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071620A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2310179436.0
申请日:2023-02-28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IPC: G06V10/774 , G06V10/764 , G06V10/766 , G06V10/82 , G06N3/0464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3D目标检测方法、装置、终端和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待检测目标的点云数据训练集;基于所述待检测目标的点云数据训练集,利用HRNet网络结构,采用分层细化和动态样本分配的方式,对所述待检测目标的点云数据训练集进行训练,得到所述待检测目标的3D目标检测模型;获取所述待检测目标的点云数据检测集;利用所述待检测目标的3D目标检测模型,对所述待检测目标的点云数据检测集进行检测,实现对所述待检测目标的3D目标检测。该方案,通过采用分层细化和动态样本分配的方案,提升对3D目标检测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032554A
公开(公告)日:2020-12-04
申请号:CN202010917990.0
申请日:2020-09-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能动自然循环铅铋加气装置及加气方法,该装置能够安装在铅秘合金非能动自然循环装置上,用以为铅秘合金非能动自然循环装置中的铅秘合金提供不同配比的混合气体,或者提供不同压力、流速下的混合气体,从而方便于研究不同混合气体、不同压力及不同流速对于铅秘合金非能动自然循环能力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06898388B
公开(公告)日:2018-07-24
申请号:CN201710137828.5
申请日:2017-03-09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IPC: G21C7/1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止反应堆发生弹棒事故的装置,包括棘爪组件(1)、控制组件(2)和电缆组件(3),所述装置位于控制棒驱动机构(10)的下部,所述控制棒驱动机构(10)环绕设置于驱动轴(5),并位于反应堆压力容器(6)外部上端,所述电缆组件(3)为所述控制组件(2)提供电力,所述控制组件(2)产生电磁感应并发生位移,带动所述棘爪组件(1)运动,使所述棘爪组件(1)与驱动轴(5)啮合或脱离。该装置充分利用了原驱动机构的结构,能够防止反应堆发生弹棒事故,为控制棒驱动机构增加了安全屏障。
-
公开(公告)号:CN105895184B
公开(公告)日:2017-12-05
申请号:CN201610429437.6
申请日:2016-06-16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IPC: G21F9/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工质的颗粒脱除器,其包括管道进口(1)、管道壁(2)、电凝并区(3)、颗粒收集区(4)和管道出口(5),其中,在管道进口(1)处设置有电荷网(11),进行预电荷化,所述电凝并区(3)用于进行颗粒间的凝并作用,使小颗粒逐渐聚集形成大颗粒物,所述颗粒收集区(4)用于收集经凝并后形成的大颗粒物;在管道壁(2)的外侧设置有热泳涂层(6),用于产生热泳效应,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小颗粒粘附在颗粒脱除器的管壁内侧。本发明所提供的颗粒脱除器结构简单,能够脱除粒径小于2.5μm的小颗粒物,且本发明所提供的颗粒脱除器在管道中心进行颗粒收集,有效防止了细小颗粒物粘附在管道内壁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7016467A
公开(公告)日:2017-08-04
申请号:CN201710238086.5
申请日:2017-04-13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区域能源互联网全自动站网布局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建立区域能源互联网能源站与管网图;第二步,建立能距定义;第三步,基于能距的定址布网算法,在已知所有负荷区的负荷预测值和供能系统容量的前提下,根据P中位的数学模型,确定能源站的数量和位置、储能中心的位置以及管网的布局走向。有益效果是:供给侧能源站数量和位置的确定是客观的,能源站与用户之间的管网布局是最优的,均为区域能源互联网站网布局优化算法精确计算的结果;储能中心的位置以及与能源站之间的管线走向同样也是算法精确计算的结果,是所有能源站能源储存与调取的最佳位置,所给方案使得区域资源利用和资金投入达到全局最优。
-
公开(公告)号:CN104867526A
公开(公告)日:2015-08-26
申请号:CN201510259917.8
申请日:2015-05-20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IPC: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热管导液装置的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该系统包括:该系统包括内层安全壳、外层安全壳和设置在外层安全壳顶部的冷却装置,在内层安全壳上设置的热管导液装置、和在所述内层安全壳、外层安全壳之间设置的疏导空气流通方向的导流装置,冷却剂从顶部喷洒在内层安全壳上形成液膜,通过热管导液装置一方面可以抑制液膜的断裂,提高液膜与空气进行的热交换效率,从而将安全壳表面的热量排出安全壳内;另一方面,可以将未被液膜覆盖的安全壳表面上的热量导入内层安全壳与外层安全壳的换热空间最终排出安全壳内,从而完成本发明;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具有热管导液装置的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具有高效换热、安全可靠和适用范围广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2820070A
公开(公告)日:2012-12-12
申请号:CN201210303469.3
申请日:2012-08-23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核电站安全和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的一种充氦气体颗粒物脱除系统。在核电站出现严重事故时,安全壳内压力上升,连接阀门打开,颗粒物通过管道输运至氦气箱,氦气箱是具有水冷壁承压不锈钢箱体,由于热泳及湍流效应,颗粒物在箱内发生沉积;同时,氦容积箱有外部设备输水管进行冷却,以在氦容积箱内形成有一定梯度的温度场,并且氦气由于较高热导率促使热泳沉积具有较高效率。该脱除装置可安装核电站安全壳外,实施方便,控制简单,由此保障核电站安全高效可靠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01719385A
公开(公告)日:2010-06-02
申请号:CN200910242275.5
申请日:2009-12-08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超导热管式核电热冷联产系统发明属于核电站安全技术与节能减排技术领域。该系统的组成为:在安全壳后设置用于换热的超导介质热管,一回路冷却剂通过超导介质热管将热量传给二回路循环工质;二回路循环工质吸收热量后,有三条由阀门控制的可选择路径:二回路循环工质送入氨吸收式制冷系统用于冷用户制冷或被送入热用户采暖;流入空冷塔散热,然后返回超导介质热管;经由汽水分离器的分离,分离出的“汽”进入汽轮机,冷凝后用于冷用户制冷或者送入热用户采暖,分离出的“水”直接返回超导介质热管,完成循环。本发明通过超导介质热管、氨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综合特性来实现核电站余热的排出以及回收利用,具有高效换热、大规模节能和非能动安全的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032554B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010917990.0
申请日:2020-09-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能动自然循环铅铋加气装置及加气方法,该装置能够安装在铅秘合金非能动自然循环装置上,用以为铅秘合金非能动自然循环装置中的铅秘合金提供不同配比的混合气体,或者提供不同压力、流速下的混合气体,从而方便于研究不同混合气体、不同压力及不同流速对于铅秘合金非能动自然循环能力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6484762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456866.2
申请日:2023-04-25
Applicant: 华北电力大学
IPC: G06F30/28 , G06F17/10 , G06F113/08 , G06F119/08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超临界水中事故容错燃料的传热研究方法、装置及设备。包括:得到鼓泡燃料表面超临界水湍流阻力系数、湍流传热系数的本构方程;利用所述本构方程,建立超临界水中鼓泡ATF燃料共轭传热多物理耦合模型,得到共轭传热的多物理耦合机理及对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所述影响规律,量化分析鼓泡对包壳峰值温度、对流传热系数的影响规律,得到包壳峰值温度限值准则和燃料优化结果得到包壳峰值温度限值准则和燃料优化结果。本申请通过得到包壳峰值温度限值准则和燃料优化的结果,帮助解决事故容错燃料(ATF)在高温、高压、高辐照和强腐蚀的超临界水中易鼓泡,诱发流固共轭传热多物理耦合机理改变,对传热安全产生极大挑战的问题。
-
-
-
-
-
-
-
-
-