一到第四贯穿孔(22A、22B、22C、22D)相对准。
-
公开(公告)号:CN109565094A
公开(公告)日:2019-04-02
申请号:CN201780049466.2
申请日:2017-07-31
Applicant: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10/6557 , F28D15/02 , H01G2/08 , H01G11/18 , H01M2/10 ,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47 , H01M10/655 , H01M10/6551 , H01M10/6555
Abstract: 冷却部件(20)具备:冷却介质(21);封入体(25),使第一片部(26A)与第二片部(26B)相向配置,在密闭状态下封入有冷却介质(21);吸收部件(22A~22C),配设于封入体(25)内,吸收冷却介质(21);及间隔件(30A~30D),配设于封入体(25)的内侧,保持第一片部(26A)与第二片部(26B)之间的间隔。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