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219425285U
公开(公告)日:2023-07-28
申请号:CN202320595607.3
申请日:2023-03-24
Applicant: 广西桂科院铝业有限公司 , 广西科学院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B21C25/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外框铝型材挤压模具,涉及外框铝型材挤压模具技术领域,包括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外框铝型材挤压的上部模具和下部模具,上部模具和下部模具通过滑动的方式将上部模具和下部模具合并,下部模具上连接的挡板对上部模具的移动位置进行限位,且上部模具和下部模具上连接有固定卡块;该挤压模具,通过在上部模具和下部模具滑动连接的方式,能够将上部模具快速连接在下部模具上,进而在下部模具上连接挡板,能够将上部模具快速限位,由在上部模具和下部模具上连接的固定卡块对上部模具的位置进一步固定,大大增加了该装置的工作效率,及模具的合格率,通过在上部模具上连接的堵块,能够灵活的对出气孔进行调节。
-
公开(公告)号:CN217536102U
公开(公告)日:2022-10-04
申请号:CN202221609631.X
申请日:2022-06-24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实现自动快淬的高温箱式炉。本实用新型包括高温加热箱,所述高温加热箱上安装有第一开门,所述高温加热箱的底部设有基座,所述基座放置与地面上,所述高温加热箱内部设有加热元件、温度感应器,所述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所述温度感应用于感应高温加热箱内部的环境问温度,所述高温加热箱的底部设有缺口,所述缺口的下方安装有隔热门,所述隔热门安装在基座且隔热门在基座上作直线运动;所述基座在隔热门的下方设有冷却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产品安全性高,不会让操作者灼伤皮肤或形成烫伤,更加不会造成伤亡事故,同时全程自动化程度高、人工介入少。
-
公开(公告)号:CN221869761U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322856961.X
申请日:2023-10-24
Applicant: 桂林漓佳金属有限责任公司 , 广西科学院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广西产研院新型功能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铜挤压铸棒储料上料装置,储料台为上下双层,倾斜的上层台板的末端开口连接反向倾斜的下层台板进料端,下层台板的末端连接待料区,待料区末端通过抬升上料装置连接进料辊道,进料辊道末端连接感应加热炉炉膛入口。本实用新型双层的储料台可以较传统的储料台多储存一倍的挤压铜铸棒,减少了备料的频率,增加了车间内的有效利用空间;上料机构简洁可靠,上料速度快效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221434458U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322998243.6
申请日:2023-11-07
Applicant: 广西科学院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广西桂科院铝业有限公司 , 桂林漓佳金属有限责任公司
IPC: B21C51/00
Abstract: 一种金属挤压缺陷自动标识装置,在挤压前梁出口处设置气缸支架,气缸支架上设置气缸压印装置,气缸压印装置的活塞末端安装压印钢轮,并与挤压产品表面接触压印。本实用新型可通过PLC进行自动控制,实现在挤压出口前梁处进行自动标识,在挤压金属材上留下印记,方便后续工序将废料段识别并锯除报废。
-
公开(公告)号:CN221269317U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322856902.2
申请日:2023-10-24
Applicant: 桂林漓佳金属有限责任公司 , 广西科学院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广西产研院新型功能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端开式铜铸棒料托,底托两端设置端栏,端栏根部与底托两端铰接,铜圆锭放置于底托上方,由端栏与铜圆锭圆周面接触支挡限位。本实用新型可将料托整体吊送至储料台上,然后开启端栏,让料托中铜铸棒随重力自动滚落至储料台上,整个过程安全高效,可大幅减少操作工的备料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217181167U
公开(公告)日:2022-08-12
申请号:CN202220709158.6
申请日:2022-03-29
Applicant: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IPC: G01R31/378 , G01R1/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电池应用测试装置,其包括ArduinoUNOR3单片机、显示屏、电池夹具,所述ArduinoUNOR3单片机具有电极输入端、引脚输出端,所述ArduinoUNOR3单片机通过所述电极输入端与所述电池夹具电性连接,所述ArduinoUNOR3单片机通过所述引脚输出端与所述显示屏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重点通过合理的结构改进,无需采用专门的计算机和软件,可用于全电池与多种应用场景匹配后的应用测试,依据全电池对本装置的驱动时间以及使用全电池的数量作为判断依据,以降低全电池应用试验的成本和复杂程度来缩短开发时间,从而提高开发效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