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313053B
公开(公告)日:2017-01-18
申请号:CN201410579575.3
申请日:2014-10-24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 广州暨南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 广东凯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IPC: C12N15/866 , C07K14/78 , C07K1/22
Abstract: 本文发明公开了一种生产重组人源胶原蛋白II型的方法,属于基因工程的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利用杆状病毒多基因表达系统,用转化了该杆状病毒多基因表达系统的细菌感染昆虫细胞,产生一种表达多基因的杆状病毒,将病毒液侵染昆虫细胞或注射入家蚕幼虫体内,由此生产重组人源胶原蛋白II型全长蛋白,其蛋白结构为3条具有(G-X-Y)n重复序列的肽链形成三股螺旋结构,保持天然胶原蛋白II型的构象,具有天然胶原蛋白II型的活性。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能表达多个基因,利于生产胶原蛋白II型全长蛋白;本发明工艺方法简单,操作简便,工艺路线短。
-
公开(公告)号:CN103372199B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申请号:CN201210111244.8
申请日:2012-04-16
Applicant: 广州暨南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预防和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型脑部靶向制剂。该新型脑部靶向制剂包含有效量的细胞生长因子与TAT穿膜肽的融合蛋白或细胞生长因子与TAT和转铁蛋白受体单克隆抗体的融合蛋白、蛋白活性保护剂和适宜辅料,其中所述细胞生长因子与TAT穿膜肽的融合蛋白或细胞生长因子与TAT和转铁蛋白受体单克隆抗体的融合蛋白为活性成分。本发明的新型脑部靶向制剂具有优良的突破血脑屏障性能,并能克服单一的TAT不具有细胞选择性的缺陷,特异性靶向于脑部,通过神经营养、旁分泌等作用调控脑部神经元微环境,起到预防和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该新型脑部靶向制剂可以制备成冻干制剂、液体制剂或粘附制剂通过静脉注射或鼻腔给药的方式进行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4313053A
公开(公告)日:2015-01-28
申请号:CN201410579575.3
申请日:2014-10-24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 广州暨南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 广东凯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IPC: C12N15/866 , C07K14/78 , C07K1/22
Abstract: 本文发明公开了一种生产重组人源胶原蛋白Ⅱ型的方法,属于基因工程的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利用杆状病毒多基因表达系统,用转化了该杆状病毒多基因表达系统的细菌感染昆虫细胞,产生一种表达多基因的杆状病毒,将病毒液侵染昆虫细胞或注射入家蚕幼虫体内,由此生产重组人源胶原蛋白Ⅱ型全长蛋白,其蛋白结构为3条具有(G-X-Y)n重复序列的肽链形成三股螺旋结构,保持天然胶原蛋白Ⅱ型的构象,具有天然胶原蛋白Ⅱ型的活性。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能表达多个基因,利于生产胶原蛋白Ⅱ型全长蛋白;本发明工艺方法简单,操作简便,工艺路线短。
-
公开(公告)号:CN103655384A
公开(公告)日:2014-03-26
申请号:CN201410004038.6
申请日:2014-01-03
Applicant: 广州暨南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 广州瑾洋化妆品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方豆蔻提取物的微乳体系及其应用。具体涉及一种以豆蔻提取物为核心的微乳体系、其配方组成、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所述的豆蔻提取物以小豆蔻明和山姜素为指标成分,包含1~10重量%的豆蔻提取物,0.5~20重量%的油相,0.5~30重量%的乳化剂,0.5~10重量%的助乳化剂,并制备成纳米微乳体系,进一步制备成水剂、乳剂、凝胶剂、膏霜等形态,用于美白系列产品的开发利用,清除自由基,祛除黄气,调匀肤色,抑制黑色素的产生,防止,抑制光照射所致的色素沉着和皮肤暗沉。
-
公开(公告)号:CN101530434A
公开(公告)日:2009-09-16
申请号:CN200910038562.4
申请日:2009-04-10
Applicant: 广州暨南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诱导家蚕或柞蚕蛹产生抗菌肽(Cecropin)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含蚕抗菌肽的蚕粉或蛹粉以及蛹血清粉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用家蚕熟蚕,未吐丝的五龄末期幼虫、柞蚕蛹为原料,用超声波诱导产生抗菌肽,用喷雾干燥技术将含抗菌肽的蚕体\蛹体\蛹血清制成干粉,保存抗菌肽的杀菌活性达300~3000单位/克的水平。含抗菌肽的蚕粉或蛹粉经口服能抑制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DNA在鸭体内增殖,抑制率达80%以上。以含抗菌肽的蚕粉或蛹粉或蛹血清粉作为中药原料,制成胶囊供治疗肝炎之用。
-
公开(公告)号:CN100444734C
公开(公告)日:2008-12-24
申请号:CN200510100936.2
申请日:2005-11-08
Applicant: 广州暨南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IPC: A01N65/00 , A01N25/06 , A61K36/634 , A61K9/12 , A61P1/00
Abstract: 一种中药抗病毒喷雾剂,本发明是由莪术油和贯叶连翘提取物组成的复方喷雾剂,该组方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抗菌作用,其特征是将姜科植物莪术提取出的挥发油精制成有效部位——莪术油,藤黄科植物贯叶连翘Hypericum Perforatum的带花全草提取物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固体或液体或无菌药物制剂,使用时将该药物制剂灌装在微型喷雾器中以喷雾的形式使用。用于环境空气消毒灭菌,可以短时间内有效杀灭各种病毒、病菌,对人体无毒、无害、无色染、无腐蚀,喷雾后不需漂洗,也不会产生耐药性,使用方法独特,携带使用非常简单,可为人们随时随地提供洁净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远离病毒和病菌的侵害。又可经禽类嘴部喷入以预防和治疗病毒性感染疾病。
-
公开(公告)号:CN101143212A
公开(公告)日:2008-03-19
申请号:CN200610112958.5
申请日:2006-09-13
Applicant: 广州暨南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温敏型凝胶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温敏型凝胶剂包含作为活性成分的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凝胶基质,其中所述凝胶基质包含基于凝胶基质重量10-50%重量的泊洛沙姆。本发明由于在溶液状态下加入rh-aFGF溶液,使得制剂的均匀性更好,同时在4℃条件下操作能更好地保持rh-aFGF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605356A
公开(公告)日:2005-04-13
申请号:CN200410050814.2
申请日:2004-07-27
Applicant: 广州暨南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鸦胆子油微乳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它是以鸦胆子油为主要药理成分,并含有乳化剂、助乳化剂、植物油制备的微乳剂、亚纳米乳剂、粉针剂、膏剂、凝胶剂、固体脂质纳米粒,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口服、皮肤按摩、喷雾及直肠给药等。本微乳制剂粒径小,范围在800纳米以下,溶液澄明,热力学稳定。与普通乳剂相比,稳定性好,毒性低。外用产品具有良好的透皮性,可显著地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公开(公告)号:CN118812740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1299018.6
申请日:2024-09-18
Applicant: 广州暨南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 广东完美生命健康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暨南大学
IPC: C08B37/02 , A23L33/125 , A61K31/715 , A61K36/8994 , A61P39/06 , A61K8/73 , A61Q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薏苡仁发酵多糖CP1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薏苡仁发酵多糖CP1由t‑Glc(p)、6‑Glc(p)、4‑Glc(p)、4,6‑Glc(p)四种糖残基组成,主链为α‑4‑Glc(p)‑(1→→4)‑α‑4‑Glc(p)‑(1→→4)‑β‑4,6‑Glc(p)‑(1→连接,支链为β‑4‑Glc(p)‑(1→→6连接,具有三股螺旋结构和球状结构,平均分子量为8855 Da。本发明通过薏苡仁多菌发酵液,采用超速离心、醇沉粗提多糖后,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并冻干,获得薏苡仁多糖CP1。薏苡仁发酵多糖CP1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的生物学活性,有望可开发为活性原料应用于食品、化妆品或药物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8324930B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410762512.5
申请日:2024-06-13
Applicant: 广州暨南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组人源化乳铁蛋白及其制备方法。重组人源化乳铁蛋白序列包括模拟人源乳铁蛋白LfcinH N末端的抗菌α‑螺旋区的衍生肽并保留LfcinH Cys20、Trp23、Arg28、Lys29和Arg31关键活性氨基酸残基,所述LfcinH衍生肽具有亲水性氨基酸侧链修饰;或融合人源FLG2 C端活性片段,所述FLG2 C端活性片段包括FLG2的B型重复序列14(2247‑2321)或C‑term序列(2322‑2391)。本发明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构建包含上述结构特征蛋白片段的工程菌,并获得系列重组人源化乳铁蛋白的高效表达。通过本发明生产的重组人源化乳铁蛋白具有促进皮肤创面修复和抑制炎症反应的生物学活性,有望可开发为活性原料应用于生物医药、化妆品和大健康产品等领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