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285840A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2010144709.4
申请日:2020-03-04
Applicant: 东北林业大学
IPC: C07D319/12
Abstract: 一种通过共热解从废弃聚乳酸中提取丙交酯的方法,它属于三维多级孔结构碳材。本发明将废弃的聚乳酸粉碎、干燥,得到聚乳酸粉末,将生物质粉碎、干燥,得到生物质粉末,按照重量份数分别称量1~100份的步骤1得到的聚乳酸粉末、1~100份的步骤2得到的生物质粉末,混合均匀后置于热解器中,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加热至400~1100℃,然后恒温反应1~30min,得到的产物置于冷乙醇中洗涤过滤,得到丙交酯。本发明生物质和聚乳酸分解的产物可以与聚乳酸发生反应从而促进聚乳酸的分解与重组,可以产生额外的化学作用并放热降低了外界的能量输入,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可以连续加料,适合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7497379B
公开(公告)日:2019-07-30
申请号:CN201710826606.4
申请日:2017-09-14
Applicant: 东北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异氰酸酯微囊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异氰酸酯微囊由包含以下质量份的原料得到:明胶0.5~5份;阿拉伯树胶0.5~5份;异氰酸酯0.5~18份;酸性调节剂0.05~3份;稳定剂0~1份;稀释剂0~9份;水10~90份。本发明提供的异氰酸酯微囊在保留大量异氰酸酯原有活性基团的前提下,还具有优异的稳定性。本发明提供的异氰酸酯微囊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异氰酸酯或异氰酸酯混合液与阿拉伯树胶水溶液混合乳化,得到异氰酸酯‑阿拉伯树胶混合液;将异氰酸酯‑阿拉伯树胶混合液与明胶水溶液、酸性调节剂和余量水进行凝聚,得到凝聚物;将所述凝聚物固化成型,得到异氰酸酯微囊,该制备方法操作简单,易于实施。
-
公开(公告)号:CN106634688B
公开(公告)日:2018-10-30
申请号:CN201710001278.4
申请日:2017-01-03
Applicant: 东北林业大学
IPC: C09J103/10 , C09J199/00 , C09J113/02 , C09J129/04 , C09J11/06 , C08B31/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固性氧化改性木薯淀粉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热固性氧化改性木薯淀粉胶粘剂由氧化改性木薯淀粉胶粘剂、面粉、异氰酸酯、羧基丁腈胶乳制备而成,所述氧化改性木薯淀粉胶粘剂由PVA、木薯淀粉、SDS、NaClO制备而成。具体制备步骤如下:(1)向PVA溶液中加入木薯淀粉乳,搅拌均匀,待升温至30~50℃,调节体系pH为弱碱性,加入SDS溶液乳化;(2)调节体系pH为9~11,滴加氧化剂NaClO,氧化反应后即得氧化改性木薯淀粉胶粘剂;(3)向氧化改性木薯淀粉胶粘剂中加入面粉、异氰酸酯以及羧基丁腈胶乳,搅拌均匀得到热固性氧化改性木薯淀粉胶粘剂。此方法工艺简单,耗时短,成本低,且所制备木薯淀粉胶粘剂的性能优良。
-
公开(公告)号:CN106590468B
公开(公告)日:2018-10-30
申请号:CN201710094349.X
申请日:2017-02-22
Applicant: 东北林业大学
IPC: C09J103/06 , C09J11/06 , C09J11/08 , C08B31/04
Abstract: 高温固化型酯化改性木薯淀粉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它属于胶黏剂制备技术领域。目前木材工业中普遍使用的胶粘剂的原料均不可再生。本发明主要是由改性木薯淀粉胶粘剂、异氰酸酯、抗氧剂、阻燃剂、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制成,其重量份数分别为80~100份的改性木薯淀粉胶粘剂、7~12份的异氰酸酯、0.5~1.5份的抗氧剂、0.5~2份的阻燃剂、0.02~0.2份的光稳定剂、0.5~1份的紫外线吸收剂,其中改性木薯淀粉胶粘剂的成分包括木薯淀粉、聚乙烯醇、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烯基丁二酸酐。本发明粘度适中,储存稳定,分层慢,制备工艺简单易操作,耗时短;耐水性能优良,胶合强度优异,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5860433A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610480153.X
申请日:2016-06-27
Applicant: 东北林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L61/24 , C08G12/12 , C08J3/03 , C08J9/12 , C08J9/141 , C08J2203/14 , C08J2361/24 , C08L2201/02 , C08L2203/14
Abstract: 一种微波发泡制备的脲醛树脂泡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涉及一种泡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脲醛树脂泡沫材料采用三步法制备而成,原料间的质量配比为:可微波发泡的脲醛树脂100份;发泡剂1~5份;表面活性剂2~7份;固化剂0.1~3.5份。加热方法为微波加热,烘箱加热辅助成型。本发明发泡效率高,发泡倍率大,工艺简单,成本低,阻燃性能好,火灾危险性小,能够广泛应用于建筑外墙外保温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3275459B
公开(公告)日:2014-08-13
申请号:CN201310236803.2
申请日:2013-06-17
Applicant: 东北林业大学
Abstract: 脲醛树脂泡沫保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它属于泡沫保温复合材料领域。本发明要解决现有脲醛树脂泡沫因性脆、易掉渣、强度较低,且含有微量甲醛无法作为建筑保温材料使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复合材料由脲醛树脂、发泡剂、表面活性剂、固化剂、增韧剂和填料制成的。方法:一、称取原料;二、脲醛树脂、发泡剂、表面活性剂混合后搅拌,加入增韧剂搅拌,加入填料搅拌,加入固化剂搅拌,得到发泡体;三、将发泡体倒入事先预热模具中,置于烘箱中自由发泡,发泡结束后得到产品。本发明产品的表观密度为0.093~0.105g/cm3,压缩强度为170~220kPa,冲击强度为400~530kPa,导热系数为0.028~0.036w/(m·k),氧指数大于33.3%;用于建筑外墙保温。
-
公开(公告)号:CN100556975C
公开(公告)日:2009-11-04
申请号:CN200710072642.2
申请日:2007-08-10
Applicant: 东北林业大学
IPC: C09J189/00
Abstract: 单宁酸改性豆粉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它涉及一种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解决了现有豆胶耐水性差,碱性大腐蚀性强的问题。本发明产品按重量份数比由100份的豆粉、600份的水、2~14份的单宁酸制成。制备方法如下:30~35℃水溶解豆粉后在30~35℃水浴保温3~8min,最后加单宁酸溶液搅拌至均匀后再在30~35℃条件下反应10~20min。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胶粘剂的pH值低,减小了对被粘接材料和生产工人的刺激腐蚀性,降低生产成本,且胶合强度提高。本发明制造出的豆粉胶粘剂可用于胶合板生产及其他包装材料,无甲醛释放,腐蚀性小,耐水性好,属环保型胶粘剂,而且胶合强度高,使用安全,生产工艺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101126008A
公开(公告)日:2008-02-20
申请号:CN200710072644.1
申请日:2007-08-10
Applicant: 东北林业大学
IPC: C09J189/00 , C09J11/02
Abstract: 单宁酸与硼酸改性豆粉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涉及一种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它解决了现有豆胶耐水性差、碱性大腐蚀性强的问题。本发明产品成分按重量份数由100份的豆粉、600份的水、2~10份的单宁酸、2~10份的硼酸制成。其制备方法如下:30~35℃水溶解豆粉后在30~35℃水浴保温3~8min,然后加入硼酸溶液,搅拌均匀,间隔10~20分钟加入单宁酸溶液搅拌至均匀后再反应10~20min。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胶粘剂的pH值低,减小了对被粘接材料和生产工人的刺激腐蚀性,且胶合强度提高。本发明制造出的豆粉胶粘剂可用于胶合板生产及其他包装材料,无甲醛释放,腐蚀性小,耐水性好,属环保型胶粘剂,而且胶合强度高,生产工艺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1063252A
公开(公告)日:1992-08-05
申请号:CN91100683.4
申请日:1991-02-01
Abstract: 一种属于木材加工技术领域的落叶松木材处理方法,用于落叶松木材的刨切薄木。该方法是利用硫酸铵水溶液蒸煮落叶松木材或板方材,然后进行刨切成薄木;该方法简单易行,可靠高效,易溶易注,无色无臭,对木材有良好的脱脂与增塑作用;处理成本低,废液无污染,不损伤木材强度,木材颜色悦目,易于涂饰、胶合等加工,刨切薄木质量达到国家有关标准。
-
公开(公告)号:CN208469203U
公开(公告)日:2019-02-05
申请号:CN201821193456.4
申请日:2018-07-26
Applicant: 东北林业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板材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减震建筑中的复合板材结构,该复合板材结构包括中间层和增强表层,所述中间层包括定向秸秆薄板和水曲柳单板,所述水曲柳单板设有三层,所述定向秸秆薄板设有四层;三层所述水曲柳单板与四层所述定向秸秆薄板间隔交错设置;所述增强表层包括上下两层麻纤维增强树脂层,两层所述麻纤维增强树脂层的内表面分别贴合在位于中间层最外侧的两块所述定向秸秆薄板的外表面上。本实用新型具有高强度比,高韧性和低传热率等多种优点;且本实用新型有效对废弃物秸秆进行科学回收再利用,有效地破解了由于秸秆焚烧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