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841886A
公开(公告)日:2019-06-04
申请号:CN201910129262.0
申请日:2019-02-21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化床式热再生氨电池及制备方法;一种流化床式热再生氨电池,包括阳极腔室、阴离子交换膜和阴极腔室,阴极腔室和阳极腔室分别设置有电解液进出口在阴极腔室和阳极腔室内分别设置有阴极电解液和阳极电解液;其特征在于:在阳极腔室内设置有第一镍网集电器和磁力转子,所述第一镍网集电器位于靠近阴离子交换膜一侧;在所述磁力转子的四周设置有若干金属铜颗粒;在阴极腔室内靠近阴离子交换膜一侧设置有第二镍网集电器;在阴极腔室内的还设置有若干金属铜颗粒,所述第一镍网集电器和第二镍网集电器通过负载连接;本发明可广泛应用在环保、化工、能源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7118953B
公开(公告)日:2019-06-04
申请号:CN201710282544.5
申请日:2017-04-26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C12M1/34 , C12M1/33 , C12M1/02 , C12M1/00 , C12M1/107 , C12N1/06 , C12P5/02 , C12P3/00 , C12P7/06 , C11B1/04 , C11B1/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50/17 , Y02E50/343 , Y02P20/124 , Y02P20/129 , Y02P20/134 , Y02P20/5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以生物质浆液为集热工质的太阳能热化学转化系统及方法;以生物质浆液为集热工质的太阳能热化学转化系统,包括储料箱、柱塞泵、太阳能集热器、排气阀、发酵装置、油脂提取装置和余热回收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藻细胞悬浮液装在储料箱中;储液箱通过管路与余热回收换热器的第一进口连接,余热回收换热器的第一出口通过柱塞泵和管路二连接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集热器通过排气阀和管路三连接余热回收换热器的第二进口;余热回收换热器的第二出口通过管路四与发酵装置和/或油脂提取装置连接;本发明通过使用太阳能集热器,充分利用了绿色可再生能源,解决了预处理过程中能量投入大的问题;可广泛应用于环保、能源、生物、化工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9489460A
公开(公告)日:2019-03-19
申请号:CN201811427347.9
申请日:2018-11-27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尘烟气分级净化余热回收系统及除尘蓄换热装置;一种含尘烟气分级净化余热回收系统,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内空的长方体结构,壳体中部设置有隔板,该隔板将壳体分隔为上下二个腔室,其特征在于:位于下方的腔室为烟气通道,位于上方的腔室为冷却工质通道;该烟气通道左端设置有烟气入口,右端设置有烟气出口,下端设置有呈阶台形的清灰口;冷却工质通道左端设置有冷却工质出口,右端设置有第一冷却工质进口;烟气通道内设置有除尘蓄换热装置和清灰器;所述除尘蓄换热装置由若干沿横向并列布置的除尘蓄换热单元组成;所述除尘蓄换热单元包括泡沫金属块、滤网和若干三维肋热管;可广泛适用于工业烟气的余热回收。
-
公开(公告)号:CN109357278A
公开(公告)日:2019-02-19
申请号:CN201811426090.5
申请日:2018-11-27
Applicant: 重庆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三维拓展表面的含尘烟气除尘蓄换热装置及系统;基于三维拓展表面的含尘烟气除尘蓄换热系统,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内空的长方体结构,壳体中部设置有隔板,该隔板将壳体分隔为上下二个腔室,其特征在于:位于下方的腔室为烟气通道,位于上方的腔室为冷却工质通道;该烟气通道左端设置有烟气入口,右端设置有烟气出口,下端设置有呈阶台形的清灰口;冷却工质通道左端设置有冷却工质出口,右端设置有第一冷却工质进口;烟气通道内设置有除尘蓄换热装置和清灰器;所述除尘蓄换热装置由若干沿横向并列布置的除尘蓄换热单元组成;所述除尘蓄换热单元包括泡沫金属块、滤网和若干三维肋热管;可广泛适用于工业烟气的余热回收。
-
公开(公告)号:CN109238492A
公开(公告)日:2019-01-18
申请号:CN201811356120.X
申请日:2018-11-14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G01K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粒化器的温度监测系统,一种粒化器的温度监测系统,包括粒化器、热电偶、转轴、过孔径导电滑环、止转装置、轴承和轴套;轴承套设在转轴上,轴承由轴套固定;所述粒化器包括粒化器主体和空心圆柱套筒;其特征在于:粒化器主体内设置有多个热电偶,粒化器主体底部设置有空心圆柱套筒,该空心圆柱套筒套设在转轴的顶部并通过套筒紧固螺钉固定;空心圆柱套筒的侧壁沿径向设置有若干小孔;空心圆柱套筒下方设置有止转装置,止转装置通过螺钉固定在轴套上;粒化器底部与转轴顶部之间设置有空隙;所述过孔径导电滑环包括定子和转子,定子位于转子外侧;本发明实现了对粒化器表面温度的采集;可广泛应用在钢铁、冶金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8767301A
公开(公告)日:2018-11-06
申请号:CN201810521633.5
申请日:2018-05-28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H01M8/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尺寸可控的碳质管式氧还原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及制备方法;一种尺寸可控的碳质管式氧还原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包括阴极和阳极,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采用碳化后的藻管,该藻管内包含有蛋白核小球藻粉;该藻管的内表面贴装有孔隙小于1μm分隔膜;阴极外壁缠绕钛丝,阳极沿着藻管中心轴方向插入藻管内;在藻管两端分别装有盖板,盖板由螺栓固定;在其中一个盖板上设置有电解液进口,另一个盖板上设置有电解液出口;本发明性能良好,尺寸可控,能耗低,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可广泛应用在可广泛应用在能源、化工、环保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5489919B
公开(公告)日:2018-08-21
申请号:CN201610037143.9
申请日:2016-01-20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H01M8/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5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无缓冲液运行下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及其性能提升的方法;无缓冲液运行下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包括阳极腔室、阴极腔室、阴极电极、阳极电极和收集器;其特征在于:阴极腔室设置阳极腔室的上方,所述阴极腔室与所述阳极腔室相连通;阴极腔室一侧设置有液流口;该液流口与收集器进口相对应;阳极腔室内设置有玻璃珠;在阳极腔室的底部以及与液流口同侧面设置有多个电解液入口;每个电解液入口均通过管路与收集器出口连通;每个管路中均设置有蠕动泵;该阴极电极漂浮在阴极腔室液面上;所述阴极电极的表面覆盖有防水层,且该阴极电极的下表面覆盖有Pt/C催化层;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运行成本低,环保性好和易于放大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5771558B
公开(公告)日:2018-07-06
申请号:CN201610234423.9
申请日:2016-04-15
Applicant: 重庆大学
IPC: B01D53/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外源驱动的竖管式降膜器液体分布装置,包括降膜管和液体分布器;其特征在于:该液体分布器设置在降膜管内,该液体分布器通过滚动轴承安装在端盖上,端盖固定在降膜管上;液体分布器为中空圆锥型,具有下大上小的锥度;肋片呈辐射状设置在所述液体分布器下部的外表面,并按圆周方向均匀分布;该肋片与液体分布器的底面呈大于30度且小于45度的夹角,且各肋片具有相同的倾斜角度;在降膜管管壁沿周向均匀设置有多个进液口;进液口位于肋片的上方;每个进液口均连接分布管的进液端,分布管的出液端与肋片对应;本发明结构简单,处理成本低,效率高,可广泛运用于化工、环保、制冷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6521054B
公开(公告)日:2018-05-29
申请号:CN201610979500.3
申请日:2016-11-08
Applicant: 重庆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30/54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高炉渣余热回收利用及烟气CO2吸脱附耦合系统及方法;高炉渣余热回收利用及烟气CO2吸脱附耦合方法,其特点是:包括如下步骤:对高炉渣进行破碎、粒化,得到高炉渣颗粒;将高炉渣颗粒与流化风进行换热,得到第一高温气体;将换热后的高炉渣颗粒排入下一级炉渣冷却装置,利用流化风对高炉渣颗粒进行第二次冷却,得到第二高温气体;在高温吸附装置中放置高温吸附剂,将待处理烟气排入高温吸附装置,利用第二高温气体对高温吸附装置提供热能,高温吸附剂吸附待处理废气中的CO2后,干净烟气排出;本发明使回收的高炉渣热量得到了梯级高效利用,降低了余热利用过程中的有效能损失;本发明为钢铁冶炼工业的节能减排提供了新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5375049B
公开(公告)日:2018-01-19
申请号:CN201510925280.1
申请日:2015-12-11
Applicant: 重庆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5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碳质管式氧还原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及制备方法;本发明所述的碳质管式氧还原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包括阳极和阴极,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采用竹碳管;该竹碳管的外表面涂敷有浓度为5~10%的聚四氟乙烯乳液,该竹碳管的内表面贴装有孔隙小于1μm的分隔膜;阴极外侧缠绕钛丝,阳极沿着竹炭管轴向方向插入竹炭管内,阳极采用碳布、碳刷、碳纸、碳毡、碳棒或石墨片;在阴极两端分别设置有端板,端板由螺栓固定;在其中一个端板上设置有电解液进口,另一个端板上设置有电解液出口;本发明采用天然廉价的多孔材料作为前驱体和结构材料,成本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