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715132A
公开(公告)日:2021-11-30
申请号:CN202111034683.9
申请日:2021-09-04
Applicant: 山东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3D打印隧道模型制作辅助装置和模型制作方法,涉及岩体工程测试技术领域,制作辅助装置包括能够伸入物理模型的隧洞口中的主杆和插锚机构,插锚机构包括安装于主杆上的进给组件和动力组件,进给组件包括固定于主杆的固定件和转动设置的转动件,动力组件用于带动转动件转动;锚杆表面沿轴向设有贯通的开槽,转动件用于与锚杆螺纹连接,固定件上设有用于锚杆穿过的穿孔,穿孔与转动件上的螺孔同轴设置,固定件设有用于与锚杆上的开槽配合以限制锚杆周向转动的限位棱;模型制作方法包括整体打印模型基体和利用辅助装置将锚杆插入到模型基体的锚孔。该申请能够提高岩体物理模型进行实验模拟数据反映实际工程符合度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569401A
公开(公告)日:2021-10-29
申请号:CN202110829865.9
申请日:2021-07-22
Applicant: 山东科技大学
IPC: G06F30/20 , G06Q50/02 , G06F119/14 , G06F119/18
Abstract: 本公开了一种深埋采场覆岩类型评价标准及薄基岩加厚改造设计方法,首先,基于应力拱形成原理,确定基岩中能够形成稳定应力拱的临界厚度,进而建立深埋采场覆岩类型评价标准,弥补了深埋、厚松散层、基岩厚度显著变化地层条件覆岩结构类型评价标准方面的空白。然后基于上述标准,针对超薄基岩和薄基岩地层条件,提出基岩加厚改造设计方案,包括加厚改造设计区域的长度、厚度等;最后,提出薄基岩加厚改造设计方法,提出了多水平倾斜顶部顺式注浆方案和施工方法,并对钻孔布置、注浆材料等参数进行了设计,可实现采场灾害事故的主动控制,避免了以往被动的采场内控制措施引发的灾害事故。
-
公开(公告)号:CN110905402B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申请号:CN201911103666.9
申请日:2019-11-13
Applicant: 山东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采动应力动态监测的卸压孔施工方法,涉及矿井冲击地压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是在采区的首采工作面运输顺槽内打测量钻孔,测量钻孔A得到工作面的采动应力分布曲线,测量钻孔B得到振动频率图;首采面回采后,在下一工作面的沿空巷道内向工作面一侧打钻孔,分别得到钻孔C的采动应力分布和钻孔D的振动频率图;通过对比测量钻孔A、钻孔C的应力分布曲线与测量钻孔B、钻孔D的振动频率图,得到采动应力分布与钻杆振动频率的关系;同采区的工作面开采过程中,使用多级变径随钻扩孔钻杆钻机,并实时采集钻杆的振动频率信号,对高应力分布区域进行扩孔;该方法实现了实时测量应力分布规律,并且能够根据应力分布精准施工钻孔卸压。
-
公开(公告)号:CN110500127B
公开(公告)日:2020-12-15
申请号:CN201910652273.7
申请日:2019-07-19
Applicant: 山东科技大学
Inventor: 张广超 , 梁赛江 , 陶广哲 , 文志杰 , 陈连军 , 蒋邦友 , 徐美慧 , 李杰 , 俞瑨 , 赵洪宝 , 栾恒杰 , 纳赛尔·葛尔萨纳米 , 左宇军 , 石少帅 , 文金浩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无煤柱切顶成巷顶板非均匀沉降的动态治理方法,巷道掘进期间,沿掘进方向交替布置第一锚杆索系统A1与第二锚杆索系统A2;对锚杆索参数及其安装位置分区设计,实现对顶板的分区域初期加固,两区域内锚杆索系统通过内在力的传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共同实现掘进期间顶板稳定性控制。此外,锚杆与锚索一体化同排布置,有利于改善浅部煤岩体应力状态,提高浅部煤岩体的加固强度,限制浅部围岩变形破坏。工作面回采期间,对顶板进行内拉锚索参数及其安装位置的设计,重点实现对顶板不均匀沉降控制。通过掘进期间、回采期间的分时段支护措施,两个时段内安装的锚杆索的有效力传递、配合,共同实现对顶板的有效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1008758A
公开(公告)日:2020-04-14
申请号:CN201911097786.2
申请日:2019-11-12
Applicant: 山东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双指标权重法的特厚煤层沿空煤巷开掘时间设计方法,1)以基本顶下沉量为指标,确定沿空掘巷开掘时间T1,2)以巷道围岩变形速率为时间指标,确定合理开掘时间T2,3)确定合理的沿空巷道开掘时间T。在充分考虑煤、岩体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得出基本顶下沉量与覆岩运动稳定时间,更加符合现场实际,结果更加准确;引入巷道围岩变形速率作为附加指标,形成沿空煤巷开掘时间的双指标体系;提出最大基本顶下沉值的70%、围岩变形速率
-
公开(公告)号:CN110500127A
公开(公告)日:2019-11-26
申请号:CN201910652273.7
申请日:2019-07-19
Applicant: 山东科技大学
Inventor: 张广超 , 梁赛江 , 陶广哲 , 文志杰 , 陈连军 , 蒋邦友 , 徐美慧 , 李杰 , 俞瑨 , 赵洪宝 , 栾恒杰 , 纳赛尔·葛尔萨纳米 , 左宇军 , 石少帅 , 文金浩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无煤柱切顶成巷顶板非均匀沉降的动态治理方法,巷道掘进期间,沿掘进方向交替布置第一锚杆索系统A1与第二锚杆索系统A2;对锚杆索参数及其安装位置分区设计,实现对顶板的分区域初期加固,两区域内锚杆索系统通过内在力的传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共同实现掘进期间顶板稳定性控制。此外,锚杆与锚索一体化同排布置,有利于改善浅部煤岩体应力状态,提高浅部煤岩体的加固强度,限制浅部围岩变形破坏。工作面回采期间,对顶板进行内拉锚索参数及其安装位置的设计,重点实现对顶板不均匀沉降控制。通过掘进期间、回采期间的分时段支护措施,两个时段内安装的锚杆索的有效力传递、配合,共同实现对顶板的有效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0242335A
公开(公告)日:2019-09-17
申请号:CN201910443581.9
申请日:2019-05-27
Applicant: 山东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变形回采巷道主被动耦合支护系统,包括沿巷道顶板和两帮对巷道围岩支护并与巷道围岩内表面相匹配的矿用工字钢支架,巷道围岩和矿用工字钢之间设有金属网,金属网内表面上铺设W钢带,W钢带外表面设有高强度托盘,巷道顶板和两帮的锚杆从回采巷道内表面穿过托盘、W钢带和金属网打入巷道围岩中,锚杆伸出巷道围岩内表面采用高强度托盘固定;巷道两帮设有托梁,巷道两帮锚索从回采巷道的内表面穿过托梁、W钢带、金属网打入巷道围岩中,锚索伸出巷道围岩内表面使用托梁固定;巷道顶部锚索从回采巷道的内表面穿过托盘、W钢带和金属网打入巷道围岩中,锚索伸出巷道围岩内表面使用托盘固定。本发明同时公开了该系统的施工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9825437A
公开(公告)日:2025-04-15
申请号:CN202510042532.X
申请日:2025-01-10
Applicant: 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 山东科技大学
Abstract: 一种回采巷道超前段单元支架工作阻力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采集待测巷道超前段覆岩的地质参数,判断待测巷道载荷;S2,根据巷道顶板岩性、巷道顶板结构、巷道是否受冲击影响,基于巷道是否沿空,将待测巷道分为六种巷道类型;S3,分别计算六种巷道的超前段围岩荷载;S4,分别计算六种巷道的巷道承载力;S5,分别计算六种巷道的单元支架额定工作阻力。本发明记载的方法,综合考虑单元支架可能承担的全部载荷来源,以及巷道锚杆索提供的主动支护作用,最大程度上保证巷道主动支护系统稳定,可对不同巷道类型及支护状态下单元支架工作阻力作出准确计算,能够全流程系统的指导单元支架的科学使用,保证作业空间处于安全区,减少安全隐患。
-
公开(公告)号:CN119666205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411672780.4
申请日:2024-11-21
Applicant: 山东科技大学 , 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记载了一种超前段回采巷道单元支架控顶范围测定方法,步骤为:S1,在巷道顶板处沿顶板走向和顶板倾向,覆盖单元支架与巷道顶板的接顶面布设光纤光栅位移计,光纤光栅位移计向计算机传输监测数据;S2,在光纤光栅位移计上设置测算光纤段,测算光纤段包含巷道顶板沉降形变的最大下沉点;S3,分别计算有单元支架控顶和无单元支架控顶情况下,测算光纤段的整体变形高度;S4,计算有无单元支架情况下的光纤沉降相对变形量;S5,在计算机中绘制出巷道顶板布设光纤光栅位移计后的平面坐标图,并在平面坐标图中标识出光纤光栅位移计的光纤沉降相对变形量坐标,光纤沉降相对变形量坐标顺序连接形成的覆盖区域,即为单元支架的控顶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8036361B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0022838.4
申请日:2024-01-07
Applicant: 山东科技大学 , 兖矿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F30/23 , G01N33/24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亚临界裂纹扩展理论的岩石蠕变冲击破坏DEM方法,通过建立基于岩石亚临界裂纹扩展理论的岩石蠕变模型及基于冲击扰动应力波波形的岩石周期冲击模型;统一时间尺度及变时间步长方案,将蠕变模型和冲击扰动模型在软件中进行统一求解;根据单轴压缩试验、声波传播速度测试、巴西劈裂试验、剪切试验等试验结果获取岩石的宏观力学参数及校正微观力学参数;开展双扭试验确定亚临界裂纹扩展常数A和应力腐蚀指数n,基于试错法反演岩石微裂纹蠕变破断临界裂纹长度amcr及岩石试样预期寿命tf;最后,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几何模型,开展冲击扰动下岩石亚临界裂纹扩展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巷道围岩蠕变冲击失稳破坏范围。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