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914102A
公开(公告)日:2017-07-04
申请号:CN201710206737.2
申请日:2017-03-3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B01D53/14 , C07D213/127 , C07D213/20 , C07D233/5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D53/1493 , B01D2257/406 , C07D213/127 , C07D213/20 , C07D233/5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可逆吸收氨气的金属离子液体吸收剂,属于气体分离与净化技术领域。所述的吸收剂是由吡啶或咪唑及其衍生物为阳离子和不同金属氯化配合物为阴离子组成的金属离子液体,该离子液体通过金属离子与氨气间的化学络合作用,以及阳离子和氯离子分别与氨气间的氢键等作用,共同实现对氨气的高效吸收,同时具有稳定性好,可多次循环使用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工业应用前景的氨气净化分离的新型吸收剂。
-
公开(公告)号:CN104740975A
公开(公告)日:2015-07-01
申请号:CN201510158450.8
申请日:2015-04-0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B01D53/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高效可逆离子型氨气吸收剂,属于气体分离与净化技术领域。所述的吸收剂是由吡啶或咪唑及其衍生物阳离子和含二价金属钴离子的阴离子组成的路易斯酸离子液体。该吸收剂通过阴离子中二价金属钴离子与氨气分子间的化学络合作用,以及阳离子与氨气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共同实现对氨气的高效吸收,同时具有稳定性好,易于解吸,可多次循环使用等优点,为工业含氨尾气中氨气的分离回收及净化提供了一种新型吸收剂。
-
公开(公告)号:CN104004207A
公开(公告)日:2014-08-27
申请号:CN201410216348.4
申请日:2014-05-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54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使用离子液体制备玉米芯纤维素溶液、或玉米芯纤维素和其它植物纤维素或动物角蛋白共混溶液的方法,及一种利用玉米芯纤维素溶液或共混溶液制备再生纤维丝或膜的方法。采用磷酸酯、乙酸、氯盐类离子液体作为溶剂。其步骤如下:玉米芯经干燥、粉碎、脱除木质素,按1-17%(wt%)加入到离子液体中,或同时加入1-10%(wt%)的其它植物纤维素或动物角蛋白,在90-130℃下,氮气或氩气气氛机械搅拌1-4h,得到均一稳定的玉米芯纤维素溶液或玉米芯纤维素与其它纤维的共混溶液,溶液经过滤、脱泡后进行纺丝、成膜。本发明采用的离子液体合成简单,溶解过程易操作,离子液体可回收利用,符合绿色生产的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3752137A
公开(公告)日:2014-04-30
申请号:CN201410025138.7
申请日:2014-01-2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B01D53/14 , C07D213/20 , C07C311/48 , C07C303/4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C10/06 , Y02P20/15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醚基吡啶类功能化离子液体捕集酸性气体的方法,属于气体净化技术领域。该离子液体的阳离子为含有醚基的吡啶或吡啶的衍生物。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涉及的离子液体成本相对较低、毒性较小、易生物降解、粘度较低、容易再生且对酸性气体吸收选择性高,是一种具有工业潜力的捕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1671259A
公开(公告)日:2010-03-17
申请号:CN200910093071.X
申请日:2009-09-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C07C215/12 , C07C215/08 , C07C213/08 , B01D53/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20/5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类醇胺类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合成和制备。该离子液体具有以下结构通式:A + B - ,其中,A + 具有如右所示结构通式,式中R 1 ,R 2 ,R 3 符合以下规则:(a)R 1 ,R 2 为H或至少含有1-10个碳原子的烃基取代基;(b)R 3 为含1-5个碳的烷基取代基;所述的B - 为以下阴离子:氯离子(Cl - )、溴离子(Br - )、碘离子(I - )、四氟硼酸根离子(BF 4 - )、六氟磷酸根离子(PF 6 - )、三氟甲基硫酰胺离子(Tf 2 N - )、三氟甲基磺酸根离子(CF 3 SO 3 - )、六氟锑酸根离子(SbF 6 - )、硫酸根离子(SO 4 2- )、硝酸根离子(NO 3 - )、和三氟甲丁酸根离子(CF 3 CF 2 CF 2 CF 2 SO 3 - )。一类醇胺类功能化离子液体通过中和反应或是离子交换反应合成。该类离子液体可广泛用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和硫化氢等酸性气体的吸收和分离。
-
公开(公告)号:CN119999699A
公开(公告)日:2025-05-16
申请号:CN202510165132.8
申请日:2025-02-14
Applicant: 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IPC: A01N59/00 , A01N59/24 , A01N37/36 , A01N43/90 , A01N43/50 , A01N43/40 , A01N33/04 , A01P1/00 , A61K31/4164 , A61K31/192 , A61K9/00 , A61P17/00 , A61P31/04 , A61P31/02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离子液体抗菌消毒剂,属于医用制剂的技术领域,用以解决化学消毒剂对人体存在危害的技术问题。所述离子液体抗菌消毒剂包括离子液体和去离子水,其中离子液体占比为0.01%‑100wt%,去离子水占比为0%‑99.99wt%;所述离子液体的阳离子为:咪唑、胺、哌啶或吡啶,阴离子为:茶碱盐、扁桃酸盐、氯盐或二氰铵盐。本发明提供的离子液体抗菌消毒剂杀菌效果好,属不挥发、无刺激性、健康环保的一款新型抗菌消毒剂,具有应用场景广阔、杀菌效果优良、抗菌作用时间长、环境友好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4032581B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111009594.9
申请日:2021-08-3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
IPC: C25B11/095 , C25B11/061 , C25B3/26 , C25B3/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离子液体介质电化学重构金属表面用于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三电极体系置于H型电解池中进行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所述的三电极体系包括对电极、参比电极和工作电极,其中铂网作为对电极、银/银离子电极为参比电极,电化学重构金属为工作电极。本发明首次将离子液体介质电化学重构金属表面用于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该方法具有甲酸/一氧化碳选择性高、电流密度大、稳定性好等优点,可为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提供有效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14272726B
公开(公告)日:2023-01-17
申请号:CN202111584230.3
申请日:2021-12-22
Applicant: 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离子液体混合基质膜高效分离含氨气体的方法,属于气体分离与净化技术领域。所述方法中的离子液体混合基质膜由质子型离子液体、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与聚合物制备而成,将所制膜材料置于气体分离评价装置的膜池中,在膜中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开放金属位点及质子型离子液体的质子氢位点的协同作用下,氨气优先由离子液体混合基质膜的一侧渗透至另一侧,从而实现氨气的高效分离与回收。该方法具有流程简单、高效绿色、设备占地面积小等优点,适用于化学气相沉积炉尾气、氨基酸尾气、合成氨驰放气、钼酸铵尾气等含氨气体的分离,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高效氨分离回收新技术。
-
公开(公告)号:CN113893709B
公开(公告)日:2022-11-29
申请号:CN202111175166.3
申请日:2021-10-0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离子液体膜分离氨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属于气体分离与净化技术领域。所述方法中的离子液体膜由离子液体与聚合物制备而成,置于膜分离器中,气体经膜分离器一侧与离子液体膜发生相互作用,通过氢键及络合作用使氨气优先渗透通过至膜的另一侧,实现氨气和二氧化碳的高效分离。该方法具有流程简单、高效环保、易于放大、设备占地面积小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氨碳分离回收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4682213A
公开(公告)日:2022-07-01
申请号:CN202111595142.3
申请日:2021-12-23
Applicant: 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吸附氨气的阻燃型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对活性炭首先进行高温处理后,减少表面易氧化的含氧基团,再通过浸渍法将离子液体负载到活性炭上,除去过量溶剂后得到阻燃型活性炭。本发明制备的阻燃型活性炭,有效抑制了在热空气法再生过程中活性炭的氧化放热,降低了因局部过热导致的着火风险,同时具有氨吸附性能良好、制备方法简便、易于工业化等优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