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592633B
公开(公告)日:2019-02-22
申请号:CN201611224944.2
申请日:2016-12-27
Applicant: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E02D29/073 , E02D15/08 , E02D15/1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沉管隧道施工系统及施工工艺,属于水底隧道施工技术领域。该施工系统包括可对建造沉管隧道的沉管进行操作的一体船,所述一体船上设置有用于沉放沉管的沉放设备、用于控制沉放的控制设备,以及用于沉管锁定回填的回填设备,所述一体船上还设置有用于提供航行动力的推进器;还包括一基地,所述基地包括有可存放沉管的深坞区和与所述深坞区相连通、用于停靠所述一体船的坞外作业区,所述一体船在所述坞外作业区内与所述深坞区中存放的沉管进行连接作业和舾装作业,并将沉管从所述坞外作业区运输至预定沉放位置。本发明能够提高沉管隧道施工效率、缓解航运交通,同时可适用于空间较小地区的施工。
-
公开(公告)号:CN109281336A
公开(公告)日:2019-01-29
申请号:CN201811401212.5
申请日:2018-11-22
Applicant: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E02D29/09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水下观景建筑及其建造方法,属于水下建筑技术领域,该水下观景建筑的建造工期短,造价低,而且建造规模不受限制。该水下观景建筑包括多个沿横向依次首尾对接的分建筑体,所述分建筑体设有用于调节所述分建筑体浮力的压载装置;所述分建筑体面向与其相邻分建筑体的一侧设有门,相邻两个所述分建筑体的对接处设有止水件,所述分建筑体顶部设有用于通向所述分建筑体内部的通道。
-
公开(公告)号:CN105905793B
公开(公告)日:2017-12-01
申请号:CN201610506692.6
申请日:2016-06-30
Applicant: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B66C1/3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自动脱钩吊具,尤其涉及一种块石网兜水下抛填自动脱钩吊具。本发明包括主梁、脱钩梁和脱钩插板,主梁底部设有至少两个吊钩安装板,吊钩安装板底部设有吊钩,吊钩包括竖直结构和挂钩部位,竖直结构与挂钩部位结合处设有与吊钩安装板连接的连接孔,吊钩安装板上设有能限制竖直结构转动的限位结构,限位结构位于吊钩上方,脱钩插板一端与限位结构连接,另一端与脱钩梁铰接在一起。本发明解决了块石网兜水上抛投多点自动同步脱钩技术问题,实现了多个块石网兜自动脱钩,同步抛投就位,施工效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06628018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611024417.7
申请日:2016-11-17
Applicant: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3B35/003 , B63B27/08 , B63B2241/24 , B63B2734/0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自航式大型构件运输安装一体船及施工工艺,属于大型构件水下安装施工技术领域。该自航式大型构件运输安装一体船包括骑跨于大型构件上方的双体船和安装装置;双体船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船体和第二船体,第一船体的上部和第二船体的上部通过甲板桥相连接,所述第一船体和第二船体的尾端分别设置有推进器;安装装置包括设置于甲板桥上的绞车和缆索升降机构,以及位于甲板桥的下方的吊钩,绞车、缆索升降机构和吊钩通过缆索依次连接;安装装置还包括用于支撑大型构件的支墩,支墩设置于甲板桥的底部。采用本发明提供的自航式大型构件运输安装一体船及施工工艺,能够缓解航道交通,且无需另搭设安装装备,施工工艺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106592517A
公开(公告)日:2017-04-26
申请号:CN201611233225.7
申请日:2016-12-28
Applicant: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E02B3/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陆上建造高桩码头的施工方法,通过沿高桩码头的预设岸线铺设多层砂袋形成高于水面的砂袋墙,砂袋墙与岸线一起围堰形成码头预设区域,并向码头预设区域内部回填砂土,整平处理砂土顶面成为高于水面的平面,从而使码头预设区域成为陆地,并进行陆上桩基打设、桩芯浇筑及浇筑纵横梁工序后,疏浚纵横梁下方的砂土并安装面板,完成高桩码头的建造,与传统的水上建造高桩码头的施工方法相比,本发明陆上建造高桩码头的施工方法不需要在打桩前搭设栈桥平台,并且施工过程中不需要打设安装辅助桩和导向架,进而大大缩减了时间和经济成本;陆上进行桩基打设和浇筑纵横梁,不仅能够节约了施工时间,而且能够提高施工精度和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06522275A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611039770.2
申请日:2016-11-21
Applicant: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E02D29/07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D29/073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自航式半潜船出运大型沉管施工工艺,用于将沉管从沉管预制厂运输至沉管安装施工的基槽区,在基槽区旁设系泊舾装区,半潜船在沉管预制厂的深坞中将沉管装载并运输至系泊舾装区,在系泊舾装区完成对沉管的舾装工序后由沉管安装船及拖轮将沉管浮运至基槽区。本发明的自航式半潜船出运大型沉管施工工艺大大减少了沉管浮运的距离,将运输沉管的工作效率提高至3-4倍;其次,因半潜船运输沉管比现有技术中沉管浮运时吃水更小,从而大大降低了对航道深度的要求,无需开挖航道,进一步节省了时间和经济成本;再次,半潜船运输沉管对浪流等自然条件的要求较低,降低了运输沉管的限制条件,进一步提高了运输沉管的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6400841A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申请号:CN201611075653.1
申请日:2016-11-29
Applicant: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E02D29/07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D29/073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及沉管沉放方法,属于沉管隧道施工技术领域。该沉管沉放的控制系统包括沉放驳和位于所述沉放驳下方的沉管,所述沉放驳的底部设置有多根用于控制沉管上下移动的吊缆,多根所述吊缆均布于所述沉放驳的底部;所述沉管与多根所述吊缆相连接;所述沉放驳的底部与沉管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控制沉管左右摆动的第一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沿左右方向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均布于所述沉放驳与沉管之间;所述沉放驳的底部与沉管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沉管前后摆动的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沿前后方向设置。本发明能够控制沉管在沉放过程中的摆动,使沉管保持稳定,保证沉管沉放至预定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5926679A
公开(公告)日:2016-09-07
申请号:CN201610346083.9
申请日:2016-05-23
Applicant: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E02D29/06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D29/06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沉管隧道管节拆除方法,属于水利工程技术领域。目前还没有沉管隧道拆除技术,所以废弃的沉管隧道不能拆除,对海洋环境存在影响,本发明填补了这一技术空白。本发明包括安装钢封门步骤、端部止推段拆除步骤和隧道管节拆除步骤。本发明用于沉管隧道的拆除。
-
公开(公告)号:CN105905793A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610506692.6
申请日:2016-06-30
Applicant: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B66C1/3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6C1/3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自动脱钩吊具,尤其涉及一种块石网兜水下抛填自动脱钩吊具。本发明包括主梁、脱钩梁和脱钩插板,主梁底部设有至少两个吊钩安装板,吊钩安装板底部设有吊钩,吊钩包括竖直结构和挂钩部位,竖直结构与挂钩部位结合处设有与吊钩安装板连接的连接孔,吊钩安装板上设有能限制竖直结构转动的限位结构,限位结构位于吊钩上方,脱钩插板一端与限位结构连接,另一端与脱钩梁铰接在一起。本发明解决了块石网兜水上抛投多点自动同步脱钩技术问题,实现了多个块石网兜自动脱钩,同步抛投就位,施工效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03912017A
公开(公告)日:2014-07-09
申请号:CN201310001941.2
申请日:2013-01-05
Applicant: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IPC: E02D29/07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沉管隧道的纠偏方法,所述纠偏方法包括将千斤顶组安装在接合腔内的步骤;控制千斤顶组顶推待调整管节直至完成的步骤;将沉管两侧回填的步骤;卸载千斤顶组的顶推力的步骤;拆除千斤顶组的步骤。本发明采用上述步骤;千斤顶组安装在接合腔内,对沉管进行腔内精调纠偏,可减小沉管在水下的纠偏难度,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纠偏精度;可实现向接合腔内充气,使接合腔内的总压力基本等于待调整管节管外水压和管底与基床摩擦力的总和,从而使待调整管节处于动静临界状态;只需用较小尺寸的千斤顶组对沉管施加一个相对小的顶推力就可实现纠偏,有效减小了千斤顶组的尺寸,可与接合腔相对较小的空间相适应。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