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包级别无线设备认证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65273A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2110619223.6

    申请日:2021-06-0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包级别无线设备认证方法,属于无线设备安全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接入时认证和通信时逐包认证两个阶段:无线设备请求接入时,认证设备进入“接入”认证模式;首先采集待认证设备的CSI指纹,然后根据指纹集的标准差认证设备;认证失败则拒绝接入,成功则进入“通信”认证模式,并用CSI指纹集训练本地认证器;每当接收到一个新的数据包时,认证设备从中提取CSI并输入本地认证器进行指纹匹配;匹配成功则接受该数据包,否则丢弃。本发明提供了接入和通信两个阶段的非密码学认证方法,通用于基于OFDM技术的无线网络,同时改进的集成式认证器具有高认证时间效率和准确率,能够用于包级别认证。

    基于公众号的物联网设备控制和权限分享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645497B

    公开(公告)日:2021-02-09

    申请号:CN201710810831.9

    申请日:2017-09-1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公众号的物联网设备控制和权限分享的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公众号平台、远程服务器和控制终端,公众号平台负责提供可视化的界面,完成与用户信息的交互;远程服务器基于公众号平台的输入信息,存储用户的ID、物联网设备名称和编号,完成用户与设备的绑定以及用户权限等级的记录,判定用户能否使用设备或通过社交网络分享权限;控制终端与远程服务器之间建立通信,可根据远程服务器发出的指令来控制物联网设备。本发明用于可使用微信公众号的物联网环境,可实现通过社交网络控制物联网设备并根据社交关系来分享权限。

    网络流量指纹特征二阶段多分类的物联网设备识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380989A

    公开(公告)日:2019-10-25

    申请号:CN201910681679.8

    申请日:2019-07-2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网络流量指纹特征二阶段多分类的物联网设备识别方法,属于物联网设备接入控制技术领域,该算法从网络流量中提取网络流量特征并匹配识别接入的物联网设备。该算法的主要步骤为:首先采集物联网设备启动接入阶段时的N个网络报文数据,从序列字段内容、序列协议信息以及序列统计数值三个维度提取特征作为设备指纹特征;接着采用“一对多”多分类机器学习架构对待检测的物联网设备进行初步识别;若初步识别出现多个识别结果,则将结果输入至最大相似度比较模块进行二次分类识别,选取相似度最高的类型作为最终识别结果。本发明克服了现有识别算法在进行物联网设备识别时容易出现识别重叠的问题,提高了识别的精确性和唯一性。

    基于多用户轨迹拟合的室内地图生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709557A

    公开(公告)日:2018-10-26

    申请号:CN201810483521.5

    申请日:2018-05-1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C21/206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多用户轨迹拟合的室内地图生成方法,该系统包括:移动终端、低功耗信标模块和云数据库;首先通过手机的内置传感器,获取方向、速度、加速度、气压等数据;数据进行去噪处理后,可分析出用户行走状态,在手机中生成单个用户行走轨迹,然后通过测量固定位置的信标模块功率纠正轨迹中的偏差点;各个移动终端将轨迹数据上传至云端数据库,当用户有需求时,移动终端再从云数据库下载大众上传的轨迹数据;移动终端对众人的数据进行叠加处理,通过轨迹拟合算法分析出最优室内路径,生成完整的室内地图路径。本发明、与传统的室内定位方法相比,成本低廉,采集数据方便,规避了卫星信号在室内易受干扰的弊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一种移动终端短消息监管的设备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369482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210098437.4

    申请日:2012-04-01

    Abstract: 一种移动终端短消息监管的设备和方法,包括监管基站硬件模块、监管基站软件模块、短消息监管控制模块、用户身份模拟软件模块、用户身份模拟硬件模块。移动终端无线接入监管基站并附着,监管基站软件模块解析该用户身份信息,发送至用户身份模拟软件模块,启动用户身份模拟硬件模块接入真实GSM网络,此时用户身份模拟模块在真实网络中的身份就是目标用户。目标用户发送短消息,监管基站接收后传送给短消息监管控制模块,对短消息内容进行分析、过滤,存储恶意或可疑短消息,转发可靠的短消息。用户身份模拟模块接收到真实网络发送给目标用户的短消息,分析、过滤等监管后,由监管基站转发给目标用户,实现了对目标移动用户短消息的安全监管。

    一种基于无线接入点的渗透测试系统及其测试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843690B

    公开(公告)日:2014-12-17

    申请号:CN201210356909.1

    申请日:2012-09-24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无线接入点的渗透测试系统,包括测试控制台模块、待测无线接入点模块、渗透测试床模块、基准认证服务器模块、基准无线网卡模块和交换机;本发明克服现有渗透测试系统对于无线接入点测试针对性不强的缺点,实现针对无线接入点的专业渗透测试。针对无线网络的信号发散传输特点,本系统在无线局域网范围内放置渗透测试设备,对无线接入点进行全方位的渗透测试并给出测试报告。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无线接入点的渗透测试系统的测试方法。

    基于渗透测试的无线网卡安全评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905256B

    公开(公告)日:2014-10-29

    申请号:CN201210421952.1

    申请日:2012-10-30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渗透测试的无线网卡安全评估方法,针对无线网络的信号发散传输特点,在无线局域网范围内放置渗透测试设备,包括测试控制台模块、基准无线接入点模块、渗透测试床模块、基准认证服务器模块、待测无线网卡测试床和交换机,对无线网卡进行全方位的渗透测试并给出测试报告,本发明方法克服现有安全评估系统对于无线网卡测试针对性不强的缺点,实现针对无线网卡的专业渗透测试。

    基于物理不可克隆功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其实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523579B

    公开(公告)日:2014-09-10

    申请号:CN201110435692.9

    申请日:2011-12-2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物理不可克隆功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包括:终端和服务器;所述服务器与若干个终端连接。同时本发明中还公开了基于物理不可克隆功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方法。本发明克服了现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技术单一的特点,综合了多种技术保证了整个网路及终端数据的安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保证了基于物理不可克隆功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架构能够保证高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物联网的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一种基于前馈模式的物理不可克隆功能模块及其实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611684B

    公开(公告)日:2014-07-09

    申请号:CN201110419448.3

    申请日:2011-12-1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前馈模式的物理不可克隆功能模块,该功能模块包括:两路选择器、前馈逻辑电路和判优器;多个所述两路选择器级联后输出端与判优器的输入端连接;前馈逻辑电路的输入端与两路选择器的输入端或输出端连接,前馈逻辑电路的输出端加载到后级两路选择器的选择端。本发明还公开了基于前馈模式的物理不可克隆功能模块的实现方法。本发明克服了现有的物理不可克隆功能模块输出二进制序列中0和1数量相差较大和攻击者可以获取足够多的输入输出序列对其进行仿真的缺陷,达到了输出序列更有随机性的目的。

    一种监控用户手机号码的装置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60172A

    公开(公告)日:2013-08-21

    申请号:CN201210039485.6

    申请日:2012-02-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监控用户手机号码的装置和方法。本发明利用软件无线电平台及GSM协议栈程序,组建一个具备GSM网络BTS功能的监管基站系统,用于与用户手机进行无线通信,并从中提取用户手机的IMSI号等身份信息。根据用户手机的IMSI号,利用SIM卡模拟程序实现对用户手机SIM卡的模拟,并通过身份模拟设备与模拟用户手机SIM卡之间的信息交互,完成网络鉴权、位置更新等操作后附着在正常网络上,最后通过拨打被叫终端提取用户手机号码,根据预设的安全策略,实现对用户手机号码的监控。本发明主要有六部分组成:软件无线电模块、被叫终端模块、身份模拟模块、SIM卡模拟模块、主控制模块、GSM协议栈解析模块。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