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724025A
公开(公告)日:2020-09-29
申请号:CN202010339627.5
申请日:2020-04-26
Applicant: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供电单元优化划分的高压配电网网架规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对待规划区进行数据收资;步骤S2:根据获取的待规划区数据,进行供电单元优化划分;步骤S3:对已优化划分且电气相互独立的供电单元,进行目标网架规划,得到目标网架接线方案;步骤S4:根据得到的目标网架接线方案,构建过渡网架接线方案。本发明通过优化划分供电单元,将规划区化大为小,化繁为简,使得网架规划在各个电气相互独立的供电单元内实现技术安全,提升规划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697578A
公开(公告)日:2020-09-22
申请号:CN202010593797.6
申请日:2020-06-24
Applicant: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多目标含储能区域电网运行控制方法,结合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情况、电网系统的调峰效果、储能系统参与调频市场的贡献,建立考虑多目标的含储能区域电网运行模型。将不同量纲的指标以相应的基准值归一化处理,进而通过加权的方式综合考虑不同目标对运行的影响。通过该模型控制储能运行方式,可以同时实现储能对电网调峰、调频等多方面的支持,提升储能系统运行效率,提高电网的灵活性,并增加储能系统运行效益。本发明基于电力系统和储能系统自身特性和运行规律,提出更有效的电网与储能控制运行方式,与现有的单一目标储能运行控制策略相比,对储能的利用效率更高,对电网运行和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支撑更全面。
-
公开(公告)号:CN110110913A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910344083.9
申请日:2019-04-26
Applicant: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型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能源站优化配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构建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供能设备模型;步骤S2:构建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供能网络模型;步骤S3:初始化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供能设备模型和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供能网络模型的参数;步骤S4:构建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能源站上层优化配置模型;步骤S5:构建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能源站下层优化调度模型;步骤S6:采用粒子群算法对上层优化配置模型进行求解,采用二阶锥优化方法对下层优化调度模型进行求解,通过上下层的交替求解,得到最终的优化配置方案。本发明可以有效计及园区内部的配电网络和供热网络的影响,进而保证得到的优化配置方案更加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09672176A
公开(公告)日:2019-04-23
申请号:CN201910019204.2
申请日:2019-01-09
Applicant: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温控负荷控制目标确定方法和系统,其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用户侧具备参与调控能力的终端用电设备的功率特性,确定不同需求侧可控负荷群响应调控目标的能力;2)根据不同需求侧可控负荷群内各负荷的调节能力,从负荷聚合商角度,确定控制目标分配原则;3)根据上级增减负荷的调节目标、不同需求侧可控负荷群响应调控目标的能力以及确定的控制目标分配原则,建立负荷控制成本模型并求解,得到不同需求侧可控负荷群内各负荷的控制目标并分配给各个受控用户。本发明设计了以负荷聚合商为受益方的节点负荷控制成本模型,并应用于优化函数,进行节点负荷精准化响应分解目标求解,可以广泛应用于配电网的运行优化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7732918A
公开(公告)日:2018-02-23
申请号:CN201711110957.1
申请日:2017-11-10
Applicant: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中国农业大学
IPC: H02J3/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J3/06 , H02J2003/0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定常海森矩阵的配电网三相最优潮流计算方法,属于电力系统中配电网优化技术领域,在本发明中,通过增加支路电流为待求变量,建立了三相变压器、具有三相耦合特性的分布式电源、分相调压器等设备的二次模型,以保证海森矩阵为常数,从而降低最优潮流的计算时间,最后应用预估-校正原对偶内点法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基于定常海森矩阵的配电网三相最优潮流计算方法,改善现有的配电网模型以及潮流求解方法,提出求解速度更快的配电网三相潮流计算方法,特别适合用于三相配电网分析与决策。
-
公开(公告)号:CN107480461A
公开(公告)日:2017-12-15
申请号:CN201710762425.X
申请日:2017-08-30
Applicant: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IPC: G06F19/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9/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电缆入廊费计算方法,通过分析综合管廊相关政策、研究国内外综合管廊入廊费收费机制,全面考虑电力电缆入廊费构成因素,提出基于空间比例法、电力管线单独敷设成本法、直埋成本比例法的电力电缆入廊费综合评估法,本发明能够为综合管廊有偿使用费收费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平衡电力公司与综合管廊建设运营单位的利益诉求,提高电力管线入廊的积极性。
-
公开(公告)号:CN107103433A
公开(公告)日:2017-08-29
申请号:CN201710342207.0
申请日:2017-05-16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分层分区思想的分布式电源消纳能力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待评价区域电网及电压等级;2)拟定分布式电源接入的规划方案;3)获取该分布式电源接入规划方案中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容量、模型及参数;4)对区域电网进行范围划分,得到分层分区的区域电网范围;5)对各分区电网进行适应性评价,得到各项评价指标数值以及指标得分;6)对区域电网进行分布式电源适应性评价,得到区域电网适应性评分值;7)判断区域电网是否具备分布式电源接纳能力,并通过循环迭代获得区域电网对分布式电源的最大接纳能力。本发明可以为分布式电源并网方案评价与优选工作,及区域分布式电源和电网协调规划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04810828B
公开(公告)日:2017-07-04
申请号:CN201510253144.2
申请日:2015-05-18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IPC: H02J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负荷距的用户接入电网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核查用户用电设备并采用二项式法计算用户接入容量;明确用户负荷等级和接入电压等级,根据用户负荷等级确定电源配置;采用负荷距法确定季节性负荷用户的最佳接入位置和最佳导线截面;采用负荷距法确定用户接入所选用的设备型号;本发明能够满足制茶、烤烟等季节性用户接入电网对电压质量的要求,具备完整的用户接入电网的步骤,适应不同的供电模式。
-
公开(公告)号:CN103746402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310683419.7
申请日:2013-12-13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网江西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东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40/76 , Y02E60/76 , Y02P80/14 , Y04S10/545 , Y04S40/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接入风储互补微网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具体步骤为:步骤1、通过蒙特卡洛法对配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仿真,获取配电网的可靠性指标;步骤2、依据可靠性指标对配电网进行分布式电源优化配置;步骤3、获取接入风储互补微网后的配电网的可靠性指标。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接入风储互补微网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方法,建立接入风储互补微网的配电网模型时充分考虑分布式发电中风机、储能装置与配电网的互动,模拟风储互补微网对配电网可靠性影响,从而获得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接入风储互补微网后配电网的可靠性评估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14186177B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111471656.8
申请日:2021-12-03
Applicant: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IPC: G06F17/11 , G06Q10/0637 , G06Q30/0283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双碳目标下开展行业碳排放配额评估的方法。包括:构建碳排放配额评估模型的决策变数、目标函数以及约束条件,其中决策变数为各能源结构的碳排放配额量;目标函数为各能源结构转型年均成本最小化,此成本包括年均投资、运行维护、燃料消耗以及设备退役成本;约束条件考虑各行业未来服务/产品需求、能源需求、碳排放以及设备运行总量约束。进一步设定双碳目标下未来社会经济条件或产品/服务需求假设,探讨未来GDP增速在低速、中速以及高速发展条件下未来相应产品/服务需求的变化。最后设定未来碳减排实施路径情景,重点考虑生态碳汇、人工碳汇、节能降耗、能源替代、政策鼓励共5项主要路径对未来全行业碳排放配额量的影响。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