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
    5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843141A

    公开(公告)日:2014-06-04

    申请号:CN201180063838.X

    申请日:2011-10-05

    Abstract: MOSFET(1)包括碳化硅衬底(10)、有源层(20)、栅氧化物膜(30)和栅电极(40)。有源层(20)包括当向栅电极(40)供给电压时在其中形成反型层的p型体区(22)。反型层的电子迁移率μ,与和受主浓度Na的倒数成比例的电子迁移率μ的依赖关系相比,更强地依赖于p型体区(22)的沟道区(29)中的受主浓度Na。p型体区(22)的沟道区(29)中的受主浓度Na不小于1×1016cm-3且不大于2×1018cm-3。沟道长度(L)等于或小于0.43μm。沟道长度(L)等于或长于沟道区(29)中的耗尽层的扩展宽度d。用d=D·Na-C表示扩展宽度d。

    碳化硅半导体器件
    5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952656B

    公开(公告)日:2021-11-05

    申请号:CN201780069327.6

    申请日:2017-10-03

    Abstract: 有源区设置有由侧表面和底表面限定的至少一个栅沟槽。终端区包括围绕有源区的第二杂质区。侧表面具有面对第二杂质区的内端表面的第一外端表面。底表面具有第一底部部分和第二底部部分,第一底部部分与第一外端表面连续,第二底部部分与第一底部部分连续并且位于相对于所述第一底部部分位于与所述内端表面相反的一侧。碳化硅衬底具有第一区和第二区,第一区和第二区位于至少一个栅沟槽和第二主表面之间,并且彼此间隔开,漂移区被夹在其间。在平行于第一外端表面的方向上,位于第一底部部分和第二主表面之间的第一区和第二区之间的间隔小于位于第二底部部分和第二主表面之间的第一区和第二区之间的间隔。

    碳化硅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368809A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1380055165.2

    申请日:2013-10-08

    Inventor: 日吉透 斋藤雄

    Abstract: 碳化硅衬底(10)包括:第一杂质区(17);阱区(13),其接触第一杂质区(17);以及第二杂质区(14),其通过阱区(13)与第一杂质区(17)分离。第一主表面(10a)包括接触沟道区(CH)的第一区(10d),和不同于第一区(10d)的第二区(10f)。含硅材料(22a)被形成在第二区(10f)上。第一二氧化硅区(15b)被形成在第一区(10d)上。氧化含硅材料(22a)以形成第二二氧化硅区(15c)。形成栅极道(2),栅极道(2)被电气地连接到栅电极(27)并且在面对第二二氧化硅区(15c)的位置。通过该构造,能够提供能够实现改进的在栅极道和衬底之间的绝缘性能,同时抑制衬底的表面粗糙的碳化硅半导体器件和其制造方法。

    碳化硅半导体器件和用于制造碳化硅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796886B

    公开(公告)日:2020-05-01

    申请号:CN201580046055.9

    申请日:2015-07-22

    Abstract: 一种碳化硅外延层(120),包括:第一杂质区(61),其具有第一导电类型;第二杂质区(62),其被设置为与所述第一杂质区(61)接触并且具有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不同的第二导电类型;以及第三杂质区(63),其和所述第一杂质区(61)由所述第二杂质区(62)分开并且具有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栅极绝缘膜(57)与所述第一杂质区(61)、所述第二杂质区(62)和所述第三杂质区(63)接触。沟槽部(20)形成在所述第一杂质区(61)的表面(161)中,所述表面(161)与所述栅极绝缘膜(57)接触,所述沟槽部(20)在沿所述表面(161)的方向上延伸,所述沟槽部(20)在所述一个方向上的宽度为所述沟槽部(20)在垂直于所述一个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的两倍或者两倍以上,所述沟槽部(20)距所述表面(161)的最大深度不超过10nm。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