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火星飞行器组合推进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8839807B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1810455436.8

    申请日:2018-05-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的火星飞行器组合推进系统,涉及火星探测与火星飞行器动力技术领域。为了解决现有推进系统需要从地球上携带大量燃料,并无法满足火星飞行器全阶段飞行任务的问题。所述氧化剂贮箱和燃料贮箱的输出端分别与氧化剂泵和燃料泵的输入端对应相连;在所述氧化剂贮箱与氧化剂泵相连的管路上,以及燃料贮箱与燃料泵相连的管路上均设有流量调节阀;氧化剂贮箱和燃料贮箱内的燃料分别通过氧化剂泵和燃料泵输送至燃烧室内进行燃烧,所述燃烧室的末端与尾喷管的首端相连。本发明可以利用火星的可用资源直接制备飞行器所需的推进剂。

    一种基于等离子体激励的进气道附面层分离抑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797590B

    公开(公告)日:2014-12-17

    申请号:CN201210269375.9

    申请日:2012-07-31

    Abstract: 一种基于等离子体激励的进气道附面层分离抑制方法,它涉及一种用于抑制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附面层分离,提高进气道性能的方法,以解决非设计马赫数下飞行时进气道进口处产生附面层分离的问题。方法:一、第一径向通道、第二径向通道、第三径向通道和水平通孔的内表面均镀有陶瓷膜;二、水平孔的输入端与等离子体发生装置上的出口连接;三、两个外侧电极设置在锥面的表面上,两个内侧电极镶嵌在锥面内;四、等离子体发生装置产生的等离子体在进口处喷射产生射流型的等离子体;五、等离子在外侧电极和内侧电极的电场作用下加速喷射,加速了附面层的气流流动,抑制了附面层的分离。本发明用于抑制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内附面层的分离。

    基于强磁场稳定电弧的超声速稳定燃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343983A

    公开(公告)日:2013-10-09

    申请号:CN201310328927.3

    申请日:2013-07-31

    Abstract: 基于强磁场稳定电弧的超声速稳定燃烧方法,它涉及一种发动机燃烧室超声速燃烧方法,以解决现有的支板/凹腔式燃烧方法中几何尺度较大,导致流动损失大、超声速燃烧性能低的问题。方法:一、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第四通孔、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的内表面均镀有陶瓷膜;二、将燃料注入孔与燃油管连接,将三根第一电极分别设置在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中,将三根第二电极分别设置在第四通孔、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中;三、将燃油由燃料注入孔注入到发动机燃烧室中;四、将三根第一电极均与直流高压电源负极连接,三根第二电极均与直流高压电源正极连接;五、在垂直于发动机主燃烧室的轴向方向上布置磁场。本发明用于超声速燃烧。

    一种基于等离子体激励的进气道附面层分离抑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797590A

    公开(公告)日:2012-11-28

    申请号:CN201210269375.9

    申请日:2012-07-31

    Abstract: 一种基于等离子体激励的进气道附面层分离抑制方法,它涉及一种用于抑制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附面层分离,提高进气道性能的方法,以解决非设计马赫数下飞行时进气道进口处产生附面层分离的问题。方法:一、第一径向通道、第二径向通道、第三径向通道和水平通孔的内表面均镀有陶瓷膜;二、水平孔的输入端与等离子体发生装置上的出口连接;三、两个外侧电极设置在锥面的表面上,两个内侧电极镶嵌在锥面内;四、等离子体发生装置产生的等离子体在进口处喷射产生射流型的等离子体;五、等离子在外侧电极和内侧电极的电场作用下加速喷射,加速了附面层的气流流动,抑制了附面层的分离。本发明用于抑制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内附面层的分离。

    超燃冲压发动机回热式闭式布莱顿冷却循环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1576024B

    公开(公告)日:2011-01-05

    申请号:CN200910072304.8

    申请日:2009-06-16

    Abstract: 超燃冲压发动机回热式闭式布莱顿冷却循环系统,它涉及一种超燃冲压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冷却困难、冷却用燃料的流量大和热沉不足及燃料供给系统取气困难的问题。中心轴的一端与发电机连接,中心轴的另一端分别与压气机和燃料泵连接,所述涡轮装在发电机和压气机之间的中心轴上,所述冷却通道设置在发动机上部的外壁面上;所述冷却循环系统具有主冷却回路和次冷却回路。本发明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热防护和发动机的冷却。

    超燃冲压发动机自适应强化换热系统自适应强化换热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509438B

    公开(公告)日:2010-11-10

    申请号:CN200910071590.6

    申请日:2009-03-20

    Abstract: 超燃冲压发动机自适应强化换热系统自适应强化换热方法,它涉及一种发动机换热系统的换热方法。针对超燃冲压发动机无法应对高温区域随机变化问题。方法:在燃烧室外壁上加工凹槽构成冷却通道,将双金属片一端固定在冷却通道内的燃烧室壁的外壁上,再将燃烧室装在超燃冲压发动机外套的内腔中,燃烧室壁的外壁与超燃冲压发动机外套的内壁相接触,向冷却通道内充入冷却介质;当燃烧室壁的局部区域温度达到550℃~600℃时,设置在此局部区域内的双金属片受热弯曲,没有固定的一端抬高形成粗糙度,强化换热,当此局部区域温度降到500℃~540℃时,双金属片又恢复到初始状态。本发明的方法能有效响应系统局部高温区域的变化。

    基于斯特林循环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冷却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1580134A

    公开(公告)日:2009-11-18

    申请号:CN200910072323.0

    申请日:2009-06-19

    Abstract: 基于斯特林循环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冷却系统,它涉及一种高超声速飞行器冷却系统。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尤其是超燃冲压发动机冷却困难、冷却用燃料的流量大、热沉不足和需要给飞行器持续供电的问题。所述冷却通道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斯特林热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斯特林热机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发电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发电机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冷却器的高温侧输入端连接,所述冷却器的高温侧输出端通过管道与冷却通道的输入端连接,斯特林热机的工质为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冷却剂,燃料为间接冷却剂,在冷却器处完成对斯特林热机工质的冷却。本发明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热防护和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冷却。

    回热式闭式布莱顿超燃冲压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1576024A

    公开(公告)日:2009-11-11

    申请号:CN200910072304.8

    申请日:2009-06-16

    Abstract: 回热式闭式布莱顿超燃冲压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它涉及一种超燃冲压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超燃冲压发动机冷却困难、冷却用燃料的流量大和热沉不足及燃料供给系统取气困难的问题。中心轴的一端与发电机连接,中心轴的另一端分别与压气机和燃料泵连接,所述涡轮装在发电机和压气机之间的中心轴上,所述冷却通道设置在发动机上部的外壁面上;所述冷却循环系统具有主冷却回路和次冷却回路。本发明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热防护和发动机的冷却。

    一种可调自冷却的外转子电动泵
    6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775252A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411070614.7

    申请日:2024-08-06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可调自冷却的外转子电动泵,属于航空航天领域。解决超燃冲压发动机供油系统在飞行器上的过重、体积大问题的问题。它包括电机套筒,内部一侧设置套筒内电机冷却通道、另一侧设置电调冷却通道,所述套筒内电机冷却通道和电调冷却通道的上部连通,所述电调冷却通道与油箱连通;电机,其电机固定端设置在套筒内电机冷却通道内;齿轮泵本体,包括齿轮腔、设置在齿轮腔内的外啮合齿轮、与齿轮腔负压区连通的汇油孔和与齿轮腔正压区连通的出油孔,所述汇油孔与套筒内电机冷却通道连通,所述电机的电机转动端穿过齿轮泵本体与外啮合齿轮相连。它主要用于航空发动机供油。

    一种高速通道流道一体化调节的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

    公开(公告)号:CN118622514A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410905119.7

    申请日:2024-07-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速通道流道一体化调节的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属于航空航天领域,包括发动机主体,发动机主体由进气系统、控制移动系统和燃烧排气系统组成;组合发动机采用半圆形结构,与飞行器进行一体化设计,外罩结构通过控制移动系统进行前后移动以适应宽范围工况,进气道由外罩前部和机身固定压缩面组成,利用机体进行进气道中的气流压缩过程,可减小迎风面积,火箭发动机和几何可调冲压燃烧室共用同一个尾喷管。本发明属于航空航天设备技术领域,内嵌火箭形成组合发动机并通过调节外罩从而改变进气道喉部面积,可以实现宽速域飞行,提高飞行器的有效荷载,飞推一体化的设计能够更好的利用机体协助完成压缩和膨胀过程,减小迎风面积。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