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拼装式四翼生态护坡筒及生态护坡

    公开(公告)号:CN207812466U

    公开(公告)日:2018-09-04

    申请号:CN201721908809.X

    申请日:2017-12-29

    Applicant: 扬州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拼装式四翼生态护坡筒及生态护坡,属于建筑技术领域。护坡筒,包括两端开口的中空筒体(1),筒体(1)的上端面(2)倾斜设置,筒体(1)的下端面(3)水平设置,筒体(1)的四周均匀设有两个实心翼(4)、两个空心翼(5),实心翼(4)、空心翼(5)竖向设置,实心翼(4)与空心翼(5)间隔设置,实心翼(4)与空心翼(5)相配合。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由若干个生态护坡筒拼成的生态护坡。本实用新型易立于土壤中,且每只筒组成一个结合位,使得护坡整体性大大增强,且防滑效果明显。

    一种适用于堤防中软土地基的新型支护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7597344U

    公开(公告)日:2018-07-10

    申请号:CN201721640183.9

    申请日:2017-11-30

    Applicant: 扬州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堤防中软土地基的新型支护结构,包括挡浪板、帽梁、贴面、灌注桩、高压旋喷桩,灌注桩一侧设置高压旋喷桩,高压旋喷桩与灌注桩交错设置,灌注桩、高压旋喷桩上设置帽梁,帽梁靠近水的一侧上方设有挡浪板,帽梁靠近水的一侧下方设有贴面,贴面位于挡浪板下方,贴面内侧边缘与灌注桩对应表面相贴合。本实用新型在挡土的同时能减小堤防水流对堤岸的掏蚀,施工时开挖面积小,对周围建筑物基础和人民生活影响小。

    一种可实现交叉河道换排水的泵站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7582409U

    公开(公告)日:2018-07-06

    申请号:CN201721706953.5

    申请日:2017-12-11

    Applicant: 扬州大学

    Abstract: 一种可实现交叉河道换排水的泵站结构,涉及泵站工程技术的领域,包括正向河道、外河、侧向河道、水泵、进水池和出水池,在进水池内设置进水池控制闸门,出水池为双层结构,包括出水池下层底板、出水池上层底板和出水池边壁,水泵的一端设置在进水池内、另一端设置在出水池的上层;出水池通过出水涵洞与外河相连通,在出水池设置连通口,在连通口处的出水池的下层设置出水池下层控制闸门,在连通口处的出水池的上层设置出水池上层控制闸门;在出水池上层底板上设置孔洞和拍门盖板;在出水池边壁上通过暗渠与侧向河道相连通,在暗渠上设置暗渠控制闸门。本实用新型布置紧凑合理,节约土建投资,实现两条河道的连通及引水、排水功能。

    一种排洪、排涝泵站结构
    5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7392412U

    公开(公告)日:2018-05-22

    申请号:CN201721373777.8

    申请日:2017-10-24

    Applicant: 扬州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排洪、排涝泵站结构,属于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泵站前池,其特征是,所述泵站前池内沿水流方向设有前池隔墙(4),前池隔墙(4)竖向设置,前池隔墙(4)上设有前池连通闸(8),前池隔墙(4)将泵站前池分隔为排洪前池(5)和排涝前池(6),排洪前池(5)和排涝前池(6)通过前池连通闸(8)相连通;排洪前池(5)上设有排洪闸(1),排涝前池(6)上设有排涝闸(2)。本实用新型能在同一前池内将湖水外排与内涝外排两种功能同时实现,具有互不影响,节约土地的优势;在单一情况流量较大,原排水量达不到要求时,还可以使用辅助排水方案。

    一种三向对称插合式生态护坡砖及生态护坡

    公开(公告)号:CN207392145U

    公开(公告)日:2018-05-22

    申请号:CN201721409593.2

    申请日:2017-10-30

    Applicant: 扬州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向对称插合式生态护坡砖,包括砖体(1),砖体(1)为空心正六边形结构,砖体(1)中心为一个正六边形砖心植被孔(6),砖体(1)六个侧边上设置三个砖臂(2)、三个凹槽(3),砖臂(2)与凹槽(3)间隔设置,砖臂(2)径向设置在对应侧边的外侧,每个砖臂(2)上开设一个轴向砖臂植被孔(4),凹槽(3)轴向设置在对应侧边上,每一个凹槽(3)所在的砖体(1)侧边上开设一个轴向设置的凹槽植被孔(5)。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生态护坡。本实用新型具有三向插合,实现了护坡砖的全方位连接,显著提高了护坡的整体性,显著提高了护坡对坡面的适应能力,兼顾了坡面的柔软性和整体性强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