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光结构、像素结构、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557698A

    公开(公告)日:2019-04-02

    申请号:CN201910098701.6

    申请日:2019-01-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滤光结构、像素结构、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该滤光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滤光单元;所述滤光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着色透明绝缘介质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着色透明绝缘介质和所述第二电极构成金属-电介质-金属结构,以使所述第一电极发生局域表面等离激元效应,并控制所述第一电极的透光性质。本发明通过包括第一电极、着色透明绝缘介质和第二电极的滤光单元构成金属-电介质-金属(MIM)结构,基于MIM结构的特性,控制第一电极的透光性质,以提高反射率;进一步,通过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控制液晶的偏转状态,结合第一电极的透光性质,实现显示面板的灰阶控制,替代了现有技术中的偏光片,简化结构,并提升显示效果。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5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143665A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申请号:CN201811067568.X

    申请日:2018-09-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位于衬底基板之上的反射层,介质光栅层,滤光层,彩膜层;彩膜层,包括:用于透过第一颜色的光线的第一彩膜单元,用于透过第二颜色的光线的第二彩膜单元,以及用于透过白光的第三彩膜单元;滤光层,用于透射第一颜色和第二颜色的光线,以及反射第三颜色的光线;介质光栅层,包括:对应于第三彩膜单元所在位置的光栅单元;光栅单元,用于将滤光层透射的第一颜色的光线反射至第一彩膜单元,以及将滤光层透射的第二颜色的光线反射至第二彩膜单元。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提高了光效利用率。

    形成图案的方法以及光掩模

    公开(公告)号:CN106873304A

    公开(公告)日:2017-06-20

    申请号:CN201710165144.6

    申请日:2017-03-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3F1/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掩模和一种用于形成图案的方法。光掩模包括:第一透光区域和第二透光区域;以及遮光图案,形成在所述第二透光区域中以遮挡所述第二透光区域的一部分,其中所述遮光图案不透光。根据本发明,利用具有第一透光区域、第二透光区域以及遮光图案的光掩模,并且遮光图案形成在所述第二透光区域中以遮挡所述第二透光区域的一部分,其中所述遮光图案不透光。能够使第一透光区域和第二透光区域的透光量不同,因此使得感光材料的对应于第二透光区域和第二透光区域的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曝光量,从而能够形成具有不同高度的图案。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5210880A

    公开(公告)日:2022-10-18

    申请号:CN202180000217.0

    申请日:2021-02-09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所述显示基板包括:设置于基底上的多个亚像素,亚像素包括:亚像素开口区,反射层,绝缘层,相互独立的多个阳极图形,发光功能层和阴极,反射层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与亚像素开口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绝缘层位于反射层背向基底的一侧;多个阳极图形位于绝缘层背向基底的一侧,多个阳极图形在基底上的正投影,均与亚像素开口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发光功能层位于多个阳极图形背向基底的一侧,发光功能层在基底上的正投影,位于亚像素开口区在基底上的正投影的内部;阴极位于发光功能层背向基底的一侧,阴极在基底上的正投影,覆盖发光功能层在基底上的正投影。

    彩膜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471210B

    公开(公告)日:2022-06-10

    申请号:CN201910780149.9

    申请日:2019-08-22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彩膜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一种彩膜基板,包括:光致发光层和光路调节层;光致发光层包括多个光致发光单元,每一光致发光单元用于接收背光,并发出激发光;光路调节层位于光致发光层的入光侧,光路调节层用于增大背光进入光致发光层的入射角。本申请实施例在光致发光层的入光侧增加光路调节层,以将正射、或与正射呈小角度偏移的背光光路调节为与正射呈大角度偏移的背光光路,即增大光强较强的背光部分进入光致发光层的入射角,进而增大光强较强的背光部分在光致发光层内的传播光程,提高了背光吸收率,进而增加光致发光层的激发光强度。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