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隧道模型制作辅助装置和模型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715132A

    公开(公告)日:2021-11-30

    申请号:CN202111034683.9

    申请日:2021-09-0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3D打印隧道模型制作辅助装置和模型制作方法,涉及岩体工程测试技术领域,制作辅助装置包括能够伸入物理模型的隧洞口中的主杆和插锚机构,插锚机构包括安装于主杆上的进给组件和动力组件,进给组件包括固定于主杆的固定件和转动设置的转动件,动力组件用于带动转动件转动;锚杆表面沿轴向设有贯通的开槽,转动件用于与锚杆螺纹连接,固定件上设有用于锚杆穿过的穿孔,穿孔与转动件上的螺孔同轴设置,固定件设有用于与锚杆上的开槽配合以限制锚杆周向转动的限位棱;模型制作方法包括整体打印模型基体和利用辅助装置将锚杆插入到模型基体的锚孔。该申请能够提高岩体物理模型进行实验模拟数据反映实际工程符合度的优点。

    深埋采场覆岩类型评价标准及薄基岩加厚改造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569401A

    公开(公告)日:2021-10-29

    申请号:CN202110829865.9

    申请日:2021-07-22

    Abstract: 本公开了一种深埋采场覆岩类型评价标准及薄基岩加厚改造设计方法,首先,基于应力拱形成原理,确定基岩中能够形成稳定应力拱的临界厚度,进而建立深埋采场覆岩类型评价标准,弥补了深埋、厚松散层、基岩厚度显著变化地层条件覆岩结构类型评价标准方面的空白。然后基于上述标准,针对超薄基岩和薄基岩地层条件,提出基岩加厚改造设计方案,包括加厚改造设计区域的长度、厚度等;最后,提出薄基岩加厚改造设计方法,提出了多水平倾斜顶部顺式注浆方案和施工方法,并对钻孔布置、注浆材料等参数进行了设计,可实现采场灾害事故的主动控制,避免了以往被动的采场内控制措施引发的灾害事故。

    一种基于采动应力动态监测的卸压孔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905402B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申请号:CN201911103666.9

    申请日:2019-11-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采动应力动态监测的卸压孔施工方法,涉及矿井冲击地压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是在采区的首采工作面运输顺槽内打测量钻孔,测量钻孔A得到工作面的采动应力分布曲线,测量钻孔B得到振动频率图;首采面回采后,在下一工作面的沿空巷道内向工作面一侧打钻孔,分别得到钻孔C的采动应力分布和钻孔D的振动频率图;通过对比测量钻孔A、钻孔C的应力分布曲线与测量钻孔B、钻孔D的振动频率图,得到采动应力分布与钻杆振动频率的关系;同采区的工作面开采过程中,使用多级变径随钻扩孔钻杆钻机,并实时采集钻杆的振动频率信号,对高应力分布区域进行扩孔;该方法实现了实时测量应力分布规律,并且能够根据应力分布精准施工钻孔卸压。

    大变形回采巷道主被动耦合支护系统及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242335A

    公开(公告)日:2019-09-17

    申请号:CN201910443581.9

    申请日:2019-05-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变形回采巷道主被动耦合支护系统,包括沿巷道顶板和两帮对巷道围岩支护并与巷道围岩内表面相匹配的矿用工字钢支架,巷道围岩和矿用工字钢之间设有金属网,金属网内表面上铺设W钢带,W钢带外表面设有高强度托盘,巷道顶板和两帮的锚杆从回采巷道内表面穿过托盘、W钢带和金属网打入巷道围岩中,锚杆伸出巷道围岩内表面采用高强度托盘固定;巷道两帮设有托梁,巷道两帮锚索从回采巷道的内表面穿过托梁、W钢带、金属网打入巷道围岩中,锚索伸出巷道围岩内表面使用托梁固定;巷道顶部锚索从回采巷道的内表面穿过托盘、W钢带和金属网打入巷道围岩中,锚索伸出巷道围岩内表面使用托盘固定。本发明同时公开了该系统的施工方法。

    一种超前段回采巷道单元支架控顶范围测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666205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672780.4

    申请日:2024-11-21

    Abstract: 本发明记载了一种超前段回采巷道单元支架控顶范围测定方法,步骤为:S1,在巷道顶板处沿顶板走向和顶板倾向,覆盖单元支架与巷道顶板的接顶面布设光纤光栅位移计,光纤光栅位移计向计算机传输监测数据;S2,在光纤光栅位移计上设置测算光纤段,测算光纤段包含巷道顶板沉降形变的最大下沉点;S3,分别计算有单元支架控顶和无单元支架控顶情况下,测算光纤段的整体变形高度;S4,计算有无单元支架情况下的光纤沉降相对变形量;S5,在计算机中绘制出巷道顶板布设光纤光栅位移计后的平面坐标图,并在平面坐标图中标识出光纤光栅位移计的光纤沉降相对变形量坐标,光纤沉降相对变形量坐标顺序连接形成的覆盖区域,即为单元支架的控顶范围。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