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744032B
公开(公告)日:2015-09-16
申请号:CN201210238809.9
申请日:2012-07-11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孔储氨活性混合物固体样块,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将工业无水的氯化锶盐的粉末、工业用球粘土、沸石分子筛和工业酒精组成混合物;各组分通过搅拌机搅拌均匀,混合成半干性的混合粉体,并添加到一可敞开式的密闭容器内进行机械振荡,干燥,即形成混合物多孔固体样块。其制备的含有金属盐和分子筛的储氨活性混合物多孔固体样块,既保证了金属盐的储氨特性又改善了微观纳米孔的丰富度,增加了宏观孔的数量,提高了混合物样块的机械强度;因此有很好的物理吸附性和表面化学活性,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改善混合物多孔固体样块经过干燥的粘度及吸附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2728317B
公开(公告)日:2015-08-12
申请号:CN201210238841.7
申请日:2012-07-11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活性碳的储氨混合物多孔固体样块,由无水氯化锶、活性炭和工业用硅溶胶混合而成,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按重量百分比将工业无水氯化锶盐粉末、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工业用硅胶、去离子水和工业酒精组成混合物,通过搅拌机搅拌均匀,形成半干性的混合粉体;该粉体添加到一可敞开式的密闭容器内进行机械振荡,最后干燥处理;其制备的混合物既保证了金属盐的储氨特性又改善了其吸附特性,增加了混合物多孔固体样块的宏观孔道数量,在制备储氨活性混合物多孔固体样块的过程中,还添加了适量的工业硅溶胶,有效地改善了混合物样块的粘度和机械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04098341A
公开(公告)日:2014-10-15
申请号:CN201410327900.7
申请日:2014-07-11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4B38/00 , C04B35/48 , C04B35/6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传感器的多孔钇稳定氧化锆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工艺如下:以钇稳定氧化锆粉体、氧化钨纳米粒子为原料,加入溶剂后,加入分散剂、增塑剂、表面活性剂,装入球磨罐中进行球磨,制成悬浊液,球磨至均匀后,向所得悬浊液中加入粘结剂,继续球磨至均匀后,真空除泡,使用流延机进行流延;排胶、切片、烧结即可。其利用在高温烧结过程中氧化钨的升华特性制备出多孔结构的钇稳定氧化锆陶瓷片,由此制备的陶瓷片在传感器片芯中,尤其是氧传感器、NOX传感器片芯中,构成敏感电极,带来更大的反应位点,得到更灵敏的检测信号。
-
公开(公告)号:CN103865093A
公开(公告)日:2014-06-18
申请号:CN201210549164.0
申请日:2012-12-18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锂离子电池隔膜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在高分子隔膜表面进行两步预处理方法,(1)高分子表面氧化偶联处理方式,首先采用氧化剂进行氧化处理,然后采用偶联剂A进行偶联反应;(2)锚定无机物前躯体预处理方式,采用偶联剂B进行界面反应,提高无机离子与高分子的结合能力,其具有更强的吸液/保液能力、耐热冲击性能等突出优点,以其为隔膜的锂离子电池具有电解质离子电导率高,电池整体循环性能优越,安全性能高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3603115A
公开(公告)日:2014-02-26
申请号:CN201310523256.6
申请日:2013-10-30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醛类树脂强化的超细碳纤维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按质量份数由10~20份热固性树脂、72~85份的溶剂以及5~8份的柔顺剂所形成的液体在室温下搅拌混合溶解后,将超细无机耐热纤维束浸入液体内浸泡,然后采用100Kpa的压缩空气吹干,先在室温下放置4~6h,然后在120~140℃的烘箱中,再经过的3~5h固化处理。其满足纤维在制备载体过程中的强度要求,防止断丝,使抗拉强度略微提高,但是抗挠性指标提高3~6倍以上,采用该纤维用于制备颗粒物处理的载体材料;具有思路巧妙,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实现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3557046A
公开(公告)日:2014-02-05
申请号:CN201310524061.3
申请日:2013-10-30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F01N3/0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强化纤维和不锈钢丝混编的丝网,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1)首先不锈钢纤维丝选择丝径为0.2~0.4mm的不锈钢丝,强化纤维选择经过酚醛强化的碳纤维束及玄武岩纤维束或绳或经过石油树脂强化的碳纤维束及玄武岩束;2)采用工业的丝网编织机进行混合勾编,将不锈钢纤维丝和强化纤维丝的丝股按10:1~1:1的比例进线编织;3)在不锈钢丝的线轮一侧另加上一个强化纤维的线轮,在此点上,两股纤维同时进料,同时参与编织;4)编织完成后,粘结剂为酚醛树脂时,脱除采用自来水和酒精为1:2的溶剂,在室温下,超声波浸洗10~20min;或粘结剂为石油树脂时,脱除采用无味煤油,在40~50℃的温度下,超声波浸洗20~30min;5)最后在400~500℃的温度下混编丝网进行烧结。其具有立体结构的丝网结构,既保证了机械强度,又具备微观孔结构,可以应用于制备PM过滤器,该方法具有思路巧妙,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2748109A
公开(公告)日:2012-10-24
申请号:CN201210238846.X
申请日:2012-07-11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F01N3/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纸质的尾气后处理用载体单元,其特征在于:采用一种无机纤维耐热纸,经过强化工艺,制备出载体滤片材料,在长度方向的轴线一侧切割成1/2宽度的若干个正方形,若干个正方形的角对折成若干个等边三角形,采用碳纤维细线和工业缝纫机缝制边沿成为一侧平直,而一侧尖角的滤片,把此滤片的两片对称叠放,沿一端卷绕制作的车用纸质的尾气后处理用载体单元,这样,不论进口端或出口端都分布许多个均匀分布的契型缓冲空间,在不降低过滤效果的情况下降低背压,延长更换和维修间隔,因此,作为后处理载体,该产品可以用作DOC、POC、DPF和SCR的载体,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2744034A
公开(公告)日:2012-10-24
申请号:CN201210238842.1
申请日:2012-07-11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陶瓷纤维的高机械强度储氨混合物,由无水氯化镁、陶瓷纤维和工业粘土组成,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方法:将工业无水氯化镁盐粉末、陶瓷纤维、工业粘土和工业酒精组成混合物,通过搅拌机搅拌均匀,形成半干性的混合粉体;该半干性的混合粉体添加到一可敞开式的密闭容器内进行机械振荡,形成湿体样块;样块在60~80℃,真空度为1~10-1Kpa的条件下干燥2~3h;其制备的储氨活性混合物具有超强的吸附能力,而且结构稳定,机械强度较高,在制备活性储氨混合物的过程中,还添加了适量的工业粘土,由于粘土矿物用水湿润后具有可塑性,在较小压力下可以变形并能长久保持原状,而且比表面积大,颗粒上带有负电性,因此有很好的物理吸附性和表面化学活性,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改善混合物的粘度及吸附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2744032A
公开(公告)日:2012-10-24
申请号:CN201210238809.9
申请日:2012-07-11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孔储氨活性混合物固体样块,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将工业无水的氯化锶盐的粉末、工业用球粘土、沸石分子筛和工业酒精组成混合物;各组分通过搅拌机搅拌均匀,混合成半干性的混合粉体,并添加到一可敞开式的密闭容器内进行机械振荡,干燥,即形成混合物多孔固体样块。其制备的含有金属盐和分子筛的储氨活性混合物多孔固体样块,既保证了金属盐的储氨特性又改善了微观纳米孔的丰富度,增加了宏观孔的数量,提高了混合物样块的机械强度;因此有很好的物理吸附性和表面化学活性,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改善混合物多孔固体样块经过干燥的粘度及吸附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2733007A
公开(公告)日:2012-10-17
申请号:CN201210220608.6
申请日:2012-06-29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检测NOX气体的纳米纤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材料的组成为In2-xMxO3,其中0<x≤1,M可为Ni、Sn、Zn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将可溶性的铟盐和M盐按照摩尔比In:M=(2-x):x的比例溶解于适量的溶剂中,室温搅拌溶解,混合溶剂的质量比为1:100~100:100;加入一定量PVP,继续搅拌,得到前躯体溶液;将此前躯体置于静电纺丝机内,进行静电纺丝,静电纺丝过程为:将前驱体溶液置于毛细管中,毛细管一端与一高压电源相连,铝箔纸用作接受板,在毛细管与接受器之间施加15~25KV电压,即可得到复合纤维;将复合纤维煅烧,自然冷却至室温,煅烧后即得In2-xMxO3(0<x≤1)纳米纤维材料;其制备方法简单有效,且所合成材料具有纤维较长且交错堆积形成网状多孔结构,非常有利于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响应速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