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465459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622733.2
申请日:2024-05-20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1R31/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六氟化硫替代气体的筛选方法,涉及电器绝缘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选择液化温度范围在‑90℃~‑10℃的绝缘气体;检测并计算获得气体组元相对于六氟化硫的绝缘强度和燃烧下限;2种气体组合成不同的混合气体后,检测绝缘强度和抑制燃烧系数;筛选同时满足绝缘强度>0.55、抑制燃烧系数>0.9的混合气体,作为替代六氟化硫气体的绝缘介质。本发明提供的六氟化硫替代气体筛选方法,可以从现有的氢氟烯烃小分子中筛选出绝缘强度高于干燥空气、液化温度低于氟化腈、氟化酮等六氟化硫替代气体且具有弱可燃性的气体,筛选过程可以节省工作量,且筛选后绝缘气体经验证证实具有相对优的绝缘强度和抑制燃烧系数。
-
公开(公告)号:CN109814015B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1910233242.8
申请日:2019-03-26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同轴电极结构,包括:绝缘盆、外壳、高压电极、地电极和地电极法兰;外壳具有一开口面,绝缘盆的底部朝向开口面且与开口面可拆卸连接;地电极法兰设于外壳的内部且与外壳可拆卸连接,中空的地电极与地电极法兰可拆卸连接;高压电极的一端固定于绝缘盆的底部上,且其另一端穿过地电极呈同轴设置。本发明由于绝缘盆、外壳、地电极、地电极法兰之间是可拆卸连接,当绝缘试验过程需要调整同轴电极距离时,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安装和拆卸,通过更换不同直径的地电极进而实现电极距离的改变。
-
公开(公告)号:CN118034025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167594.9
申请日:2024-02-06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5B11/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凝结水再循环控制系统过程给定处理方法及装置,包括:将火电机组凝结水再循环控制系统的过程给定信号输入负比例控制器;将所述负比例控制器的输出信号输入四阶惯性滤波器;将所述四阶惯性滤波器的输出信号分别输入二阶惯性滤波器和减法器;将所述四阶惯性滤波器的输出信号与所述二阶惯性滤波器的输出信号进行相减处理,得到减法信号;将所述过程给定信号与所述减法信号进行相加处理,得到加速型最速控制系统过程给定信号。采用本发明,使凝结水再循环控制系统的加速型最速控制系统抑制了过程超调,显著减小了调节时间,提升了加速型工程最速比例‑积分控制器的控制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9085280B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1811203626.7
申请日:2018-10-16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定量检测六氟化硫气体成分的系统,包括:第一六通阀、第二六通阀、第三六通阀、PDD检测器、第一微量针型阀、第二微量针型阀、硫色谱填充柱、碳色谱填充柱和定量环。本申请提供的系统,能够实现对待检测气体样品中的H2、C3F8、COS、SO2F2、H2S、CS2、N2、O2、CO、SO2、CH4、CF4的检测,可检测组分多,且仪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方便市场推广,解决了现有的缺少一种可检测组分多、结构简单、成本低、有利于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六氟化硫气体成分检测系统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739063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1798953.2
申请日:2023-12-25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悬臂梁动力吸振器,其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外壳、多个第一吸振弹簧、多个第二吸振弹簧。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悬臂梁动力吸振器等效为具有多频吸振特性的复式动力吸振器,通过第一吸振弹簧和第二吸振弹簧的刚度调节悬臂梁动力吸振器的吸振频率,提供悬臂梁动力吸振器的工作频率,而在第一吸振弹簧和第二吸振弹簧上设置弹簧质量块则能够进一步地拓宽吸振器刚度调节范围,调节吸振器的工作频率,电力设备的振动能够引发悬臂梁动力吸振器在其振动频率附近处共振,吸收电力设备在其振动频率附近处的振动能量,从而达到减振降噪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6127264A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211533668.3
申请日:2022-12-01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6F17/18 , G06Q10/0639 , G06Q50/06 , G01R31/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网噪声评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输电线路可听噪声评估方法、系统、设备和存储介质,包括:获取不同类型的导线在多个预设条件下的声压级数据,多个所述预设条件至少包括场强条件、频率条件和噪声测量条件的不同组合;根据转换规则,将所述声压级数据转换为分数数据;获取所述导线在电网铁塔中的表面场分布,并根据所述表面场分布对所述分数数据进行加权计算,得到所述导线的噪声指数;将不同噪声测量条件下的所述噪声指数相加,得到所述导线的综合噪声指数。本发明将导线表面电场强度分布特性这一重要影响因素作为输入参量进行整定,从而有效提高了噪声评估结果的准确度,使不同股型导线进行评估计算时能有效反映导线可听噪声的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952613A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2211548982.9
申请日:2022-12-05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17 , G06F30/23 , G06F30/28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层内嵌式微缝共振器的结构设计方法、装置以及系统,通过将多层内嵌式微缝共振器的结构参数作为优化参数,以目标频率处达到最大吸声性能为目标,从而构建结构参数优化模型,并通过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双频完美吸声超表面结构参数,该结构设计方法、装置以及系统提升了多层内嵌式微缝共振器的结构设计的效率;进一步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多层内嵌式微缝共振器的结构设计方法、装置以及系统还通过采用序列二次规划算法进行模型求解,从而简化了多层内嵌式微缝共振器结构参数设计流程和耗时,进一步提升了多层内嵌式微缝共振器的结构设计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798787A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211576852.6
申请日:2022-12-07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H01B3/5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体绝缘介质及其应用。气体绝缘介质包括如下按质量份计的组分:组元1反式‑1,1,1,4,4,4‑六氟‑2‑丁烯8.4份~76.7份、组元2八氟环丁烷23.3份~91.6份。本发明的气体绝缘介质绝缘强度和六氟化硫相比更加优异,液化温度低,具有更宽泛的温度应用范围。并且,在一定组成条件下性质上类似于单一物质的绝缘气体,当气体发生泄漏时,反式‑1,1,1,4,4,4‑六氟‑2‑丁烯与八氟环丁烷二者的比例不变,在电气设备维护时,可按一定比例直接补充反式‑1,1,1,4,4,4‑六氟‑2‑丁烯与八氟环丁烷,无需分析检测等其他操作。另外,本发明的气体绝缘介质环保性能好,GWP值低,ODP值为0。
-
公开(公告)号:CN115774260A
公开(公告)日:2023-03-10
申请号:CN202211431802.9
申请日:2022-11-15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1S15/8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球谐函数域远场波束形成清晰化成像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所述方法包括:采用平面波模型作为声源分布模型,并根据声源分布模型和传声器测点模型,构建远场SHB输出模型;所述传声器测点模型为实心球传声器阵列;根据远场SHB输出模型,通过迭代搜索,确定各个远场声源信息;所述远场声源信息包括声源方向和声源强度;根据各个远场声源信息,依次对各个声源成像进行清晰化处理,得到对应的SHB重构输出;将所有远场声源对应的SHB重构输出累加,得到波束形成总输出,并根据波束形成总输出,得到清晰化成像结果。本发明方法能够有效缩减声源识别中主瓣宽度、消除旁瓣污染,从而提高声学成像清晰度、增强弱源识别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0222863B
公开(公告)日:2023-01-24
申请号:CN201910280929.7
申请日:2019-04-09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的绝缘介质介电强度预测方法、装置和设备,采用拓扑表面积VSA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表面积平方变量因素参数,拓扑表面积VSA是RDKit计算的LabuteASA描述符,仅根据化合物2D结构即可计算,具有快速简单的特点,且物理意义比现有技术中的表面积平方更加明确,同时,避免了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电负性与极化率乘积这一项,而是采用分子前线轨道HOMO能量和分子分子前线轨道LUMO能量来替代,获取方式更加简单快速,物理意义明确,因此,本申请提供的绝缘介质介电强度预测方法解决了现有的计算绝缘介质介电强度方式复杂和变量因素物理意义不明确的技术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