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规划数据采集方法、装置及智能终端

    公开(公告)号:CN112817958A

    公开(公告)日:2021-05-18

    申请号:CN202110210685.2

    申请日:2021-02-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力规划数据采集方法、装置及智能终端,所述方法包括:根据预设的时间颗粒度,在电力大数据平台上获取电力内部数据;基于Scrapy框架,获取互联网中的电力外部数据,通过网络安全协议将电力外部数据迁移至内网;将电力内部数据及电力外部数据作为电力规划数据,传输至并行数据库,并将电力规划数据转换为预设类型的数据;根据docker镜像对预设类型的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和修补,得到目标电力规划数据并发送至数据仓库;根据预设数据类型与预设数据表单规则的对应关系,对目标电力规划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目标数据库表并存储至数据仓库。本发明能够实现自动化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存储,减少了人工投入,提升了采集效率,同时降低了出错率。

    一种配电网多区域风光储协同规划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9518964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541628.2

    申请日:2024-10-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配电网多区域风光储协同规划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待优化配电网每一子区域的历史数据、火风光储设备的硬件参数和运维成本;根据历史数据,生成若干典型场景;根据运维成本和硬件参数,构建广域规划上层模型以及模型相关约束;根据典型场景的历史数据和硬件参数,计算每一典型场景的不确定性因素;根据运维成本、硬件参数和不确定性因素,构建若干子区域规划下层模型以及模型相关约束;根据典型场景的历史数据,对上层模型和下层模型进行协同迭代求解,生成模型最优解;根据所述模型最优解,进行配电网风光储协同规划。通过实施本发明可优化可再生能源和储能的配置方案,降低整体运营成本。

    一种基于风火打捆场景的风电接入容量配置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8889570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1101007.2

    申请日:2024-08-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风火打捆场景的风电接入容量配置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本发明不仅可以基于第一风电弃电率在年度风电持续出力曲线中对应的第一风电出力率生成风电场接入容量,还可以从用于表征高峰时段出力数据的持续出力曲线中得出第二风电弃电率对应的校核系数,使得风电接入容量的迭代确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火电站全力运行参与时(即系统负荷高峰时段)的实际情况,而且还考虑了不同输电通道容量对风电接入容量配置的影响,通过对高峰时段曲线的参数获取以及多输电通道容量的综合考量,则本发明能够更准确地确定风电接入容量,从而确保风电资源在高峰时段也能得到有效利用,减少了清洁能源的浪费,提高了风电资源的利用率。

    新能源区域能源需求预测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3690883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110948603.4

    申请日:2021-08-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能源区域能源需求预测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介质,该方法包括:根据多个新能源区域的环境数据,计算待预测新能源区域的概率分布,包括风电场风速的概率分布、光伏电站日照强度的概率分布及电力负荷的概率分布;待预测新能源区域为多个新能源区域中的一个区域;利用概率分布计算待预测新能源区域与每个新能源区域之间的时空相关系数;利用概率分布和时空相关系数计算待预测新能源区域的发电功率平均值,包括风电场发电功率平均值、光伏电站发电功率平均值及对应的权重系数;根据发电功率平均值及权重系数对待预测新能源区域进行能源需求预测。本发明克服了现有预测方法中存在局限性强的问题,提高了预测结果的精度。

    一种电源规划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7670153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681084.5

    申请日:2023-12-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源规划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以发电收益最大为目标函数构建双层电源规划模型的上层规划模型,以新能源并网消纳率最大为目标函数构建双层电源规划模型的下层规划模型,并基于对新能源发电厂在并网后对电力系统的影响的考虑,以及对新能源发电厂在并网后对环保的影响,通过在下层规划模型设定电力平衡约束、电量平衡约束、调峰能力约束、调频能力约束、机组检修约束、以及污染物排放量约束,使得最终获得的目标电源规划方案在满足发电收益最大化以及新能源并网消纳率最大化的同时,还能够确保新能源发电厂在并网后,电力系统能够稳定运行。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